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2016-05-14汪梅
汪梅
摘要:将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生物教学;和谐高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91-1生物课堂的教学资源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非常丰富,要想充分发挥日常生活资源“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功能,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融入自己的科学生活智慧的前提下,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用“身边的事实”议话,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去探索,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与课改主张的“课程生活化”是一致的。如果用心设计与生产生活紧紧相关的学习活动,那么课堂学习就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就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真正快乐,就会自觉、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正是新课标理念下师生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精神目标。
一、营造宽松的、愉悦的、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堂
1.用鲜活的生活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产生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待教新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形成落差,产生悬疑,从而创设一种有意味的空间,把学生引入其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她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课堂上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向学生抛出,如:用盐腌萝卜、青菜一段时间后,坛子里的水会变多,多出的水从哪里来?新鲜花瓣放在清水中水会变色吗?放在沸水中水又会不会变色呢?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能一下子吸引住所有学生的眼球,全员动手动脑,所有学生都能迅速进入自己的探究角色,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解决问题,这样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
2.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笔者曾设计了一节以甲流为主线的《免疫调节》复习课。甲流情境在教与学的全程中发挥作用,既是教师教学的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的线索。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教师选择了一部分让同学相互讨论并解决问题,某同学注射疫苗一天后他的同桌患了甲流,他可能会被传染上吗?某同学注射了甲流疫苗后,在甲流流行期间他未患病,而在甲流再次流行时他却患了甲流,这是为什么呢?疫苗研制成功就能立即投放到市场吗?疫苗研制后效果该怎样检测?在甲流情境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用免疫的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能兴趣盎然地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因为所学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关心的、迫切想了解的,参与率和参与度都非常高。这样的情境设置也帮助他们解决在甲流流行时心理上的恐惧和困惑,增强了他们防控甲流的信心,从而调整身心迅速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感悟生成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课程的重点往往放在生物学理论上,教学中也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学生难以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间题。在生物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还要知道“用于做什么”,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社会观和价值观。如:在我们学习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后,学生知道早晨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所以晨练不宜过早,最好在早晨9、10点钟之后;学酶的活性时知道了发热时食欲不振的原因等等。生物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他学的知识是很有用的,进而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同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丰富了生活经验,使学生真正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课本实验家庭化操作,让实验不再神秘
为了贯彻实施新课程提倡的实验开设形式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一些实验室操作形式改为家庭探究操作模式,使实验贴近生活,题材来源生活,让学生感到实验并不神秘,探究就在身边。比如课本实验果酒果醋的制作实验,榨汁机、矿泉水瓶、消毒酒精等材料学生家里都有,每隔12小时拧松瓶盖放气,学生可以在中午放学和晚上临睡之前完成。试想一下当学生喝着自己酿造的果酒时,内心该是怎样的一份喜悦和自豪?课本类似这样的可以家庭化操作的实验还有很多,比如腐乳的制作、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探究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等等。家庭生物学小实验作为课堂实验的延伸和补充,有助于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弥补学校实验资源的不足,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能力。甚至还会吸引家长的注意和参与,全家总动员,学生学习生物的劲头就更足了。当然,教师要加强指导,提醒学生操作要规范、科学,并及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及撰写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