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卓越的组织绩效?
2016-05-14吴栋炯
吴栋炯
任何时代,商业的本质不会变,就是创造价值。因此,组织发展与变革可以确定的就是:每一个层级,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的责任的设计更需要评估是否创造了价值,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组织需要被重新定义
在今天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组织就要被重新定义和定位了。
第一,更具灵活性的组织
相比僵化的公司,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在更扁平、矩阵式的管理模式下运营。一个月变化好几次架构都很正常,而非一年一次,甚至两年一次。有时候因为一位领军人物的加盟,特别是跨界模式下的人物加盟,就必须调整架构,新业务、新领域、新区域,甚至合作,联盟还是自建等都会影响到架构的调整,所以组织更灵活是第一特征。
第二,更加协作性的组织
相比于以往独立部门,固定的业务单元的组织管理模式,跨功能单元、跨公司、跨国家间的项目小团队合作将成为常态。
第三,更加多样性、开放性的组织
相比于传统的封闭组织,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更强调大平台、小公司、微团队的组织模式(大平台管专业性和标准化,小公司管业务,微团队管实施),经常出现虚拟的办公环境以及工作团队,能最大化发挥社会各种资源为组织所用。
第四,更多分散权利点的组织
相比于集权的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的权利中心转移至员工。授权更多,执行力更强。更强调去权力中心化,传统架构是围绕一个中心,公司一把手,现在是多个中心。传统企业是20%的人决定了公司,现在是80%的人决定了公司。
第五,更加“轻巧有力”的组织
相比于用蛮劲管理的公司,互联网企业让员工感觉不到组织的束缚。你问员工“谁是你的上级”,有时候员工也不知道,但非常清楚团队的价值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老板或者上级是谁不重要。架构图甚至都画不出来。
第六,更加利益共享的组织
相比于传统企业由上而下的控制,互联网企业更强调共享。共创,共担,共享,组织没有太多条框,而每个人都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以前的组织就像一艘大船,我们拼命地想着如何把船越造越大,成为恐龙或帝国。互联网时代到来,未来的组织将更像一个组合舰队。组织需要各种各样的船只。大船小船不断尝试新的领域,协同作战。强调的不是大,而是灵活。组织更像一个有机生物或生态圈。因此,作为领导者,要有更大的胸怀去包容。有智慧有能力的员工在这个有机体里被鼓励成为船长,打造新船,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人力资源将是战略伙伴
过去10年,中国的企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主要集中在业务的增长。相对以往,当前的关注重点是持续的盈利能力;企业面临的挑战却没有变得更加容易,表现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上升,劳动力投入度有限。
因此,大部分企业的关注重点回归到管理的基础:我们的战略重点及路径是否清晰,并且组织上下是否达成高度共识?我们现在的组织是否足够敏捷高效并且有效支撑战略的落地?我们的领军人物、领导班子是否足够强大和成熟来引领组织的转型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该如何创造价值?
人力资源工作从1980年代的劳资科到1990年代的人事处,到21世纪初的人力资源部,再到过去10年的业务伙伴,经历了这样一个角色的变迁,而未来,人力资源将是战略伙伴。
首先,新兴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在互联网冲击之下,许多公司的结构都面临调整工作流程,而人员结构也自然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本身就使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其次,全球化。产能过剩怎样输出?全球化将是一个方向。然而,在这个进程中,首先,我们如果对当地的政策法规不了解,到了国外之后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在当地雇人,你该付他多少钱。所以他们为什么找到我们,因为我们在全球有大量的数据库资源。包括管控模式,到底用什么管控模式来做?是松的还是严的管控?这都是涉及全球化的问题。
再者,客户消费行为的变化。如果看客户消费行为,比如现在中产阶级的人数是多少?我看到不同的数据,有人说已经达到两亿,有人说再过几年达到四亿或者六亿。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现象的背后,是人们的消费观念中将品质看得越来越重要。过去,我们很多消费是先看价格,然后才看品质。但现在则反过来了,先看产品质量好不好,然后再比价格,这就拉高了门槛。
所以,光辉合益通过CEO的调研显示:人力资源部门迫切需要提升的领域,首先就是要让HR更好地理解企业战略;其次建立更有效的HR业务伙伴体系;然后,就是使HR的运作模式更具效益。人力资源部门创造价值的前提是其服务能够紧扣公司战略,只有如此,其运作效益的提升才有意义。
组织赢得成功的关键
如何体现和评价人力资源的价值,一直是从业者和老板的双重难题。互联网时代,即使是看似不好量化的人力资源工作,也要想方设法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用数据说话:量化,对标,找差距;
二是关注人多于关注事:效率与效能,做正确的事;
三是化效能为绩效的能力:搭平台,给工具,建能力。
组织赢得成功的关键是确保战略、组织及领导效能相一致。那么,“赢模式”如何对标战略效能、组织效能和领导效能这三个方面呢?
第一,在战略效能方面,主要从方向层面来看,是否做到“知行合一,上下同欲者胜”。它包括三个重要领域:卓越运营(强调高效的产品交付和高性价比的服务),创新(强调创新的产品)和客户亲密(强调重点关注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并积极响应),这三个领域是战略达成不可或缺的关键举措,最重要的是围绕这三点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未来赢的关键。因此,要确保当前的工作环境与组织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并且能够起到支持作用。特别是,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我们的调研显示:62.5%的对标企业认为,未来赢的关键举措是建立卓越运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二,在组织效能方面,主要从组织层面来看,组织是否敏捷高效,做到“人尽其才者胜”。它包含两个重要指标:员工敬业度和组织支持度,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分析,帮助组织最大化运营人力资本,促进短期内获得好的绩效。什么使得组织支持度同样重要?员工高效与否并不单单来自员工敬业度,企业提供的支持同样重要,我们称之为组织支持度。更重要的是,组织效能是否与战略效能保持一致,是组织赢得未来成功的关键。同时,组织要营造一个员工敬业并能够感受到支持的工作环境,激励他们取得成功。
第三,在领导效能方面,战略效能揭示组织未来的成功的方向,组织效能呈现出当前组织的状态,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领导者扮演了一个驱动引擎的角色,将战略、组织和员工保持一致,做到“领导有方者胜”。我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一个组织的绩效好坏与领导者营造的组织气氛紧密相关,而组织气氛却是由领导者的个人领导风格决定的。因此,我们将会以结果性的指标、组织气氛和过程性指标、领导风格来看领导者是否充分发挥领导效能的作用。运用领导力的风格,将形成一个能够鼓励员工追求高绩效的组织氛围。
那么,影响组织绩效的领导力内容是什么?岗位要求、个人责质、领导风格和组织气氛。其中,组织气氛影响绩效的比重达30%。大部分中国的员工觉察到,以下的组织气氛会产生负面影响。
1.团队承诺:员工存在冲突且缺乏合作,他们没有为属于组织而感到自豪且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
2.责任性:员工必须在开展工作之前获得批准。
3.工作标准:设定的目标模糊不清、不具挑战性或难以达到,员工不知道如何提高绩效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4.灵活性:存在不必要的规定、政策或惯例,而且不鼓励新的想法。
事实上,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领导者是“指令”和“辅导”的领导风格,很少为员工展现出“愿景”和“民主”的一面;相当多数的企业领导者,领导风格单一,造成处理问题的手段也比较单一,中国企业急需培养更多的“复合型领导”;有近一半的中国企业领导者,不善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从而阻碍了组织绩效的提升和传递正能量。
化效能为绩效
那么,中国企业该如何找准发力方向,化效能为绩效?首先,要以数据为输入,化数据为行动。比如:怎么确定人才的标准?
在评判人才之前,必须明确评判岗位的标准。岗位是组织的最小单位,岗位的存在、特征与定义,都应该是基于组织战略的。接下来,可以通过基于岗位素质模型的结构化访谈,来发现最大差距,并挖掘其最大潜力。我们会特别关注员工所展示出来的素质距离目标岗位的素质差距,差距较大的素质项需要优先被关注。
光辉合益研究发现,素质偏好对于员工未来行为表现会有持续的影响。个人所具备的该岗位素质偏好越明显,该员工未来越容易展示出我们期待的行为,成长速度会越快。同时,可以通过在线测评员工的学习敏锐度。
今天的企业需要员工更加快速地成长,而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关注员工的“内在潜力”与企业的“素质需求”的匹配度。通常情况下,企业害怕人才流动,而事实上,只有人才在企业内部流动起来,管理才会更加有弹性,员工也才会更有活力,从而能更敏捷地适应环境变化。
所以,现在HR的终极目标就是对战略结果负责,通过你对组织和人才的把控,来达成业务、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