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6-05-14黄玉英
黄玉英
一.研究对象:从威海一中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发。依据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收集并查阅有关学校体育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概括,了解研究动向和进展,并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取得资料。2.访谈法。根据需要拟定访谈提纲,对威海一中体育老师进行采访,和他们讨论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及改善的问题,以及他们在体育健康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3.数据统计法。运用数据统计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三.研究结果:
1.高中生心理的特点和问题
A.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从生理上讲,身体的各个系统功能(比如:感知能力,心肺能力)都达到身体的最佳状态。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日益深厚,意志行动带有自觉性、责任感、荣誉感、自尊心也进一步增强自我意识也更加成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与人交往上都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愿让家长干预自己所做的事,不愿意让家长进入自己的私密空间。这一阶段高中生认识能力增强,思维水平也有一定提高,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了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B.高中生的心理问题。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面对事物总是矛盾的,比如:美好的愿望与现实情况脱节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反抗心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信息视野广阔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的矛盾、面对事物勇敢与怯懦的矛盾等。
2.体育活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A.体育活动有助于情绪的发泄和调控。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学生也一样。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都很大,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也极大,容易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经研究表明定期的体育锻炼,可释放自我,缓解压力。B.体育活动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学习越好的学生心理焦虑程度越严重,过度的心理焦虑会引起学生抑郁,使学习效率降低。很多文化课的学习都是在室内进行的,而体育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外教学,敞亮的室外教学场地,一下就把学生从压抑的情绪中拔出来,再加上体育运动的特殊魅力,让学生暂时忘记了学习压力的“痛苦”,而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快乐,也让学生缓解了学习的压力。C.体育活动有利于缓解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者言行的一中心理状态。青少年因为心理发育不成熟,经常会跟家长对着干,老说家长跟自己有代沟,其实都是沟通出了问题。D.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个人的影响力甚至比智力都大。现在,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参加体育活动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升温。拥有好的交际能力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都充满兴趣,给人带来正能量。性格往往会开朗大方,兴趣也比较广泛。
3.体育教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改变以往单一或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把体育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和追求刺激的心理特点,游戏一般以团结、竞争、对抗的形式出现,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游戏有一定的规则要求,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积极应对,斗智斗勇,有利于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强化。
四.结论与建议
结论:正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增强团队意识,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学习压力,有助于情绪发泄和调控,消除心理疾病;体育活动可以有效调节高中生心理的矛盾,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防止学生出现极端、偏执的心理;体育课堂中教师调节课堂的组织形式,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因材施教,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建议:体育教师应当变换教学方式,将心理教学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因材施教,做到平等对待,不偏向。禁止剥夺,疏远,蔑视学生;学校应当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增加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并设立心理咨询室,方便学生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建议学校提高对体育重视程度,增加体育投入力度,完善体育设施,组织各种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社团、俱乐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条件,调动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欲望,使他们积极锻炼身体,改善和提高心理水平促进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