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教育在新农村美育教育中的模式探索
2016-05-14张彩云
张彩云
内容摘要:法治环境下新农村美育教育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方面。“自然、自养、自足、自乐”等“四自教育”是新农村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的系统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法治化等重要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新农村美育教育 四自教育 良好化 多元化 系统化 法治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村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法治环境下通过“自然、自养、自足、自乐”等“四自”教育,使我国新农村建设在发展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依托“自然”,实现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化
“存在即合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地形、地貌多样,因此形成多样的生态系统,呈现多样的生态环境。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浸染,部分农村正在逐步走向城镇化,虽然部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之处仍保留了比较原始的特色。但是一些文化古镇、文明古镇、名人故居、风景旅游胜地由于过度开发或开发不当,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在收获了经济利益的同时,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甚至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如随着游客的增多,文物、古建筑破坏损毁现象严重,过于喧闹致使各种鸟类、禽兽失去了生存之所,不得不迁徙逃离,日益增多并到处乱丢乱放的生活垃圾,造成空气、饮用水、环境等污染,工业废水、废气、灰尘等严重影响着空气的质量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必须先从源头抓起且刻不容缓。各村应根据各自的情况,一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乡规民约来约束企业、村民和游客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加强文明宣传教育。首先应教育村民在思想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可以通过拍摄保护环境的宣传片通过电视、广播走进千家万户,也可在农村各醒目处通过宣传画、壁画、横幅标语等形式唤醒民众意识,可自编自演耳熟能详的节目、话剧等宣传环保意识,更可让环保意识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农村孩子从小接受环境美育教育。
二.依靠“自养”,实现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农村各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多样化,使得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不可盲目求同,应当根据当地的自然属性、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充分发掘其潜能,实现经济发展格局的多元化。古语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无一定的道理。新农村经济发展中依托山、水等自然资源,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党员干部带头,全员参与,开发各类蔬菜种植基地,开发如“森林氧吧”、“天籁音乐”、“养身养生馆”、“各类植物园”、“医药园”、“水果园”等产业基地, 开发“漂流”、“速降”、“滑雪”、“索道”、“登山”、“骑游”、“野营”、“野外俱乐部”、“素质拓展基地”等旅游休闲项目,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搞活地方经济,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以便有更好的经济基础投入到农村美育建设之中。
三.依从“自足”,实现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系统化
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如水源、沟、渠、桥梁、道路的修缮,农田耕作基础设施,如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的购买、使用和保管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两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人力。资金方面一是依靠政府的拨款,二是农民自己的投入。人力方面一是技术的支持。政府可以聘请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也可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学会生存的技能,实现“自足”的可能。
文化服务中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是领导班子的重视,其次是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一方面是文化场馆的建设,包括建立如文化中心、图书馆、健身中心、娱乐中心,另一方面是文化阵地的建设,如举办各种培训班包括养殖技术、种植艺术、园林艺术等、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如民俗节庆、荷花节、花炮节等。通过这样的措施,使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系统化,以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唤起农民的文化意识,自觉参与到新农村美育文化的氛围中。
四.享受“自乐”,实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法治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建设,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纪律和法制的教育等。“自乐”教育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农民在个体、家庭、社会的认可与和谐等方面。
个体方面主要通过培养农民的自立、自强意识,提高农民对生活的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勤俭持家、勤劳致富,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从而得到社会认可。并且通过如“我身边的最美党员”、“我身边的最美乡村医生”、“我身边的最美乡村教师”、“我身边的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优秀典型的评选活动,树立学习的典型,弘扬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
家庭方面主要通过“传帮带”活动、“基层干部帮扶活动”,开展种植、养殖、农家乐及其他副业,提高家庭收入。并通过“抓好典型:五好家庭”、“建立乡村建设示范区”等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质量,使农民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
社会方面主要通过法治,促进新农村的和谐发展。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所以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新农村法治教育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保障农村的平安和维护农村的稳定。第一是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首先是农村广大基层干部要树立法治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率先垂范。其次可通过广播、电视录制和播放法制教育宣传片,由村干部分片包干每家每户发放宣传资料等,开展全员动员学法普法活动。最后法治教育进课堂,牢牢把握好法制教育“从小抓起”、“从我抓起”、“从小事抓起”等环节。第二是加强道路、桥梁、娱乐场所等安全建设,提高安全系数,预防山体滑坡、超重、超载等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预防和杜绝黄、赌、毒等事件的发生。第三是建立消防安全预警系统和机制,以便对突发事件、群体闹事等采取应急措施,维护地方的安全稳定。
新农村建设是系统工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融合、村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美育教育,依托“自然、自养、自足、自乐”为核心内容的“四自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符合农村实际情况,贴近农民生活实际,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将新农村的美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了与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的紧密衔接。
参考文献
[1]辛秋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对接新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10/
24/c_1112969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