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轮复习中的例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6-05-14冯太平
冯太平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关键环节.为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最大效率,造就新一代创新型人才,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例题教学的作用,即不仅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概念、规律解决问题,还必须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例题的题设条件、解题过程、解题方法进行反思,进一步挖掘例题的潜力,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进一步形成技能、技巧等.我就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出教师在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从多种解法中,思考解题锤炼
对于同一问题,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观察可得到不同的解题途径,从而开阔解题思路,得到最佳解法.养成这种习惯,可使学生在解题方法上灵活快捷,尤其在选择填空题上更显示出其威力.
在复习等差数列这一节中我在课堂上举例:
二、从典例错解中,思考题设陷井
有些题目容易让学生掉入命题者巧设的陷阱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解决数学习题,描绘函数图象,画出几何图形等出现错误是正常的、难免的,教师一般的处理方法不外乎是等发现学生出错后,对错误之处进行辨析或者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例题讲解中将某一内容的错误归类、讲评、纠正,以防止错误的发生,我认为以上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不能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过程,不能让学生获得强烈的“吃一堑,长一智”的心理体验.所以我讲解题目有时采用一种“有意差错”的方法,即在解题过程中“不露声色”的讲错,最后导致矛盾,请同学们共同帮助解决,使学生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在纠错过程中,在认识上来一次再认识,在能力上得到一次再提高,从而得到预防错误,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在三角函数这一章节的复习中我曾举例:
步步推广,层层深入,使得课堂45分钟不枯燥,不乏味,深入其理,曲尽其然.
又如我在三角函数的复习中,结合江苏省2008年高考第17大题,三个污水处理厂排污管道的设计问题,题目要求用长度和角度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函数模型y=x+2x2-20x+200 (0≤x≤10),y=20cosθ-10tanθ+10 (0≤θ≤π4),然后再利用其中一个模型求y的最小值.求最小值的方法主要是求导,当然也可用判别式,及|asinx+bcosx|≤a2+b2 等知识解决.这道试题的题材源自于生活中热点问题:环境污染、污水处理,建立数学模型并不困难.试题将函数、三角、导数等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立意新,解题思路开阔,区分度高,的确是一道难得的好题.要求考生平时就要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整合,注重思维的扩散性垂练.
四、从解题回顾中,思考融汇贯通
解题后,回顾该题所涉及的有关概念、规律、思想方法及其内在的联系,展开联想,可以联想有关的定义和定理,可以联想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也可以从侧面联想相近的知识点,还可以联想已经解决的熟悉的有关问题.然后进行融会贯通,提高解题能力.联想是常能奏效的解题入手方法之一,它带有直观性和构造性.
易知点P的轨迹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如图2).由图可知过点P(2,1)与Q(0,-2)的连线的斜率322为f(θ)的最小值,函数没有最大值.
综上所述,加强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把握解题规律,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广泛性,而且还培养了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进而使学生从“题海无边”中真正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