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缅甸新政中的民族和解问题

2016-05-14张添

世界知识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盟新政缅甸

张添

2016年3月30日,缅甸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政权交接仪式,新总统吴廷觉宣誓就职。自1962年以来,缅甸政权一直由军人或退役军官主导。2015年11月的大选改变了这种状况,昂山素季率领全国民主联盟(民盟)取得压倒性胜利,开启新一轮权力交接。新政府也被媒体广泛誉为“缅甸真正的民选政权”。民盟吸引选票的最醒目标语是“改变”,因而新总统及新内阁就绪后,倡导改革的“新政”便如箭在弦上。

2016年4月2日,缅甸首都内比都发起了一场“百日新政聚焦”的讨论,来自前政府官员、学者、媒体、政党的数名权威人士参与,话题囊括了有效实施中央地方政令、释放政治犯、构建政治文化、协调军政矛盾、解决民族问题等。能否让满怀期待的民众真正感受到“变革之利好”,让国际社会相信民盟真正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正在考验着缅甸新政府。

实际上,各类问题环环相扣、互相牵制,民盟必须通盘考虑,很难有优先选项。沿着缅甸人民的思路,我们仅以“民族问题”为出发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百日谈”。

第一,民盟会让少数民族政党表达自己的声音吗?

民盟去年大选中的压倒性获胜,有很大部分是占了少数民族政党的议席。唯有在若开邦议会中,若开民族党获得最多票数,但若开首席行政长官最终仍由民盟党员吴尼普出任。从实施政策的有效性来看,民盟需要打通中央到地方“决策—政令”统一协调的轨道,因此由新总统任命“合适的人选”参与其中,合乎宪法规定,也无可厚非。只是,少数民族政党的精英们担心民盟的这种做法,会挤压少数民族在整个缅甸联邦中的代表权。“效率”和“公平”要达到平衡,将取决于民盟能在保证政令畅通的同时,多大程度上争取少数民族的谅解;而少数民族能在保证参政议政的基础上,多大程度上与民盟妥协。

第二,缅北民族冲突地区能够和平多久?

就在吴廷觉总统发表就职演说的同时,缅国内各新闻媒体传来各支少数民族武装(民地武)组织的祝贺、以及关于缅北掸、克钦邦各民族冲突地区保持宁静的消息。新政百日,如果这些地区也能够和平百日,自然是首善。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上届吴登盛政府致力于同各民地武组织签署“全国停火协议”的进程中,大大小小的战火无一不是突如其来,而短短一两天的战火,就可能毁掉数个月甚至数年和平进程所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础。缅甸数十年的内战史表明,民地武问题绝不是通过战争能够解决的。在民地武问题上,双方只有“妥协”和“承诺”才能奠定和平稳定的基础。“妥协”是指民地武组织和政府无论哪一方,均能保持观望、不主动挑起冲突,将矛盾与怨愤让位于国家建设和改革;“承诺”则是在妥协的基础上能够彼此让步,以实际行动(如开展新的对话与谈判)来支持整个国家的和平进程,通过换位思考重新积累信任基础。

第三,民盟与军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就民族和解问题保持合作?

就这个问题而言,首先要明确“权力和责任并存”的道理。军方长期以来意图控制民族和解大局,民盟也提出“21世纪彬龙协议”,意欲“另起炉灶”。但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客观存在,而军政分权的政治体制目前已成定局,因此双方均无法单独主导民族和解进程,更无法单独承担有关责任。其次是“难易度偏好”的问题。民盟要在百日内让改革见效,就不大可能去直接触碰数十年未解决的民族问题;而军人在新政权的架构中也不会主动挑起对民地武攻势,将此前吴登盛政府所取得的既有成果毁于一旦。因此,只要民地武组织不主动挑起危机,军政双方更愿意在民族问题上保持一致与合作,并把精力先集中在国家内政、社会经济与外交事务上。再次,即使民地武挑起冲突,民盟和军方也不一定就会“闹僵”,民盟反而更愿意从中斡旋调停,赢得各方认可。毕竟缅甸转型是以军人为代表的“旧精英”和以民盟为代表的“新精英”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体缅甸人民改变以前积贫积弱的现状、求得新发展的诉求所在。

只要“缅甸智慧”足够包容,那么民族问题就会让位于发展问题。而从长远来看,缅甸民族问题的解决对中缅边境安全和中缅关系都有利。

猜你喜欢

民盟新政缅甸
民盟福建省委会向福建中医药大学捐赠《精正大医图》
向党而生伴党行——湖南民盟地下组织建立前后
“新政”爆款第一车?
关于新政的思考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民盟关系探讨——兼论政党关系和谐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非常之旅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