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之我见

2016-05-14王东生

职业·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

王东生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与一般课程开发既有共同点,也有一定的区别。本文在总结作者学校实践经验、分析他校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从开发的程序、开发的主体、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五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素养课程 开发实施

近几年,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需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确立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有的学校还为此开发了职业素养训练校本课程。笔者所在学校从2011年就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完成了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总结本校的实践经验、分析他校的实践成果,笔者认为开发职业素养训练校本课程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开发的程序

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它要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所以它的开发环节略有不同,基本为组建开发团队—用人单位调研—职业素养需求分析—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二、课程开发的主体

用人单位可以提供人才需求标准,这是制定职业素养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体现职业性。而学校教师熟悉课程开发的规律,熟悉学生的学习模式,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实施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教育性。所以用人单位和学校教师都应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并合理分配他们在课程开发中的职责。

1.用人单位的职责

提出行业(企业)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提供员工的成长案例,参加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参与学生评价,参与课程评价等。

2.学校教师的职责

负责对学生情况的调研,起草、修改课程标准,负责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编排,提出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案,负责教学设计工作等。

三、课程的内容

职业素养课程既要具备岗位通用性又要兼顾岗位的专业性,其内容体系应该以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职业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终生发展能力为目标,在内容设计上处理好以下四方面关系。

1.与德育课的关系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一般包括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常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三部分,而职业素养课程一般包括职业认知与礼仪、情绪管理、目标管理、自我管理、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感恩意识、爱岗乐业、服务能力、自我推销能力、选择创业道路、调整就业心态、面试技巧等内容。

在内涵方面,德育课程是职业素养课程的基础;在外延方面,职业素养课程是德育课程的补充和扩展;在功能方面,职业素养课程既深化德育课目标,同时根据各学校的培养目标,突出校本特色。

2.与专业课的关系

中职学校要统筹专业课与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通用性与专业性将职业素养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写入课程标准中。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岗位任职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设计相应的“职业素养”目标,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职业素养课既要作为专业课的延伸,巩固专业课的成果,也要训练通用的职业素养,同时,对于体现专业特色的部分,一定以专业技能训练为载体完成教学目标。

3.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关系

中职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来自于用人单位,服务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素养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中职学校职业素养课程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岗位,通过访问用人单位职场人士,收集本校毕业生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调研人才市场需求等方式,归纳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职业素养,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在职业素养方面实现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4.与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

学生是职业素养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课程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教材的编写、方式的选定等都应符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所以,中职学校应该把学生作为职业素养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通过问卷调查,直接与学生交流、沟通等方式,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并据此确定职业素养课程内容体系,确定阶梯状的职业素养培养程序,开发职业素养课程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四、课程的实施

1.阶梯状的训练内容

学生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职业素养课程应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学生刚入学,要过集体生活,要学会照顾自己,要了解自己的专业。由于很多学生不适应,所以这一学期一般安排适应新环境、职业认知、仪容仪表习惯、礼仪习惯、文明用语及行为举止习惯、情绪管理、理财能力等内容。

第二、三学期,学生对职业、专业有了初步了解。该阶段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素养,一般安排目标管理、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诚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主动工作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塑造职业形象等内容。

第四、五、六学期,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渴望就业。此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一般安排时间管理、感恩意识、爱岗乐业、服务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寻找创业方向、选择创业道路、调整就业心态、了解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内容。

2.训和熏的培养方法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是只靠说教就能做到的。现在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严重的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如教育学生要守时、守纪,学生也知道上课迟到,违反纪律是不对的,学生知道说话要文明要有礼貌,但就是经常做不到。这就是教育的偏差。我们认为习惯是靠养成的,而不是讲授的,不能单靠说教,而要让学生去体悟、去经历,使其产生认同感。

在职业素养训练中,教师要利用案例、故事、游戏、视频等资料,采用讨论、调研、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训练方法,贯彻知行统一的训练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增加对职业素养的理解,最终外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同时“课堂直接”的“训”要同“环境间接”的“熏”相结合,即把职业素养养成和训练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以常态化、系列化的主题活动及学生社团为平台展示学生成长的风貌;以班级——“公司化”为背景,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将职业素养内化;以“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机制将职业素养养成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管理中,使学生在职业素养课程中形成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得到不断强化。

3.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模式

职业素养训练考核要采用多主体、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第一,职业素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包括:学生在校遵守纪律的情况、卫生情况、奖惩情况、参加各类比赛情况、学习成绩、社团活动、获得项目实施的机会及成绩、德育实践及其他活动表现。第二,职业素养以展示、比赛方式进行评价。围绕学期职业素养训练要点,学校规定展示项目,以班为单位,面对全体在校生进行汇报。第三,在职业化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评价。如会计专业可以给每一位学生设一个虚拟公司账户,学生的各种表现记录在账户中,作为职业素养评定和职工晋级的依据;交通运输专业可以给每个车队、每位学生建立一份档案,记录学生的各种表现,作为职业素养评定和评选星级标兵的依据。

五、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跟踪管理的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的评价策略要遵循一般课程的评价规律,同时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职业素养课程的评价除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外,还应有用人单位的评价,各方评价侧重点不同,但综合起来应该覆盖课程开发的所有环节及产生的所有成果,包括课程方案、教学情况、课程实施效果等。

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职业素养课程的评价既要评价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评价课程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和结果。所以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综合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写教学反思、教学体会;用人单位可以反馈毕业生的变化;学生可以谈个人的收获;家长可以反映学生的表现;学校除收集上述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调查问卷、统计量表直接掌握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职业素养课程。

总之,开发职业素养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校情况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胜阳.中职生职业素养能力训练(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曾兆敏.职业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18).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
慕课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