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体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探讨

2016-05-14李万景

关键词:课堂

李万景

摘要: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激发学习的动机以及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等。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和对新课程合作学习的理解,就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作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组;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84-1一、合作学习的认识

合作学习基本做法是根据全班同学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努力争取实现个人目标,同时帮助同伴来实现目标的情境。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的逐渐推广,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如在理论上对合作学习的本质及体育教学的特点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往往只留于形式等。合作学习着眼于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学科基础较差或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使他们能够普遍达到课程目标,促进他们喜爱学校、喜爱班级、喜爱同学。合作学习具有培养与人协作活动的能力,紧抓学生的相互交往与作用这个主线,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共性协同发展。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1.明确意义,创设合作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2~6人)为基本组织形式,是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活动。实践证明:只有民主、平等和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2.建立常规,构建合作的基础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规,在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如:活动前各小组成员之间应进行合理分工,并根据各自特点,轮流担任合作小组中的不同角色;讨论时,不随便打乱对方发言,待其发言结束后,再进行讨论或提出意见作出评价,形成小组意见;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等。

3.把握时机,组织合作学习

频繁无价值的分组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选择适当的时机是保证小组合作交流切实有效的重要前提。

(1)当需要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又可以分成几个子任务时。例如,在“翻越障碍物”教学中,教师提出了“跨过小体操垫,爬过跳箱,钻过栏架”的要求,达到学习目标有多种途径,但如果我们选择“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过障碍的感觉,再安排小组合作探究过障碍的方法,在比赛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找出通过障碍的最佳方案”这种以合作为主的方式学习时,就能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2)当学生在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看法上有意见分歧,需要选择解决策略或求得共识时。

(3)当创设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对问题的探究有不同的见解时。

(4)当学生独立思考不能完成时,组织合作学习。例如:在“搬运”教学中,可以是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践。

4.合理分组,增强合作信心,提高合作学习实效

(1)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充分利用组内学生的差异性、互补性,开展公开竞争。

(2)分配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摒弃随意性。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性格、人数、技能等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学生学习内容时刻在变,分组也不能一成不变,分组应该是个动态的过程,以达到提高合作实效。

5.激发兴趣,掌握合作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设计一套情景教学,配好音乐,利用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欲望,在整个教学中,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相互练习,既做到了上好课的目的,又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社会适应”目标得以实现。

6.加强指导,提高合作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与调控是分不开的。

首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如: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向同伴提问;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共同探究问题;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协调组员间的分歧,归纳组员的观点。

其次,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再次,注重对合作学习评价的指导。合作学习评价切忌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以及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实施方法要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改善班级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运动技能为根本目标,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慧眼看“生成”段军

(洪泽县高良涧小学,江苏 洪泽223100)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现象时有出现,教师要学会利用有益的生成,加深学生的学习感悟,也要学会鉴别一些无用的生成,防止刻意追求泛化的生成。

关键词:课堂;生成;甄别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85-1“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思路……由于“生成”是教师与学生主动行为的呈现,故而具有非常高的教育利用价值:1986年,教育家维特罗克就基于此现象,提出“生成性教学”理论;2001年与2011年我国的《课程标准》曾提出“要关注学生的生成”,于是“生成”一词迅速在国内传播,并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实践。然而当我们冷静思辨教育过程、教学效益与“生成”的关系时,我们却发现“生成”并非都是我们所期望的,它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它需要我们灵活地对待。

一、期盼“精心预设的生成”

既然“生成”是学生个体主动行为的呈现,如果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充分关注、精心创设一些可以被利用的“生成”,那么就一定会化解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倾向。

案例一: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有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难点:一般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特殊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却是轴对称图形。而这个难点常常无法被学生所关注,进而成为学习中的难点。于是我在教学中,通过精心预设,让学生在不知觉中认识到这种情况,从而化解学习难题。

首先我在课堂教学时,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材料——“一般的图形”和“特殊的图形”,并要求各位汇报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学生操作。

通过操作,一部分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事先“精心预设”的学生立即站出来反驳:“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并拿出手中的三角形进行示范。

这样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于是全班学生都参与了辩论: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就在大家难以说服对方时,一位学生突然发现了秘密:我们大家手中的三角形不一样,一个是一般的三角形,另一个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当三角形被学生分辨出“一般的”和“特殊的”后,我继续发问:梯形、平行四边形会不会也存在这种情况,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梯形、平行四边形也被学生分辨出“一般的”和“特殊的”两种情况。

由于事先精心做了预设,故而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都能主动参与“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否对称的讨论”,也正因大家的共同参与,故而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其中微妙的区别。这样的“生成”就是我们期盼的。

二、演绎“意外出现的生成”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管我们事先做了如何充分的准备和精心安排,学生在我们的组织教学中,总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令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在学生们的问题中,总有一些问题是很有见地的,如果我们能够即时发现,并能随即捕捉住这些契机,我想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案例二:一次,我在“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总结“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这段结语中,用了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

我先是一愣,随即意识到这是这个方法中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于是立即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蹲下身来,引导全体学生关注此问题,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啊,这个方法里为什么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多余的呢?”

问题一经抛出,立即引起学生们的讨论。经过小组间的相互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1.第一个“通常”的言外之意,当分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后,恰好是10、100、1000……这些数时,就可以直接将分数化成百分数。2.第二个“通常”的意思则是:当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这里的“通常”是指一般的情况,如有特殊要求,就按特殊要求来保留小数位数。……

像这样情况,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当我们面对意外出现的生成,应冷静观之,随机处之,我想定会为演绎出额外的精彩。

三、谨防“随意泛化的生成”

面对课堂中的“生成”时,我们既要肯定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主体行为,又要考量我们教学的使命,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严重矛盾时,我们应依据“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一标准去权衡,不要一味地迁就学生而使教学化为乌有,所以当我们期盼、演绎“精彩生成”的同时,还要谨防“泛化的生成”。

案例三:“圆柱的认识”的教学案例。一次,我在某校聆听“自主进课堂”教学展示课时,看到了一个“无我”的片段:

课前,学生都已完成“圆柱的认识”预习。上课伊始,这位教师发问:“你们都已经预习了圆柱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应探究哪个方面的内容?”这位教师的本意应该是让学生谈一谈“圆柱的认识”中一些不理解的地方,以供大家研讨。

没想到,竟有学生说要研究圆柱和圆锥,而且得到大部分学生的响应,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教师竟然同意学生的要求,带领学生去研究圆柱与圆锥的内容。

诚然,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应根据学生的乐趣指向进行施教,但我们不能违背“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一目标,离开了我们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虽然也能有所成绩,但决不是最高效率的学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谨防泛化的生成。

总之,课堂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生成”现象,我们教师既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利用有益的“生成”,又要有一双甄别的眼睛去谨防“生成的泛化”。

猜你喜欢

课堂
欢乐的课堂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写字大课堂
交通标志小课堂
美甲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妈咪“达人”完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