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快速缓解儿科医生告急现状

2016-05-14

中国医药导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儿科医生儿科医师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儿童的疾病防治和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至14岁的儿童已经超过了2.2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6.6%。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后,随着二胎政策正式实施,预计每年新增的出生人口约为300万;但是,据中国卫生年鉴及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儿科医师的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短缺问题;而且,随着我国生育“两孩”政策的实施,这一问题必将愈加突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解放军第150医院院长高春芳教授就如何解决“我国儿科医生极为短缺”这一话题,接受了本刊“两会”特派记者的采访。

现状:“千儿半医”

高春芳委员首先介绍说:“《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也就是说每2300名儿童患者才能配备1位儿科医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千儿半医的出处。”

“这种情况以河南省最为严重,平均每5000名儿童才有一个医生。”高春芳委员继续说,“我国儿科医生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医疗资源短缺的局面,必将继续造成儿科医生不断‘逃离而青黄不接,其后果实在令人担忧!”

高春芳委员继续分析说,当前国际儿科医生与患者的通行标准是“千人一名”,也就是一千名患者拥有一名儿科医生,但在我国还远远达不到此标准。目前,全国儿童专科医院仅有68 家,为1.3万家医院总数的0.52%;全国共有儿科床位258224 张,仅占全国总床位数的6.4%。截至2014 年,我国儿科床位缺口约9万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缺口至少为10 万人,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中有23% 为助理医师,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3%。远低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以上学历49.1%的比例。

“儿科医生的缺编和结构上的不合理,其结果就是走进儿科医生超负荷运转、儿童看病难得不到解决的恶性循环怪圈。”高春芳委员继续分析说,“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栏目报道:某儿童医院门诊大厅1500至2000人次流量,9个专家站每天都是排得满满的,3个急诊医生轮班倒,3天一个夜班,从下午17点半到第二天早上8点,接诊100多个患儿,整夜不能睡觉;而综合医院的儿科住院医生晚上12点以前都没离开过病房,有时甚至通宵;此外据我了解,上海某医院入冬后,接诊患儿增加近20%,无奈贴出告示:‘儿科急诊内科等候时间需要6小时,有高烧的小朋友请先服用退烧药。广州一家三甲医院也无奈告知,因儿科医生严重短缺,被迫限制急诊儿科服务,只收治危重患儿;南京某三甲医院的儿科曾经宣布停诊,其原因是该院唯一一名儿科医生病休假。另外有调查显示:很多医院儿科医生根本不敢休假。”

“这些资料说明:我国儿科医师短缺,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高春芳委员归结说。

原因:五大因素

那么,我国儿科医生紧缺的原因是什么呢?高春芳委员认为,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因素——

一是儿科医学自身因素。儿科是一个专业性、特殊性、实践性较强的独立专科。由于儿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病情一旦加重就会危及生命,而患儿年龄小、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病情,医生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儿科医生俗称“哑医”。儿科医学的特殊性,造成医生身心压力大,人员流失也比较严重。

二是患儿父母因素。由于家长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无法对孩子的病情做出正确判断,一旦儿童身体不适,第一选择就是送医治疗,直接增加了儿科医生的工作量。我国儿童多为独生子女,送医时陪护人员较多,导致儿科诊室内经常人满为患,易使患儿家长情绪焦躁,且儿童疾病具有病情复杂的特点,部分患儿的病情会出现难以控制、病症无法确诊的情况。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家长的抱怨、指责、不理解、不信任等负面情绪。部分家长不信任医生,只追求良好的治疗效果,一旦出现问题,就将责任完全推给医院与医生,甚至采取过激手段。儿科医生在嘈杂环境下完成高强度工作,精神与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三是待遇较低。目前,社会上流行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其原因就是风险大,地位及待遇低。儿科在医院地位很尴尬,因为用药量少,检查也少,收费相对要低,造成儿科创收少,在医院中“不受待见”,这会直接影响到科室医生的绩效收入,使这一职业失去吸引力。尤其是男医学生,一般都不会考虑选择儿科。

四是专科教育缺失。儿科医生的减少也与我国招生政策有关。儿科本科专业从1983年开始设立,但1998 年7 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却取消了儿科学专业;次年,多数医学院校停招儿科专业,被合并进了其他专业。儿科医生培养机制的变化致使儿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失衡,加大了供需矛盾,进而加大了儿科诊疗的医患矛盾和儿科医生的职业风险等。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通知,将为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人员开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那么,这会不会变相降低儿科医师执业门槛?同时,也引发了部分家长担忧。

五是人才基数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停办儿科专业的问题逐步凸显,儿科专业人员出现断层。从职业教育层面,社会普遍轻视职教使儿科尚未形成与当今社会经济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基层儿科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来源于院校、职教毕业生从业后再教育人员,由于基层普遍存在儿科培训经费不足甚至缺失问题,使医疗卫生人员基本上集聚于大内科、大外科,造成卫生、保健等基本儿科卫生人员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导致儿科专业从业人数短缺。

建议:多措并举

针对上述“五大因素”,高春芳委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五项建议——

首先,要设立儿科培养基地。国家儿科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远期目标,政府应加大投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建立儿科培养基地,专门培养基层在职儿科医生,以提高基层儿科医生的诊疗水平。

其次,要广泛恢复儿科医学专业。国家虽已做出恢复儿科专业的决定,但是,希望根据区域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广泛恢复,而不是几所院校的恢复。同时,根据医学院的资源和社会需求招生,增加儿科本科和研究生数量。

第三,要大幅度提高儿科待遇。面对市场经济,儿科是难以“自负盈亏”的,所以,政府应该有政策倾斜,对儿科医生在工资、晋升、深造上给予提高财政扶持力度,同时提高儿科服务价格。

第四,要在二级医院设立小儿专科。目前,三级以上医院基本上都有儿科;而我国农村儿童比例高于城市,多数县级医院没有儿科;因此,二级医院应该设立儿科,为广大农村儿童服务。

第五,要合理优化配置。鼓励儿童专科医院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开设门诊部,或者向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输出品牌和管理,让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最后,还要加强儿科基本常识的普及。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又将引来生育小高峰,儿科必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各级政府、社区要加强儿科基本常识的普及,包括常见病的预防与处理,让父母学会预防疾病,处理小病,以缓解医院和医生的压力。

高春芳委员最后强调:“‘二孩政策已经开始实施,未来,儿科患者的治疗、儿童健康保护等问题,必将日益严峻,因此,我国儿科医生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正视现实、多措并举,才能尽快改善这一被动局面,切实保障我国两亿多儿童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最重要的基础……”

·话题延伸·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孙丰源——

“五管齐下”缓解儿科

“患多医少”难题

据调研,我国儿科医师数量的缺口约为20万,这已经成为儿童就医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医疗机构为解决儿童看病困难,开展了多项举措,如新建儿童医院,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延长应诊时间等。尽管如此,由于儿童患病的特殊性,仍然使儿童就医难上加难。每位儿科医师每天面对百名以上小患者的情况已是常态,加上儿童患者问诊困难,检查不易配合,治疗不易配合,又要在限定时间内处理完善,谈何容易?!长期超负荷运转也严重威胁着儿科医生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解决医院儿科“患多医少”的窘境,是贯彻我国生育二孩政策的顺利执行,做好儿童医疗服务的关键。为此建议:一要增加医学院校儿科专业的招生数量。建议教育部加快制定招生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医科院校儿科专业扩大招生,并建立一系列培养激励机制,在招生,奖、助学金政策上给予优惠,加快儿科医生的培养,为医疗机构儿科输送后备医生。二要加强政府投入。建议各地政府对目前儿科“患多医少”的现状充分认识, 面对今后可能规模更大的儿童就诊高峰,未雨绸缪,提早准备,增加有效的政府投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扩大医院儿科的规模,改善医院的硬件条件,优化就医流程。三要加强儿科医生的专业化培训。四要适当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和鼓励医生转岗。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不利局面,要适当提高儿科医务人员的待遇,体现真正的劳动价值;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生可向儿科转岗,以政策导向的作用发展和稳定儿科队伍。五要提高基层单位儿科的医疗水平。目前我国儿科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我国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不均匀。应建立儿科专业的各种形式的医联体,三级医院与基层单位服务并轨、联动,做好双向转诊,使儿科医生的医疗水平趋于“平等化”,最大限度提高全体儿科医生的医疗服务,使儿科患者分散就近医疗,缓解“看病难”。

全国政协委员、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

医疗资源应进一步下沉,

充实到基层

大医院的挂号难和儿科医生短缺等问题,说明医改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分级就诊制度需要逐步落实,公立三甲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应该进一步下沉,充实到基层医院去。医改、公立医院的改革应该先开刀。大医院不开刀,老百姓的问题依然解决不了。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徐钧健——

儿科行业收入基准线

应由政府尽快设定

在儿科“看病难”的背后,儿科招生难、医护人员大量流失、儿科规模被压缩等问题近些年逐渐浮出水面。儿科是主要依靠技术性劳动提供服务的科室,劳动价值扭曲的表现就是儿科医生工作辛苦却收入低。吸引力的丧失必然造成儿科招生难,医护人员大量流失。而且,儿科的经济效益始终垫底,在一些医院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下,儿科规模被压缩到极点。

鉴于以上因素,我建议应当提高儿科医护人员收入水平。对此可采取以下两个具体方案:第一,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儿科医生收入的水平线,在综合、客观评价国内各行业收入平均线基础上,设定儿科医疗行业收入基准线,在儿科医疗服务市场化运作收益不足以维持这一基准的,由政府财政对人头费进行补偿;第二,在收支两条线的框架下,参照公务人员分配办法,实行国家统一薪金制度+20%左右绩效奖励的分配方式。

目前我国总量巨大的医疗资源被集中配置到少数中心城市,少数中心城市的资源又被配置到少数医院,甚至更加集中配置到少数“中心”。这种过度集中化的资源配置,造成了儿科医疗需求向少数医疗机构过度集中的群体性行为,一旦遭遇大范围医疗需求,就形成了供需的严重失衡。因此我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还建议,实行“政府+市场+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投资以均衡化为原则,重点向贫困、落后医疗教育和服务机构倾斜;市场投资以效益化为原则,向高效、专业化机构集聚;鼓励社会慈善投资向公益性机构集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

要建立儿科医生规范培养的

长效机制

破解儿科困境既要有权宜之计快速补短板,又要深刻解析形成困境的根源,从医学教育、医疗体制入手,形成长远可行的战略规划,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因此,我们要完善儿科医疗风险保障制度,增加儿科岗位津贴,改变儿科医生任务重、风险高、待遇差的现状,特别要为选择到基层医院儿科工作的医师提供可靠的福利和成才保障。

儿科与其他科室不同,医生除了学习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学会与不会说话的孩子的相处之道。设立儿科人才培育专项基金,建立儿科医生规范培养的长效机制,在政策引领下,增加全社会的力量和投入,多方共建儿科医生培养基地,包括引入民营资本等。因此,第一要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的供需平衡体系。改善现有不合理的儿科医护的待遇,稳定现有队伍,不断吸引新的人才补充。第二建议建立儿科医生规范培养的长效机制。第三建议尽快形成信息化、链接式的儿科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儿童医疗的社区基本保障能力,小病不出社区,同时加强重症诊疗中心建设。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对儿科诊疗的需求进行分流。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主任刘迎龙——

鼓励儿科医生开办私人诊所

我建议允许在职儿科医生开办私人诊所,以缓解儿科看病难。儿科缺人啊!先不说其他因素,你知道儿科医生待遇低到什么程度?以我所在的小儿心脏外科为例:一台先心病患儿手术需要3到4个小时,需要10个左右的医护人员,他们从早上9点开始手术到晚上七八点,可以做三四台手术,每台手术800到1000元,而一个进口手术补片的价格是1.1万元,一台手术费用不到一个补片的1/10,还要十来个人分,年青医生谁愿意干这活儿?

儿科医生有着职业风险高、医患矛盾多、工作时间长、负荷重等特点,这导致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儿科。我曾经到基层调研,有一个医院26年没有人应聘儿科医生,只有两位年迈的老人在应付着门诊。尽管我所在的科室患者很多,医生收入还算可以,但依然有流失。据我调研,其他医院儿科医生流失比较普遍,儿科看病怎么能不难?!

鉴于上述情况我建议,支持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儿科医生开设私人诊所,或挂靠在社区卫生机构开办工作室,利用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诊疗,晚上和周末都可以坐诊。这件事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因为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发挥现有儿科骨干医师的积极性。如果他们能在家附近开设个人诊所,在休息时间照顾社区联系范围内的患儿,基本可以解决绝大部分儿童的常见病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重庆等大城市,效果会更好。而且儿科医生下到社区,既有利于患儿就近治疗,还有助于医患之间的沟通;病情如有变化,可及时转入大医院治疗,起到双向转诊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鼓励这种做法,比如30元的诊疗费,政府再配套补贴30元,而且,这笔收入还应该免税。

另外我还建议国家要出台一些配套政策,如与医保接轨、医生所开处方予以报销等等。这样才有利于促使儿童常见病例向基层诊所流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妇联副主席郑珊——

应给儿科青年医师增发专项津贴

儿科操作精细度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缓解儿童医疗日益加剧的困境,解决儿科医生“风险高、工作累、收入低”的根本问题,应适当上调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改变目前严重偏低的不合理价格体系势在必行。薪酬待遇问题是核心问题,建议直接给儿科规范化培养基地的青年医师增发专项医护津贴,以吸引选择儿科的青年人才。此外,还要加大对儿科医疗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儿童专科病床日常运营补给,增加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的专项研究基金,加大对儿科诊疗大型专用设备无偿支出,在学科建设上体现儿科事业的重要性和保障性。

建议设立为儿童医疗服务的专项研究奖励和人才奖励,让服务于儿童的医护人员有职业荣誉感。

猜你喜欢

儿科医生儿科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儿科专栏
92岁的儿科医生免费为病人看病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生荒”如何缓解
儿科医生“荒”在哪?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