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途径”实现美术教学节奏有效掌控
2016-05-14钟华
钟华
节奏意为规律、步骤。在艺术设计或美术创作中指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产生的运动感。节奏是美术的生命,也是美术课堂的生命。美术课堂的节奏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有秩序、有节拍、有规律地产生协调的运动感,使课堂节奏呈现出韵律之美。笔者认为,美术课堂节奏的有效掌控可从程序设计、语言运用和伴奏融入三大途径来实现。
一、程序合拍,合理安排教学设计
程序合拍就是要让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合拍,并让学生在视觉观察、思维启发、兴趣激发、形成态度、体验情感、养成良好美术素养等方面均得以提升。
第一,要张弛错落,掌控学生注意力。教师要明确:哪些教学环节应约束学生,哪些教学手段能吸引学生,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好张弛节奏,使之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点、基本术语以及学生对美的直观感受等方面的训练,要突出“稳、准、狠”,掌控力度要“张”;同时,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则要放慢教学速度,掌控力度为“弛”。
第二,要强弱有度,保证教学连贯性。少儿版美术教材的四大学习领域中,多数学习内容都不只是1课时就能完成的,基本都应是2到3课时,但学校均以单课时来安排。故强弱有度就是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多少,来组合好教学的课时。
比如,在创作和设计思维比较密集的《凸版画的魅力》《设计会动的玩具》《为商品设计包装》等单元,若安排2课时连上,教学节奏便有了连贯性,学生也不会练习到一半时就被停止制作,以致设计思路断开了。2课时连E时,教师可授课20分钟、学生练习45分钟、欣赏交流15分钟。使学生沉浸在自己的造型和设计中,并对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表现,从而增强成就感和学习的兴趣。
第三,反弹琵琶,开启学生思维力。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的应用,是逆教师的传统思维,顺学生的认知规律,换位思考,激发探究,开启思维。
需要反弹琵琶时,教师可运用先错后对、先练再讲、师生反串等反常规手段来教学,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力。
第四,收尾渐强,保障教学强化力。收尾渐强就是临近下课,学生注意力进入分散状态时,教师要强化评价环节,使学生注意力再次反弹。
收尾渐强是课堂教学价值的保障。教师在收尾中的评价,只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与认知规律并尊重评价主体,就能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优化学习效度;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和结果。总结经验,调整教学。
二、语言合拍。创设良好语言环境
语言合拍是指教师运用准确合适的语调、语言、语气,真情赞赏学生的创意表现;创设情境,激发感性认知;以评价激发理眭认知;以讲解提高综合认知;以提问促进主动探索。创造良好语言环境,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
第一,丰富的语调是创设语境的前提。丰富的语调可人情。美术教师可学习音乐教师语言的形式美,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快慢协调、情感层层融入;也可向语文教师取经,语言节拍抑扬顿挫,时而高山流水,时而晓月清风,富有节奏。
例如,美术教师讲述《狼牙山五壮士》时应语调凝重;讲《血衣》时应语调低沉;讲《普罗旺斯农舍》时应语调舒缓;讲《大闹天宫》时应语调轻决;介绍我国优秀艺术作品时语调要高亢;介绍民族民间风隋时语调要亲切;介绍知识点时语调可调整为字字重音。
第二,准确的语言是启发学生的关键。准确的语言能人画。教师应运用和传播严谨清晰、凝练准确的美术语言,启发学生,使学生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如美术教师在课堂前期的教授时间最好不超过15分钟,惜时如金,惜字如金,每一句话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亲切的语气是激活情商的妙方。亲切的语气易人心。学生的画不一定都很优秀,但学生的心灵较敏感,他们是通过教师表述的语气,来感受到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的,这是师生间增进情感的要素之一。事实证明,亲切的语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增进师生隋感的友好交流,并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伴奏合拍。激发课堂创意表现
伴奏合拍就是视与听的协调,教师要找到美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和融通点,促成和谐的课堂感官节奏。以“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发展学生美术的综合素养,让其得到全面发展。
第一,音乐导入,提升学生兴趣度。在美术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运用音乐导入,使学生增强形象感受与想象力,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因为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震撼心灵。所以,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音乐成分,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视听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音美结合,激发学生想象力。美术课堂的学生实践环节,教师可引用恰当的音乐伴奏,创设美好情景,增强学生想象的生动性,用旋律和节奏激活大脑中储存的表象,使其产生“通感”,充满想象和创意,联想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音乐伴奏的魅力,在于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和自由抒发情感的空间,使其能轻松愉悦地表达情感、个性和创意,涵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促进其身心健康。
第三,音乐伴奏,提高学生审美力。在美术课堂的范图欣赏讲解时,教师可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进行伴奏,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视与听的情感共振中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意境美。从而让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活审美启示。
例如,学生欣赏《敦煌壁画》时,可聆听《霓裳曲》以感受诸天神灵和飞天的神韵,领略西域晕染法的魅力;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可聆听《好汉歌》以感受现实主义风俗画长卷中,运用散点透视法体现的磅礴气势;欣赏《舞者》时,可聆听《小天鹅》以感受德加描绘芭蕾舞者自然清新的唯美之情……
美术课中,特别是民族民间美术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传承与弘扬,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国外艺术与交响乐的融合,可使学生充分理解世界美术与音乐的综合魅力。
在美术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节奏掌控,需努力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寻求程序、语言、伴奏等教学各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佳结合。教师要仔细研读美术课程标准,注重发现学生的情绪、自由、想象、直觉、随意、偶然等特性;同时要寻找美术学习的规律——科学、理智、逻辑、秩序、规范、严谨。从而,在教学中以科学和发展的眼光,从关注学生的需要出发,调控好教学节奏。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