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研协作组的建设与管理
2016-05-14庄昭燕
庄昭燕
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彰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内涵和高度。教研机构是教师活动、发展的业务平台。教研组是教师最基本、现实、主要的学习型组织,它是—个专业共同体。每个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打造和谐教研组,同时又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氛围。
一、反思传统教研流程,推进形成教研组文化
教学研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行为,关注教师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我们把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组的基本目标。因此,需要搭建教师研究的平台,创新教研组的形式——构建教研协作组,使它能直接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让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提炼自己的教学得失,形成教学艺术特色。
教研组是基层教师进行协作和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非行政性团体,有怎样的教研组文化就有怎样的教师成长。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
一方面,单一的教研流程使得教研组失去了活力。常规的教研机构形如—个金字塔,处于最顶端的是学校负责人,将教学研究与管理任务分派给教导处,教导处又将每一学科的任务指派给学科教研组,教研组又进一步细化为备课组。这样沿着一根不间断的链条一直延伸至每一个教师。这样程序化、重复性劳动对于强调动态生成的现代教学来说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常规的教研活动影响了各层次教师的阶梯发展。传统的教研形式在上述直线体制下的统一运作,主要依靠业务过硬的学科带头人,但是,由于对名师的过度依赖,一旦带头人调离,整个教研组就有可能处于瘫痪状态。因此,如何适当地发挥名师在教研组中的引领作用以及促进教师梯队建设,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教研形式,促进教师发展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细胞。要想使其处于积极的、充满活力的状态,就需要不断激发成员的参与意识、交流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学校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同组同科校本教研形式,由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牵头建立了同组同科、异组同科、同组异科、异组异科4种高效运行的校本教研协作组织,在校内形成了针对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氛围。
—是构建“同组同科”教研协作组。“同组同科”教研协作组由同一年段相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也就是我们常态下的学科教研组,其功能是解决学科教学中本年级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性及个别性问题。教师在相对同步的教学过程中将产生的问题进行交流解决,对于课堂教育中的生成也能在交流中予以更为恰当或精彩的处理,同时也适度减少和避免了教师在单一、重复劳动中产生的倦怠。
二是构建“异组同科”教研协作组。“异组同科”教研协作组由相同学科但在不同年段的教师组成,其功能是对同一学科的日常教学进行交叉观察,记录学隋,展现观点,就环节设计与现实学隋之间的差异展开平等式对话。如我校的数学校本教研组就包含了6个年级的所有数学教师。他们在研究中,尝试推行课堂细节描述的方式,相互协作。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自己所记载的学情。这样的听课与发言方式的改革,让所有教师感觉到评课就和讲故事一样,人人都可以说,都有故事讲,“一言堂”即刻就变成了“故事会”。
三是构建“同组异科”教研协作组。“同组异科”教研协作组是将年级组和教研组进行了一定的融合,由同一年段的不同学科教师组成,其功能是围绕本年级学生的阶段发展隋况,进行适时的交流、研讨。如我校的三年级校本教研组就是一个融语文、数学、科学、英语、体育等不同学科为—体的同组异科教研组,主要针对同年级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交流、对话,寻找学科教学中的共性,提炼不同学科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引导教师从不同的侧面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进一步明确本学科的本质,在学科教师问形成协同发展的氛围。
四是构建“异组异科”教研协作组。该教研组主要由关注同一课题的不同学科教师自愿组成,教师们来自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为了同一个研究课题走在一起,其功能是关注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各种发展情况,为课题成员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在“异组异科”教研协作组中。我们往往坚持以下原则:理论学习原则(即为了解决课题中的难题,通过学习不断获取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为课题组所用);资源共享原则(即在研究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在注意本学科研究的同时,不忘“异组异科”教研协作组的需要,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大组和小组活动相结合原则。课题组以小组活动为基础,大组活动在各学科组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分解。
三、实施活力管理,关注发展细节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细胞,而要使这个细胞充满活力则要不断激发成员的参与意识、交流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在教研组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避免“传声筒”式的教研组长。在教研组建设中,我们发现,以往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传声筒”式的教研组长,他们仅仅是把教导处下达的一些工作任务简单地布置给教师。而活力管理则需要—位有主见、有理想、有活力的教研组长。他是教研组的核心与灵魂,有活力的教研组长会把自己对教育的激情与理想传染给每一位教师,会把思想的光芒散布在每一位教师的心头,会凭借自己的感召力把组内的所有教师凝集成一个整体。
二是建设教研组名师文化,促进教师智慧成长。教研组文化主要着眼在氛围、对话、题材和技术方式方面,对教师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多方位尝试拓展专业引领队伍,通过同伴互相激励、专家引领成长的方式来加快成为名师的进程。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名刊及互联网上学习名家教研思想,另一方面将专家、教研员请进学校,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注重本土专家的培养工作,大大拓展了校本教研专业引领队伍。
三是摆好行政位置,沁润课程理念。处理好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搞好教研活动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与专家之间合作关系的建构离不开管理者的推动。管理者能在专家与教师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带动和督促教师积极地与专家对话,协助教师和专家之间形成合适的沟通语系。其次,管理者必须参与到教研活动中,以督促、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最后,管理者不只是行政领导者,还是课程领导者,他们需要领导教师依据课程纲要的原则精神拟定和实施课程计划。
总之,教学管理重在对教师价值的引领,不是为了渲染或宣扬,也不是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而是扎扎实实的、学校发展的学习工程。学校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学校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应该不断地探索管理规律,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