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玉山镇婚礼仪式音乐研究之唢呐
2016-05-14杨巧
杨巧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革,乐器在民间各地的传承不断衰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注民间文化的传承。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部,玉山镇当地的婚礼习俗传统而简洁,唢呐悠扬是婚礼中不可缺少的祝福,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家庭,它都占有一席之地。通过调查与整理玉山镇婚礼仪式上的唢呐文化,不管是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对民间音乐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唢呐;婚礼;仪式音乐
随着文化传媒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双眼睛看向中国这个有文化有惊喜的国家,而这里的音乐文化自然也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唢呐无论是从它的独特音色还是它的发展历史,都独树一帜的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唢呐不仅在中国盛行,还分布于印度、越南等三十多个国家,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就有二十多个民族有此乐器,可见其流传甚广。
中国的民间唢呐演奏艺术家们用优秀思想和非凡才华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唢呐的演奏不仅象征中华民族的气质风骨的精神,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因此唢呐作为反映我国时代精神的乐器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一、唢呐的历史与结构
中国的唢呐为外来乐器,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在西晋的时候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①的第三十八窟中的伎乐壁画已经有吹奏唢呐的形象,到了明代就已经有具体的史料记载,“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②,明代后期,唢呐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乐器中,唢呐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宫廷的《回部乐》③将它载入史册,“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 ④“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⑤
结构非常简单,由哨、气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木制圆锥体杆上开的8个音孔,前七后一,错落的排列着,杆子上装的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
二、唢呐在玉山镇的传承与现状
巴中市是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苍山南麓,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且巴中位于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川北氧吧”之称。
民间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操办由来已久,早已成为民间传统的重要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庄重的仪式,古老的风俗不知延续了多少年,最终留下的是老祖宗的喜怒哀乐。话说结婚乃人生大事,因此当年的唢呐匠、鼓乐手十分吃香,在玉山镇这个地方,唯一能感受到此乐器存在的就是红事,孙中山指出:“红事者,即家族中任何人嫁娶,及其他喜庆之事”⑥,因为玉山当地居民认为人去世再用唢呐这种亢奋的乐器并不合适悼念死者,所以在玉山镇当地,用到唢呐的只有婚嫁喜事,丧事中是不允许唢呐出现的,可见唢呐在玉山镇当地人眼中是极为吉祥热闹的乐器,也许是因为它高昂的声调像是人们抑制不住喜悦之情发自内心的笑声,音量大也是人们钟爱它的另一个因素。唢呐一出声就代表在向周围所有人宣布“我家里有喜事”所以在玉山镇当地唢呐成了喜事的代名词,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听到了唢呐声人们都会停下脚步停下农活仔细聆听甚至欣赏唢呐带给自己的愉悦,并猜测或谈论这又是哪家的闺女要出嫁了或者哪家的小子要娶媳妇了,不亦乐乎。
唢呐已是当地人眼中婚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生相伴的还有锣鼓,在这里,除了唢呐和锣鼓,基本没有其他乐器,相比起陶冶情操的学习演奏乐器,大家更专注农耕农作,更关心自家的丰收状况,平时劳动间隙也大多以唱歌抒发其情感,因此可以想象,唢呐与锣鼓的地位那是无人可撼动的,话说回来敲锣打鼓加上唢呐,那是多欢快的场景,就算在特别贫穷的家庭,嫁娶也会用上唢呐以增喜庆,按当地居民的原话“可以啥子都莫得,唢呐子呢,必须要有”,显而易见,唢呐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了喜事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更显示了人们对唢呐的喜爱以及唢呐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
玉山镇当地人民若有婚事,都会提前好几天准备相关事宜,比如酒席上的人员配置,主厨、帮厨、墩子、唢呐、支客司⑦等都必须各执其责。婚礼当天新娘会早起做好一切准备等待新郎迎接,唢呐声锣鼓声由远及近就代表新郎已经快到达新娘家迎接新娘子,婚礼全天,唢呐锣鼓等乐手会全程跟着新郎做礼仪,断断续续的音乐一直持续到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抵达新郎的家中,农村的唢呐与锣鼓演奏者,多为长着,跟着迎亲队伍一路演奏当地红事曲,吹奏的曲子通常为老一辈口耳相传的下来的当地曲,一般来说没有名字,当地人最耳熟能详的主旋律大致为1 5 - -|63 5 - 61 |56 53 21 2 |56 53 21 2 |56 53 21 2 ||,非常喜庆的旋律同时也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大城市中打工,农村也成为空巢老人⑧与留守儿童的阵地,全国各地出现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现象,现在农村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演奏唢呐,认为唢呐无聊,靠别人结婚去演奏挣不了钱养活不了家里人,且随着老一辈唢呐演奏者年龄的增长,各地民间唢呐演奏者已经屈指可数,但这一现象并没有出现在玉山镇,当地人对唢呐的喜爱是以及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域,许多祖传老手也到处寻觅继承者,虽然年轻人学习得不多,但是中年叔叔伯伯还是乐意接触这个小巧的乐器,且普通的出席一下婚礼所要求的演奏技巧并不多,因为旋律简单,所以相对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决定了玉山镇这个地方唢呐的发展前景不好,现在大家只是在传承老一辈留下的简单旋律,对于唢呐的演奏技巧或者演奏曲目上没有什么突破,所以当地如今的演奏者跟以前的演奏老手相比,还是稍逊风骚了些,但是对于专业唢呐演奏者来说,唢呐远远不止看起来那么简单,所以唢呐的传承还需要一心要钻研的学者来继续下去,光靠普通的练习是达不到发扬唢呐的目的的。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唢呐的意义问题在玉山镇做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那里居民大多数时候是没有艺术活动的,但是唢呐可以一代一代传承并发展足以证明唢呐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在玉山当地的意义。中国民族乐器是我国音乐艺术五大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历史悠久、内涵宏博、风格独特,堪称当今世界上溯源最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乐器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体现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重视。
注释:
①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②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o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③乐舞名。清宫廷筵宴乐舞之一。清乾隆时平定回部之乱,获其乐,后列于宫廷宴乐之末,称之为回部乐伎。
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
⑤这支曲子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⑥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指出:“红事者,即家族中任何人嫁娶,及其他喜庆之事”。
⑦“支客司”相当于城市里婚礼上的主持人,主要负责帮助主人接待客人,安排宾客入座,指挥帮厨上菜品等。
⑧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参考文献:
[1]左继承.唢呐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陈家齐.唢呐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2.
[3]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刘应杰.中国社会现象分析[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