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演奏能力之思考
2016-05-14陈剑
【摘要】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是钢琴教育者时常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培养学生对钢琴作品的弹奏技术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风格的把握和表现能力、临场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二度创作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经验性分析和阐释。求得能与广大从事钢琴教学的老师在这个平台上共同交流和探讨,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弹奏技术;分析能力;风格把握;心理素质;二度创作
百年来,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早已成为我国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并最具影响力的乐器。它音域宽广、音色怡人,深受广大百姓的青睐,学钢琴的股股热潮,无论是专业的学习还是业余的学习,始终剧增不减。在钢琴教学的中,如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钢琴演奏能力,一定是我们每一个钢琴教师时常思考的问题。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入思考获得以下体会。
学生要弹好一部钢琴作品,甚至想在音乐会上取得成功,我认为要培养他们至少五种能力:一是有娴熟的钢琴弹奏能力;二是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分析理解能力;三是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表现能力;四是临场演奏心理素质和经验的培养;五是对作品能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
一、提高钢琴弹奏的技术能力
加强提高钢琴弹奏的技术能力,是完成作品演奏的前提。这里所说的“技术能力”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弹奏基本功,而是对作品中满目复杂技法的弹奏能力。在此,我们不妨试用以下的练习方法,给予学生帮助和提高。
1、将作品技术难点部分进行单独练习,以慢练为主,尽快形成手指上的记忆。
2、采用分手练习与合手练习相结合,即:将技术难点片段不厌其烦地以分手两遍合手一遍的练习比例进行不间断反复练习。在此过程中,分手练习以左手练习为先,右手练习为后。
3、对于篇幅较大的作品,可采用不规则的分段落练习:将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顺排序,改为第二段、第四段、第一段、第三段的混排序进行练习。也就是说,把一部较长篇幅的作品分成若干个似乎不相干的小段落,进行分别练习。这样,从心里感觉上就会减少很多压力,待解决了各个段落弹奏技术之后,再进行自然顺序连接。起初是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连接练习、第二段与第三段的连接练习、第三段与第四段的连接练习,之后是第一段与第二段、第三段的连接练习,第二段与第三段、第四段的连接练习,最后是按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的整体顺序进行连接练习。以上教学经验,方法简洁明了并行之有效。
二、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作品分析是弹奏钢琴作品的基本能力,这里主要包括曲式分析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分析。
1、大型钢琴作品,一般都采用多乐章套曲的形式,其中“奏鸣曲”是一种常见的钢琴演奏套曲。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时代,钢琴奏鸣曲往往有3-4个乐章组成,大体是“慢-快-慢”或“快-慢-快”布局。在掌握整体布局后,要细致地处理好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及结尾的连接,以求达到在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效果。即: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调性变化和形象对比;展开部中主部主题材料与副部主题材料的交织融合,形成矛盾的共同体,进行音乐发展,直至达到音乐表现的高潮;通过连接部的衔接,音乐进入再现部,再现呈示部主题,求得音乐最完美的统一;结尾是音乐的后续,让人回味无穷。“变奏曲”是通过一个主题来进行多个变化的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创作的音乐作品。即:保持主题基本构架进行创作发挥,由而形成了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手法有装饰变奏、音型变奏、和声变奏、对应变奏等等。如莫扎特于1778年创作的《小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部典型的钢琴变奏曲,全曲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了12次的变奏。“回旋曲”是西洋音乐曲式之一,它的基本结构为:音乐的主题周而复始地循环反复,在其重复之间,插入对比性格的“插部”(副题),在“回旋曲”中,主题至少要呈示三次。
2、作品音乐表现手段的分析是弹奏钢琴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音乐表现手段包括旋律、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其中旋律、节奏和和声尤为重要。在弹奏歌唱性的旋律(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主题)、叙述性的旋律(如肖邦《降b小调叙事曲》)、技巧性的旋律(如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主部)时,要尽力表现旋律的特性,让其流光溢彩。在处理节奏时,要注意作品节奏细微复杂的变化,使作品的风格得以体现。钢琴是和声乐器,和声是它最有表现力的手段。要注意区分各个音乐时期钢琴和声的不同特色,如古典主义时期和声布局清晰明确;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和声多样化。准确地弹奏和声,对作品的风格体现是至关重要的。
三、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
把握作品风格是弹好钢琴作品、表现艺术个性的重要能力。弹钢琴,最后在弹什么?是在弹音乐家的个性,弹作品的风格,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的色彩,这是衡量一个演奏者综合艺术素质和能力的最高美学标准。如古典派的钢琴作品大多结构均衡对称,追求严谨完美,海顿、莫扎特的作品大多如此。浪漫乐派的肖邦、李斯特的作品则是自由奔放,新颖独特,富有情感性,演奏技巧颇有难度。准确地理解和较好地表现不同时期、不同音乐家作品的风格,尤其是同一时期、不同音乐家作品风格的细微差异,对演奏好经典作品尤为重要。
四、临场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
注重临场演奏的心理素质培养,不断积累演奏经验。临场演奏的心理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他既有自信,又有不安。自信是自我的安慰和老师的鼓励,不安是内心的虚荣和精神的压力。二者相互交织,同属临场的一种正常心理。
1、为克服这种表现,在平日的生活学习当中,应该培养自己开朗豁达的个性。无论人多或人少,在他们面前都要有绝对的自信感,敢说、敢讲、敢演奏,即使有不到之处,只要心怀平常心,也当是一种自我锻炼。
2、将录音设备(录音机、手机)假设作为自己忠实的听众,把每一次的练习都进行录音,之后回放播给自己听,检查弹奏中的问题,这的确是一种训练临场心理素质得好方法。
3、保持健康的身体,临场神暖适当,常做均匀深呼吸练习,做到心安勿躁。
五、二度创作能力
在弹奏前的读谱、弹奏中音乐形象的塑造以及现场演奏时的二度创作,这样一个完整的、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艺术过程都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二度创作的钢琴演奏艺术,在演奏过程中大体都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试奏阶段。演奏者拿到一首钢琴曲谱,首先要进行识谱,对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行直观感受,并能够流畅地将乐谱弹奏出来(在此所说的便是对音准、节奏、强弱、速度变化的基本要求),这是对钢琴作品的读谱感知阶段,也是演奏的准备阶段。二是练习阶段。在这个阶段,演奏者除了要进行技巧性练习外,主要是进行创造性想象,准确地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情感和创作意图,在审美感知下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将自己的体验、想象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这里一定是要求演奏者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和钢琴触键的音色变化)。正如前苏联钢琴家库尔巴托夫所说:“演奏者若不把自己的情绪和演奏作品的情绪统一起来……结果消灭了从作曲家的内心情绪和思想表达所获得的印象,剩下的只是作品的形式……作品的外壳。而艺术方面,最有价值的方面则丧失殆尽。”这是一个从理性认识到情感深入的阶段,也是音乐形象和创作情感的形成阶段。三是音乐会演奏的创作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演奏者要在音乐会的舞台上用自己的演奏技能去创造表现美好的音乐形象和自己的情感。演奏者自然协调,无拘无束,充满了灵感和音乐表现力,演奏技巧和审美感受达到高度统一。对此,弦乐演奏大师梅纽因有过精辟的论述:“音乐确是各种因素的融合。因为演奏音乐需要整个身体动作的协调,包括所有的神经和肌肉,还需要智慧、创造力和灵感。”以上这三个阶段,对演奏钢琴作品,无论是钢琴演奏家还是普通演奏者,有意还是无意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最后要对学生指出的是,在音乐会的舞台上,经常看到一些不成熟的演奏者故弄玄虚,肢体动作极为夸张,对此我们不以为然。钢琴演奏是准确创作性地把作曲家的音乐情感和思想、音乐形象传达给听众,并感染听众。钢琴艺术归根结底是听觉艺术,而不是行为艺术。当然,在演奏是时必要的表情、身体动作是需要的,但要统一于整个作品的情绪。如果把这一简单的模仿也看做是一种演奏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注释:
①库尔巴托夫.关于钢琴的艺术演奏几点意见.转引自《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78年第2期.48页。
②梅纽因.梅纽因谈话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150页。
参考文献:
[1]阿贝·怀特赛德.邓珂译,朱雅芬校译.成功的钢琴教学【J】.钢琴艺术,2004,(1)
[2]何元芳.我对钢琴教学的几点体会【J】.钢琴艺术,2004,(1)
[3]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刘庆刚.钢琴的演奏与教学—杨峻钢琴教学艺论【M】,2003.
作者:
陈剑(1963——),男,新疆伊宁市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