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中怡芬姑母形象研究

2016-05-14何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何丽

内容摘要:关于西西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研究多关注其主题、叙事方式、话语信息差、主人公人物形象,少有人关注怡芬姑母这一次要人物,而次要人物亦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对小说的成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分析、对小说全篇意义两方面研究怡芬姑母。

关键词:怡芬姑母 次要人物 人物形象 全篇意义

在谈及小说人物时,人们更多地关注着小说的主人公,往往忽略了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次要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首先它作为人物形象存在,其次它对主人公的人物塑造和小说全篇结构亦有着重要意义。西西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次要人物怡芬姑母有着独立人格,丰富了“我”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是构建整篇小说情节结构和社会环境的重要元素。

一.怡芬姑母人物形象分析

1.具有独立自强精神的女性形象

“你也不必像别的女子那般,要靠别的人来养活你了。”① (以下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原文均出自此书)姑母遵循着自食其力的原则,从事着一般女子不会从事的工作,不依赖于男人生存,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生活所需。西西在《哀悼乳房》中也提到:“天使没有性别,也不裸露。他们自有吸引人的表征:强壮而美丽的大翅膀。今世也有一种女子,聪明能干,不卑不亢,能够自食其力;她们其实也是天使②”。西西颠覆了天使原本的形象,赋予了新的精神,天使成为具有独立自强精神的女性形象。姑母便是西西所重新定义的天使形象,而她的独立自强意识也影响了“我”。

怡芬姑母的独立自强精神不仅体现在对职业的选择,还体现在对事业的执着与追求。“死者是一无所知的,死者的家属也不会知道我在死者身上所花的心力”,从“我”的述说中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孤独而寂寞的工作,社会认可度低,几乎没有人会在意她们的劳动成果。面对这些,怡芬姑母依然“每星期一次上一间美容学校学化妆术,风雨不改,经年不辍”,即使没有人会在意她化妆技术的好坏,她依然一丝不苟地学习,不放过任何化妆技艺,甚至她喜欢那样一个工作氛围,认为这份工作是与世无争的,是人间少有的澄明旷达之地。相比之下,姑母的职业认同感要高于“我”,姑母更为执着和坚定。

2.勇敢不畏惧,对命运不低头

入殓师每天接触的对象不是活人,而是尸体。死亡永远是人们的禁忌,普通人对死亡有着原始的恐惧,想规避死亡而不去接受,更抗拒一切跟死亡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和物,而怡芬姑母却不同,她不畏惧死亡和尸体,有着异常冷静的态度,把他们当做朋友,和他们说心里话,认为“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并没有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一切的妒忌、仇恨和名利的争执都已不存在”。相比之下,怡芬姑母的男朋友是多么懦弱,在参观她的工作环境时惊恐无比,最后落荒而逃,这体现了怡芬姑母在面对死亡和尸体时有着男人都无法匹及的勇敢和气魄。那些死者也同样显得懦弱:“怡芬姑母知道这边的一个女子是为了报恩,那边的女子是为了认命,都把自己无助地交在命运的手里”。那些女子缺乏面对生活的勇气,无助地把自己交给命运,在姑母看是不应该的。长期接触死亡的她更清楚死亡并不是面对挫折和抗争命运最好的选择,即使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但至少也不应该放弃抗争。

当然,勇敢不畏惧的怡芬姑母还存在不超脱生死的一面。姑母要“我”亲自为她化妆,不让任何陌生人接触她的躯体。按理说姑母为死人化妆已经很多年,应该明白死者是无意识的,没有任何感知,但她还是如此介意谁为自己化妆,主要是因为她站在“生”的立场谈论生死问题,想象死后的情境。“我的躯体与我,还有什么相干呢”,“我”一语道破了姑母所谓的介意其实是不超脱生死的表现。

二.怡芬姑母对小说的全篇意义

1.“我”极端命运的助推者,把“我”的宿命感推向极点

姑母于“我”而言是施惠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她也是命运的帮凶。姑母清楚地知道世人对职业的偏见以及这一职业对爱情的毁灭力量,但她并没有让“我”避开这一职业,而是选择了“我”作为她的继承人,并于无形中将“我”的宿命感推到极点。

张爱玲《金锁记》在塑造长安时有这样一段话: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地跟着母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母亲了。每逢她单叉着裤子,揸开了两腿坐着,两只手按在胯间露出的凳子上,歪着头……谁都说她是活脱的一个七巧。③”长安与七巧越来越像,这暗示了长安与曹七巧之间的宿命关系,这也是长安开始接受母亲带给她应有的命运,暗示着长安将成为第二个“七巧”。《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中也有类似的片段:“我都愈来愈像她。有时候我不禁感到怀疑,我究竟是不是我自己,我或者竟是另外的一个怡芬姑母,我们两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我就是怡芬姑母的一个延续”。姑母抚养我长大,“我”越来越像姑母,其实这也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姑母与“我”的一种宿命关系,姑母对“我”的极端命运存在助推作用,也暗示着她们命运的相似性。小说后面提到“她有一个预感,我的命运和她的命运相同”,还有一句“我想,我是知道这个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因为我的命运已经和怡芬姑母的命运重叠为一了”。从“我”和姑母越来越像的暗示,到姑母对“我”命运的预感,到“我”认同“我”和姑母的命运是相同的,这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无疑把“我”的宿命感推到极点,更导致了“我”对自己爱情悲剧的预设和认同。

2.与“我”形成两种声音的交织,加强小说的冲突感

在小说中,怡芬姑母的话语与“我”的观念形成两种声音的交织具体有三处,当“怡芬姑母说:如果是由于爱,那还有什么畏惧的呢”,“我”则认为,“许多人的所谓爱,表面上是非常地刚强、坚韧,事实上却异常的脆弱、柔萎;吹了气的勇气,不过是一层糖衣”。第二处是“怡芬姑母说,我母亲在她的记忆中是永生的,因为她这么说过:因为爱,所以并不害怕”,而“我”发出了另一种忧虑的声音:“可是我想,如果我母亲说了因为爱而不害怕的话,只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没有理由要求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如此”。第三处在小说结尾,“我”将要带夏去工作地点告知自己的特殊职业时,怡芬姑母的话语“也许,在这个世界上,仍有真正具备勇气而不畏惧的人”试图重新点燃“我”对爱情的希望,但“我”的忧愁已经达到了极点,“但我知道这不过是一种假设,当夏从对面的马路走过来的时候,手抱一束巨大的花朵,我又已经知道。因为这正是不祥的预兆”,“不祥的预兆”将“我”拉回现实,面对随时可能崩塌的爱情。可见,这两种声音体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观念与观念之间的矛盾,期待与认命的矛盾,加重了整篇小说的冲突感。此外,这也使得“我”陷入时时咀嚼自我境遇的心理状态,进一步表现了人物命运,使整篇小说更扣人心弦,悲剧意味更浓。

3.丰富了小说情节并推动其发展

怡芬姑母这一人物设置,在小说情节的构建和丰富上都有着重要作用,像一根线将故事串联起来,使散落的“珠子”成为“项链”:由“我”和怡芬姑母拥有共同的愿望——希望在有生之年不要为至爱的亲人化妆,而引出年轻兄弟的故事,体现“我”在长期接触死亡后不同常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由“我”和怡芬姑母各自的愿望,姑母希望“我”是她的化妆师,而“我”要创造最安详的死者,而引出一双为情自杀的年轻人的故事,而“我”不愿意为懦弱的、逃避命运的年轻人化妆,体现了“我”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姑母的往事以及姑母收我为徒的情境则再次引发了“我”回忆朋友们对这一职业的害怕,“我”对能否转换职业的思考以及“我”对自己和夏爱情结局的预演。此外,父母的爱情故事也是从怡芬姑母口中知道的。可见,怡芬姑母在这篇小说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物设置,她的话语和往事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衍生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怡芬姑母和“我”都是处于生死边界的花朵,看似一样,实则不同。正因为有怡芬姑母这一次要人物的存在,小说展现了两代人的命运,两代人的爱情,这不仅使“我”这一人物命运更能牵动读者的心,还让故事衍生出更多的发展空间,整篇小说更具意味。

注 释

①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②西西.哀悼乳房[M],台北:洪范书店1992年版,第323页。

③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二卷)[M].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凌逾著.跨媒介叙事 论西西小说新生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卢建红.被压抑的女性声音——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解读[J].现代语文,2007,(4).

[3]韦黄丹.《金锁记》中长安的悲剧人生重探——张爱玲对传统女性宿命的控诉[J].名作欣赏,2015年12期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巧用白描手法 再现人物形象
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古诗“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