APP下载

赫哲族风俗画传承与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2016-05-14王相生孟玲玲孙熠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风俗画赫哲族传承

王相生 孟玲玲 孙熠

摘 要:赫哲族在悠久的历史文明发展中,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和文化艺术,丰富了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也使得三江文明艺术具有了更加独特的面貌。赫哲族风俗画毫无疑问是赫哲族重要的艺术形式,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探讨其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问题是重要的民族艺术课题,有益于保护小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特色艺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关键词:赫哲族;风俗画;传承

有文字记载的赫哲族历史,始于明清时期。由于赫哲族人渔猎为生,鱼皮为衣,有犬陪伴的缘故,赫哲族也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新中国成立后,才被统一命名为赫哲族。目前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的三江流域,山水纵横,得天独厚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滋养着这个只有4600多人口的古老民族。从古至今,三江流域就是丰饶肥美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赫哲族以渔猎为食物的主要来源,衣服饰品、生产生活工具多以鱼皮为主材,这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很少见,《皇清职贡图》卷八载:“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

1 赫哲族风俗画简介

赫哲族风俗画是赫哲族艺术传承的一种最生动的载体,风俗画有古老的历史,黑龙江畔的阿梁村至今还保存着赫哲族的岩石画,画面上有火光、蛇形图案等,多是反映原始宗教以及原始狩猎场景的作品,其中的图腾、人物、奔马、鸟兽等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在现代,风俗画的外延更是非常广泛,包括刺绣、剪纸、根艺、生活画、鱼皮画等。

1.1 赫哲族风俗画的题材

渔猎是赫哲族人长期的、重要的生活来源,所以其服饰和生活用具都用鱼皮、兽皮和桦树皮来制作,风俗画的创作也取材于此,题材也主要围绕日常生活。赫哲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为民间艺术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狩猎场景、穿戴着鱼皮服饰的族人,叉鱼的姿势、鱼皮衣服的制作、婚礼习俗和丧葬礼节等,民间艺术家从这些日常生活中获得鲜活的现场感受,用铅笔信手涂画,施以淡彩,造型朴直,布局随意。这种追求本真的艺术形式,往往具有不容忽视的直击心灵的力量。

1.2 赫哲族风俗画的特色

赫哲族风俗画的风格,既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兼具民族间的融合。赫哲人根据自身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创造了很多独特的纹饰。这些纹饰,体现了民族生产、生活的特色,也体现了赫哲人旺盛的创造力和顽强的民族精神。

(1)赫哲族风俗画的格调质朴古拙。赫哲族人创作风俗画,没有题材和内容的限制,多是对自然生产环境和生活情景的记录,呈现出率性而为的质朴风貌,风光旖旎的风景画、活泼自由的人物画、体现精神崇拜的图腾画,都呈现出自然、古朴的特色。

(2)赫哲族风俗画体现出民族融合性。赫哲族民间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既饱含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深情,创作出具有浓郁本民族特色的风俗画,由于其渔猎民族的生活方式,又深受汉文化、俄罗斯那乃族等民族的造型艺术的影响,呈现了多元多样的艺术特征。

(3)赫哲族风俗画简约的造型手法。赫哲族风俗画大多选用剪影的表达方式,并利用简约而概括的线描方法,很多形象的创作都显示了画家的随意性,不拘泥于固定成法,不拘囿于细节的刻画,能够抓住形象的最突出特征加以描画,尤其是狩猎场面,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线条粗犷有力,色彩明快奔放、形象生动、传神。

(4)赫哲族风俗画图案表现的丰富性。赫哲族风俗画的图案纹样特别丰富,他们在大自然和劳动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很多纹饰,如云纹、螺旋纹、涡形纹、菱形纹、各种鸟兽花草、虫鱼的变形图案等,纵观赫哲族的风俗画,螺旋形的图案应用范围最广,风俗画中,衣襟和胸巾的修饰纹样多以螺旋纹为主。螺旋纹既有抽象的形式,又被赋予某种神秘的力量。老年人常用素朴的图案,而年轻人和孩子则表现得五彩斑斓、生动活泼,这些装饰图案造型稚拙、生动。体现了赫哲人将具象生活进行理想化转换的能力。还有一些风俗画希望通过图腾的运用,给亲朋带来吉祥幸福,赫哲族推崇的吉祥鸟兽有鹿、鹰、燕子和天鹅等。鹿是最常见的动物,在族人眼中是长寿的象征;鹰代表了人对自由和天空的向往,所以鹰对于赫哲族人而言是保护自由的神灵。在风俗画中,这些动物的变形图腾纹样经常出现。植物中,表达最多的是树的形象,树干的静止矗立、树枝的卷曲延伸,或者将树叶幻化成云纹和螺旋纹的样子。这些形象都是源于赫哲族生产、生活中的物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功利色彩,所以风俗画的图案,没有思维的局限。天马行空的表现形式,展现了赫哲族人不畏艰苦、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2 赫哲族风俗画功能

2.1 审美功能

赫哲族风俗画重视材料的自然纹理,如鱼皮、鹿皮的花纹,表面凹凸不平,纹理浑然天成,桦树皮的生长肌理也具有生命的厚重美,经过民间艺术家的加工,表现了水滨民族的渔猎生活特色。用这些材料创作的风俗画,风格天真古朴,粗犷豪美,具有不可取代的审美价值。

2.2 记录、教育功能

赫哲族的风俗绘画,真实记录了本族人战胜自然、不断发展的历史。便于我们对该民族的生活风貌,包括宗教信仰、节庆习俗、婚丧嫁娶等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我们研究赫哲族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3 赫哲族风俗画传承与发展问题

3.1 赫哲族风俗画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赫哲族风俗画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历史人文价值,风俗画记录了赫哲族的历史与文化,被称为赫哲族的“百科全书、英雄史诗”。在当代,各民族文化面貌逐渐趋同于汉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护弱小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3.2 赫哲族风俗画人才后继无人

赫哲族风俗画家年纪普遍偏大,年轻人面对民族间的大融合与新的发展机遇,已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失去了探究的动力。

3.3 本民族人口少,缺乏优秀的绘画人才

由于人口日渐稀少,掌握赫哲族语言、风俗画技巧的民间艺术家逐渐老去,且文化水平低,难以教授出优秀的继任者。

3.4 风俗画创作难度大不宜出成绩

以鱼皮画为例,制作工艺主要分为粘贴和镂刻。粘贴工艺相对简单,初稿完成后,选择适合的鱼皮材料进行剪贴即可。而镂刻工艺就相对复杂,选择合适大小、契合颜色的鱼皮需要多年的经验。镂刻还有阴刻和阳刻之分,这种方法难度很大,技术工艺不易掌握,而且作品的制作时间过长,极易失传。

3.5 赫哲族风俗画的创作,与赫哲民族风俗密不可分

汉族等其他民族的画家不了解赫哲族风俗无法进行创作。不了解本民族风俗的风俗画创作,无所依托,就缺少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生命力。

3.6 赫哲族风俗画家的绘画水平有限,其作品不利于交流及广泛传播

赫哲族风俗画的作者多为文化水平不高且没受过正规绘画专业训练的业余绘画工作者

4 赫哲族风俗画传承与发展问题对策

4.1 正确认识赫哲族风俗画对赫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风俗画代表了赫哲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利于民族的繁衍生息,更利于发展民族文化。目前,从国家层面上,已经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 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条例,确定了16字的指导方针,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赫哲族的鱼皮画、桦树皮画荣升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2 积极培养赫哲族风俗画创作队伍,不只局限于本民族人才

(1)组织选拔既了解赫哲风俗又有绘画天赋的赫哲族人和其他民族人才从事赫哲族风俗画创作。既要组织赫哲本族画家进行创作,又要鼓励其他民族画家参与到风俗画的创作队伍中去,在精神、物质两方面支持鼓励非本民族绘画工作者深入赫哲族生活,了解体验赫哲族风俗,进行赫哲族风俗画创作。

可喜的是,很多赫哲族民间艺术家的后人,回归本族的风俗画创作,汉族青年也积极踊跃地融入赫哲族风俗画的创作中,如汉族青年赵书伟在几年前跟随赫哲族民间艺术家学习,掌握了鱼皮的熟制技艺,创作了大量的风俗画作品,题材有渔猎场景,林木、花鸟。其作品广销中外,为赫哲族的艺术走向世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的民间艺人付占祥将桦树皮技艺发扬光大,成为了赫哲乡的一张特殊名片。

(2)放宽报考条件定向招收熟悉赫哲族风俗的美术考生进入高校学习。高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优势,为赫哲族风俗画创作培养本民族的后备人才。

第一,对有志研习赫哲族艺术的考生适当放宽报考条件。第二,鼓励本民族毕业生回乡任教或从事艺术创作。第三,高校绘画专业要积极接纳赫哲族民间艺术家进修深造,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第四,选择赫哲族区域内高校的优秀绘画专业学生,进行赫哲族风俗研究及赫哲族风俗画创作,如果有条件,建议深入到赫哲族的生活中去,感受淳朴的民风、感受艺术氛围,便于形成一只素质较高、构成多元的赫哲族风俗画人才队伍。

(3)扩大赫哲族风俗画的中外影响力。第一,广泛进行绘画交流促进赫哲族风俗画发展。目前缺失全国性的赫哲族风俗画展,应定期举办画展,鼓励画家多创作,拿出更好的作品进行交流,以利提高。第二,借着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东风,以推介赫哲族旅游名片的形式,扩大赫哲族风俗画的中外影响力,让更多的中外人士认识赫哲族风俗画,并达到喜闻乐见的程度。

总之,赫哲族风俗画是赫哲族艺术的一张名片,我们要充分保护好这张名片,但是赫哲族风俗画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是个重大的、长期的课题,要将赫哲族艺术发扬光大,需要社会各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运来.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154-166.

[2] 黄任远.赫哲族的原始信仰[J].民俗研究,1989(2):47.

[3] 张敏杰.赫哲族鱼皮服饰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4).

[4] 吉林通志(卷二十七)[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5] 董万仑.黑龙江流域岩画碑刻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王相生,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孟玲玲,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孙熠,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风俗画赫哲族传承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