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有效性研究

2016-05-14蒋晓敏陈雷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危机辅导员

蒋晓敏 陈雷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就个体而言,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经历,以及面对大学生活的现实挑战,促使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心理危机。进行心理危机的自我干预是解决心理危机、保持心理健康的实现途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增强自我干预实效提供了有益借鉴。

心理危机自我干预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贫困大学生是在校期间无法保障学杂费及生活费的学生。应激理论认为:贫困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挫折和应激的基本来源之一,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负担,往往导致心理上的重压,自卑、抑郁、挫折感、社交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一系列心理危机随之而生。

一、贫困大学生心里危机自我干预的基本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自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人的心理是个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必须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发展、消失。心理危机产生于个人与现实的自我、他人、环境之间的认知冲突。因此,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个体与自我的冲突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成型期,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心理结构各部分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不完善,表现出偏于内向、自信心差,看问题趋于表面、消极对待,做事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等特征,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二)个体与他人的冲突

贫困大学生因其相对较为狭窄的生活面、单调的人际交往模式,容易在大学这个新舞台上与他人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性格等方面产生冲突,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三)个体与环境的冲突

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必须面对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环境的相对巨变。从家庭环境而言,进入大学后,更多的学杂费、生活费等支出,加重了对家庭及个人的现实压力。从学校环境而言,教师授课、班级管理、考试等教育教学方式和校园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学生主动适应。从社会环境而言,大学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呈现纷繁复杂的矛盾关系、利益冲突,容易使贫困大学生精神迷茫,导致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工作现状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来说,内容上注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健康人格,提高抗压能力,优化情绪管理,拓展和谐人际关系;对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自我干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积极预防不够。

自我干预的核心是学生预防、发现、排除心理危机。现阶段高校的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普遍以病理性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为基础,重点放在发现心理危机和及时干预危机,关注抑郁、闭塞、焦虑、偏执等负性情绪与负性行为,而忽略如何避免心理危机的出现,特别是预防贫困学生心理危机的针对性不够,多是在学生中开展集体性、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咨询辅导不力。

针对心理危机,过分看重药物治疗的方式,较重的病征即被诊断为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随后施药治疗,而不能灵活运用咨询辅导的方式发现焦虑、抑郁、排斥等危机的真正原因,并加以疏导。

(三)后续关注不足。

自我干预应是一种能力建设,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但有的高校把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次性”工作,看重排除心理危机的数量,相对忽视了质量,特别是对暂时度过了心理危机的贫困大学生关注较少,缺乏后续的心理辅导来提升自我干预的能力,容易造成重新陷入心理危机的状态,难以达到“治本”之效。

四、积极心理学引入自我干预的方法探究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就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将研究的重心聚焦于人类病态和消极心理的反思,强调用一种欣赏而开放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动机、能力和潜能。

(二)积极心理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理论引导

1.注重自身的积极预防。贫困大学生面对环境的改变和更加沉重的压力,可能诱发心理危机。

2.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除心理危机,更在于完善人格。

3.使用积极治疗主动干预。积极心理治疗是指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

(三)积极心理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实现路径

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事关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环境,但学生自我干预却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开展心理危机自我干预不是任由学生自发进行心理调节,而是要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激发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提高自我干预的有效性。

1.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原因,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几乎只停留在中小学的课堂教育,但层次较低、知识面窄,因此缺乏有效调节心理状态的认知和能力。

2.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理性认知水平。错误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认知容易导致贫困大学生的消极情绪,甚至产生心理危机。

3.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状况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已经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业已发展为全面从事学生工作的全能干将,也包括对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危机疏导等工作,在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在帮助辅导员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开展心理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念湘,赵金波,佟玉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J].学术交流,2011,(10).

[2]徐斌,王永利.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2010,(9).

猜你喜欢

心理学危机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危机”中的自信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