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2016-05-14陈杰
陈杰
有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课堂提问是各科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有意义,而且能积极思考,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真正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具体到我们的数学学科中,有些教师课堂随心所欲地提问,有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比如直接题目中就有的东西,学生不感兴趣,不屑于回答,有的问题难度过大,具有跳跃性,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压根不能回答,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所提的问题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不发”或者“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总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这是和有效课堂的主旨相悖的.教师的提问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真正实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画蛇添足,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对话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提问的核心及宗旨.为了让课堂提问能够成为中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有力工具,下面专门就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对中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问才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在情境中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引课”,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也有助于破除教师的“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分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
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先讲一个小故事:阿基米德是古时候的一位数学家,他和国王下棋,国王输了,国王问阿基米德要什么奖赏?阿基米德对国王说:“我只要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两粒米,第三格放四粒米,第四格放八粒米以此类推,按这个比例放满整个棋盘就行了”.国王以为要不了多少粮食很爽快就答应了,可是很快粮官就来报告国王:国库里所有的米都用上了,还不够一半!国王惊呆了.提出问题:棋盘里的米粒和为多少?这时学生就出现疑问,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目的性强,课堂效益会大大提高.在新课引入时的问题情景一方面应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围绕教学难点设问,提升学生思考层次
当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数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同化时,这样的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数学问题.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使多数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回答得出,或者“跳一跳能摘到桃”.教师的提问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又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体味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乐趣.
例如,研究“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在心理学上说是人的认知水平中的“已知区”,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然后问如果能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便可获解.这就将认知水平中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这一最佳结合点设计出来了,在此设问,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由于所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可以获取新知识,因此,达到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克服了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难点,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通过上述方式,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进一步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学会从多角度的思考、联想、寻找各种思路,有助于培育思维的广阔性和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课堂教学的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关键点.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如小结时可这样提问:(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3)请同学总结,他总结的小结内容是否完整,那位还有什么补充的?(4)还有哪些不清楚的?能继续与同学老师讨论吗?等等.当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总之,提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所以,课堂上的设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得以全面发展.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追求,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