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理分析声乐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
2016-05-14张昕
张昕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现在声乐艺术中重要的风格之一,并在各大声乐比赛中被列为指定风格作品,但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并没有系统的演唱指导,如何准确的把握歌曲的艺术表现,可以把音乐表演美学的原理作为指导依据,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找到一个途径。
【关键词】音乐表演美学;真实性与创造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技巧与表现;演唱者素质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周家声作曲,改编创作自唐后主李煜所做词《虞美人》。此词抒发了作者亡国后感叹生命落空的悲哀,通过曲折回旋的音调,贯穿作者的愁绪。
音乐表演其本质属于对已有作品的二度、甚至三度创作,在当今音乐表演中,演唱(奏)者对还原作品这一表演目的是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一方面,保守的演唱(奏)者会极尽可能力求维持作品原貌;另一方面,作为时代潮流的一个趋势,演唱者以增添新的元素保持原有作品在新时代下的活力。作为采用古代诗词创作的现代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本身在创作上就已经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各个因素,那么如何在新旧之中权衡演唱,在不失古诗词韵味下以新的表演方式来陈述作曲家意图。
一、音乐表演美学创造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统一
二度创作兼顾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协调与统一。真实性是指对音乐原作的忠实再现。把握作品的内容、形式、时代背景是进行第二度创造的基础。乐谱是作为音乐表演真实性的基本依据,对乐谱进行研究揣摩至关重要。《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歌曲的基本风格为古曲形式,带有古典韵味的特点,古典诗词往往都蕴含着其内在的含义以及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因此作曲家在进行第一次二度创作时,作曲融合了诗词的含义。歌曲的总体速度特点为Lento poco mosso (稍快的慢板),所以拿到这首歌曲时就需要对它进行定性,结合歌词把握它的风格。由于古曲不同于现代歌曲的音乐风格,它有古曲特有的音乐特点,所以乐谱中每一个音符、音乐符号、节奏、休止等等都有各自所代表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更要仔细读谱。
同时也需要了解作曲家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意图。作曲家周家声喜欢并曾专门学过京剧,所以他的音乐中会有一些戏曲的音乐特点。音乐表演者必须更全面的去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
表演者还必须有创造性,音乐表演创造要求表演者对音乐作品应有自己的见解,但既不能脱离原作的基本精神,又要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性。
著名声乐教育家张宁佳受邀来到我校讲学时,在讲座中有几名我校声乐系青年教师作为代表演唱,进行交流并得到张教授的指导建议。其中冯冰老师就演唱了这首《春花秋月何时了》,她的演唱融入了自己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在尊重乐谱的基础上对歌曲做了二度创作,有些强弱、咬字、用气、延长音的长短都做了明显的处理,这是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曲,冯老师对这首作品处理的非常细腻,理解作品非常到位。之后由张教授提出了她自己一些不同的理解,其中在她示范演唱中明显能听出她加入了戏曲的行腔、甩腔等特色,并且她的肢体表演也更具有戏曲身段的特点。听到这个版本,立刻觉得这种歌曲所具有的历史时代感和古典音乐韵味十足,对于我们听者来说,她更加把我们带入那个久远的历史画面。张教授能够深入的演绎这首作品,首先是因为她的个人事学川剧出身,其次她的丰富的阅历让她在理解歌词含义上会更深刻,并且去专研每一个字、音、行腔,让人听的自然、洒脱,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音乐表演者对作品应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并根据自身的优势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使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表演者那里获得不同的艺术表现,这就是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协调与统一在音乐表演美学中的体现。
二、音乐表演的即兴性
同一表演者表演同一曲目然而每次的表演也不会完全一模一样。比如我自己在学习和演唱这首作品的过程当中,在演唱之前做过各种准备和处理设计,包括演唱时的肢体表演动作,都会在演唱中起作用,但同时每次的设计都可能不会完全一样,演唱时的情绪和表达歌曲情感的迸发以及自己声音状态的好坏,甚至是许久之后再重新演唱这首歌曲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新的理解想法。如果每次都是按照特定的模式进行演唱,就有可能会导致歌曲演唱刻板、呆滞和千篇一律。
三、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与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的统一。《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歌曲,可以说是这个原则的有力证明。它的词是几百年前唐代的人所作,而曲是由当代的音乐家所作,不同的时代和文化,造成我们不能亲身体会词作者的情感,不管是作曲家或是演唱者都应该认真体会诗词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情感意义,并查阅相关时代背景,对作品做出深刻研读,抓住这首歌词的中心含义和词作者当时作诗的心境,把自己切身融入当时的那个场景画面。从而找出音乐风格及歌曲情感处理表达。但是,我们毕竟所处的时代精神和美学观念会影响我们对历史作品的解释和处理,原原本本按照古代样式进行古代原样主义表演,这也只是原样重现,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为这首歌曲注入新的活力,以新时代的审美对作品加以丰富,我们运用现代的声乐技巧、音乐旋律的走向、语言的咬字等等方面对它做出新的解释。
四、技巧与表现的统一
刚刚上面说到了当代声乐技巧方法,这也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形成科学的发声方法。传统唱论中关于运气吐字、起调行腔的论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歌唱技巧都体现演唱中技巧的高度重视。娴熟的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的,演唱技巧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如果没有艺术表现,演唱技巧也就没有它自身的存在价值。
就拿我自己对《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歌曲的演唱来说,虽说这首歌没有什么特别高的音,但是对笔者本身而言,在唱例如“i”“an”“ie”等这种闭口音、窄母音时,如果掌握的太好,声音总会有挤着唱的感觉,中低声区还比较扎实,特别实在高声区有时候还会出现类似“拉警报”的声音。
所以歌曲中这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是一个从c1—g2上行的音乐走向,根据歌词意思和旋律音高来看,情绪力度应该是渐强“”,虽然音不算高,但是它的音乐跨度大,音乐形象要表达的情感高潮要强烈突出,也符合音乐处理和词意。但有时由于歌唱能力的原因,在最后一个也就是最高音的窄母音“水”字就唱的用力、声音卡挤,声音出来的就不好听,这样一来这一句要突出的感情爆发点就凸显不出来,达不到音乐的效果和感情的深刻处理,更达不到这首歌的美感!然而,光注意艺术表现,不注重技巧,也是不可取的,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光想着要表现古诗词的韵味和情感强弱的处理,声音虚、没有搭气,该打开的腔体没有做到,着样唱出来的声音没有支撑、不够饱满、字不正腔不圆,在没有话筒的情况下声音也是传不远的,这样一来想要唱好这首歌更是困难的。所以说,技巧是艺术表现的手段,只有两者完美的统一,才能达到 “声情并茂”。
五、演唱者的培养
1、作为一名声乐学习演唱者,要具备音乐表演者的一些特殊素质
(1)良好的音乐感。要准确把握一首歌曲的整体音乐风格基调,是欢快的、抒情的还是悲伤的等等,在对《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歌进行读谱之后,把歌曲定位为抒情中带有哀愁的,同时注意歌曲的旋律音高走向、旋律部分与钢琴伴奏部分的音乐对比和音响整体效果、以及自己在演唱中运用柔和、舒展的音色。
(2)适于音乐表演的良好生理条件与高度灵敏的身体协调能力。锻炼演唱歌曲过程中的气息控制与发声器官的协调,这样才使歌曲能够完整的完成,尽量保证不出现大的声音控制失误。并且,唱这首歌曲也需要有一定协调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帝王的气势,我们可以借鉴戏曲的表演。
(3)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要求细致准确,而且长期持久,多积累一些不同风格的歌曲。
2、演唱技术与技巧训练
把学到的演唱技术灵活的运用于艺术表现的能力,不过这是要后天努力刻苦训练养成。反复练习这首歌曲,把不擅长和不易做好的句子,多思考多动脑多推敲。
3、思想、人生体验与文化修养
音乐表演不仅仅是追求技术的高超,更重要的是音乐中的内涵和情感,这就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和一定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艺术修养。就像上面说到的张宁佳教授为什么她演唱的时候,我会感觉把我带到了那个时代、那个场景,正是因为她多年来对古曲的研究、她对戏曲的涉猎、对古典文化的认识。正如在这之前的另一次讲座,邀请的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教育家姜嘉锵先生,他同样是以讲古曲为主,他以古曲为例指出,我们音乐工作者特别是民族声乐者要多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修养对于我们自身以及表演作品都是极为重要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作品使我更多的认识了解中国文化,并以此来提醒自己要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文化修养,更加注重音乐表演美学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六、结语
本文运用音乐表演美学原则中的真实性与创造性、历史性与创造性、技巧与表现,三方面的统一性,来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和处理作了相应的解释和指导,指导我们在以后的演唱特别是古代艺术歌曲的作品演唱中,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技能、文化艺术修养等,并在我们二度创作的基础上,能够更准确的还原作品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 著.《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2]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