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凹凸件锉配实训教学设计
2016-05-14周建
周建
摘 要:凹凸件锉配是钳工工艺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从备课、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就凹凸件锉配实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进行阐述,简要介绍了教学过程中的教法、学法,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凹凸件锉配 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
本课题选自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钳工技能训练》(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第四版第十四课题的综合技能训练(二)。通过本课题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图样分析、加工工艺步骤分析、画线、锯割、錾削、锉削、锉配的技能综合理解和熟练掌握。本课题培养学生掌握工件锉配技能,打下良好基础,为下面错配课题起到铺垫作用。
一、备课
根据本课题技能训练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前面课题实习的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表。
通过关键词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工件加工工艺方法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针对本课题的关键词展开讨论,进一步加强对本课题加工工艺步骤的掌握,并且能应用到实际技能操作中去。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确定了本次课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能够按照图样要求进行备料和加工工件,保证尺寸精度、对称度、垂直度、平面度、表面粗糙度等要求;保证锉配间隙达到要求的精度,掌握锉配修整的方法;能够理解加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难点:让学生学会怎样保证对称度,掌握薄板料平面度的控制,凹凸件锉配怎样达到间隙要求,掌握锉配技巧。
二、教学策略
实习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技能训练方法、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采取目标教学法,通过教学目标阶段、实际操作目标阶段、达到实际操作检测阶段、巡回指导阶段、反馈矫正阶段来提高学生技能掌握水平,从而达到本课题的技能训练目标。
1.建构学习
在教学中,通过假设、提问、对话让学生回顾前面课题中训练的技能,然后再到本课题中所要应用的技能,通过探索、反举例、反问、讲授,导入本课题加工工艺,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课题加工工艺思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更提高学生技能掌握要求。
2.引入式教学
在课堂上结合前面加工的课题进行引入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愿意去听,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针对已完成画线、锉削、锯割、錾削、钻孔的技能训练,笔者会问:“同学们,我们钳工能做出工件进行装配吗?你们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品吗?”这样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快步入主题。
2.组织教学
(1)劳保用品的正确穿戴,确保在实习过程中,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2)明确所需的工量具有哪些、各工、量具在具体加工中怎么使用等。
3.入门指导
(1)图样分析、技术要求的分析。教师分析使学生能看懂图样,按照图样要求加工,强调对称度的重要性,达到图样上规定的技术要求。与学生们互动,在互动讨论中引入加工的工艺步骤。
(2)加工工艺步骤分析。
①详讲工件备料尺寸精度的控制方法及重要性。教师详解锯割、锉削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理解如何达到图样规定的垂直度、平面度、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要求,了解形状及精度达不到的原因和备料的三个原则。该环节的完成使得学生明确备料时的注意事项。
②凸件的加工。根据图样,对称度有严格要求。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白对称度误差的概念,进行互动,提问“根据钳工工艺学所学知识,什么叫对称度误差?”拓展学生思维,实现课堂讨论。
进入加工凸件工艺步骤的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图样,从图中分析出包含了画线、钻孔、锯割、锉削的技能训练。
根据凸件加工的特点、重点,教师将锯割、锉削作为重点讲,向学生阐述为什么要先锯去一角,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对称度。提问:“什么是尺寸链?什么是环?尺寸链如何计算?”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与学生一起计算。
通过控制70mm的尺寸误差值减去70mm的尺寸误差值除2的值加上30除2的值来控制1、3两面之间的尺寸,根据50mm的尺寸误差值减去20的值间接控制2、4两面的尺寸公差、平行度。在加工过程中还要保证1、2两面互相垂直,达到平面度、表面粗糙度要求。教师向学生讲解注意事项,防止工件做成废品,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同时,对于学生要求又是一个提高。注意事项:加工凸面时,只能先去一垂直角,待加工至所需的尺寸公差后才能去掉另一角,因为要保证工件的对称度要求,所以要采用间接测量法才能保证;70mm、50mm的尺寸必须按照实际测量尺寸进行尺寸链计算,否则造成累计误差增大;加工时,防止锉刀侧面碰坏另一垂直侧面;为达到配合后转位精度,必须控制垂直度误差在最小范围内。通过讲解注意事项,使学生在加工时更加注意加工工艺步骤,防止出错。
结合图样,按照画线锯去工件的另一角,利用上述讲述方法,以求达到图样要求,实现凸件加工完毕。注意事项: 制并锉尺寸20mm,可以直接测量此尺寸;平面度一定要控制好。
③凹件的加工。首先带学生审图,明确以凸件为基准,凹件配凸件。老师提问:“如何达到锉配精度?间隙如何保证?凹件上的余料采取什么方法去掉?需要保证哪些间接尺寸,从而能保证间隙精度?”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在凹件的加工工艺步骤教学中,首先讨论凹槽的余料采取什么方法去掉。通过讨论,达到开拓学生的思维的目的。首先根据画线钻孔,加工两个工艺孔,技术要求、注意事项与加工凸件相同。其次是钻排孔,教师一定让学生理解先钻排孔再锯割的原因,防止先锯割造成钻排孔时失去支撑力而无法进行钻削。钻排孔时要求孔与孔要相切,否则取余料进行錾削时阻力较大,难以取下。
4.精彩展示
(1)学生上交作品,教师对每件作品进行尺寸的测量、成绩的评定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2)将优秀的学生作品放入展示柜,予以表彰和鼓励。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点评,使学生在制作展示过程中,既能掌握技能,突出重点,也能突破难点,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环节除了注重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归纳总结
该零件的加工难度主要集中在凹凸件的制作与测量上。制作时先画线,参照所画线条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注意随时测量,测量方法即利用千分尺及φ10mm圆柱。学生在制作本课题后,应该熟练掌握间接测量方法。
四、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项目教学法的成功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先会后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知识。创新之处:由传统的先讲理论再举实例,改进为先举实例加工再穿插各项基础知识。不足之处:对课程时间的分配还需合理些。
课堂上,学生通过交流、阐释、质疑、争论、展示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拓展;教师通过倾听和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