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婉约词中的象似性分析

2016-05-14李晓佳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关键词:理据认知

摘 要:象似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特征之一,近年来日益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国内外对象似性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机制的探索和完善,以汉语中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为基础的研究尚有待丰富。婉约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其语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语料。本文拟在从象似性的角度分析婉约词中的语言,探究词中体现出的语言象似性。借此,不仅使对象似性的研究有更加系统更加具体的语言例证支撑,同时,对婉约词的鉴赏也上升到语言本质的层面。

关键词:关键词 象似性 婉约词 理据 认知

一、婉约词中意义层面的象似性

隐喻在被引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前,被普遍视为是一种修辞现象。当隐喻向认知领域拓展时,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用一种概念理解另一种概念的认知机制。婉约词意义丰富含蓄,其中有意义层面的象似性,即概念隐喻也是屡见不鲜。本文以“蜡”“红”“残”“春”四个字为例分析婉约词中意义层面的象似性。

1、“蜡”的意义象似性

婉约词中“蜡”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意象。在创作中,词人常以“蜡”的意象来构建“人”这一概念。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温庭筠《更漏子》)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无名词人《破阵子》)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温庭筠《更漏子》)

蜡烛本不会流泪,流下的是经过化学反应后产生的液态物质,而在词人笔下,蜡烛像人一样会流泪;多数情况下,人在悲伤时容易流泪,“蜡泪”一般借以抒发作者的感伤情怀。所以“蜡泪”体现了“蜡烛是人”的概念隐喻。

2、“红”(“朱”)的意义象似性

红色是受中国人民喜爱的颜色,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而在婉约词中,诗人喜以“红”的概念指代“美丽的女子”。

“......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改。......”(李昱《虞美人》)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晏几道《阮郎归》)

“......醉倒何妨花底卧,不须红袖来扶我。......”(张抡《蝶恋花》)

红色原本是表示事物颜色的词,但在这些例子中,“红”这一意象并不是指代颜色,“朱颜”是指女子娇美的容颜;“红袖”是本意指美丽女子的衣袖,进而又用来指代美丽的女子;“红纱”指美女身着的轻纱;“红粉”和前面的佳丽意义相同,指年轻貌美的女子。这些词中,“红”(“朱”)已不是词的本意,而是用来形象地意指同样能给人以美好感觉的女子。“朱颜”“红袖”“红粉”这些语言形式,是在外界世界有意义理据的,充分体现了意义的象似性。

3、“残”的意义象似性

婉约词中蕴含丰富细腻的情感,多以儿女之情,离愁别绪取材,常常以情动人,书写感伤之情: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游子离情、相思之痛在词中表现地淋漓尽致。其中,“残”这一形象更是多次出现,但并不取其本意,而借以理解其他概念。

“......马嘶残雨春芜湿,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牛峤《望江怨》)

“......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欧阳炯《浣溪沙》)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忆仙姿》)

“残雨”和“马嘶”两个意象渲染了萧索的气愤,“雨”并没有残缺或完整,作者用“残”

来饰“雨”,是寄托自己即将于爱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离开佳人后时时忍受相思之苦,所谓心境的“残”。同样,“烛影”也没有残缺或完整,词人用“残烛影”来表示自己不能与女子表达自己满心爱慕的愁苦之情。“月”这一意象较为特殊,和圆月相对的便是残月,但在此,“残月”和“落花”与前文的“和泪出门相送”相呼应,抒发了词人对佳人的相思之情。相对于月亮,阳光并没有残缺与否,但“满地残阳”“残日照平芜”都把自己的感情付诸阳光之上,游子思乡之情甚浓,连和煦的阳光也变成了“残阳”。

4、“春”的意义象似性

儿女之情是婉约词的一个重要主题,爱情是男女之间美好的感情,在词中,作者多描写痴情的年轻男子和女子的爱情。“春”是一个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也是被诗人所喜爱的意向。“春”和男女爱情有着明显的相似性。

“收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李璟《摊破浣溪沙》)

“......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晏几道《更漏子》)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朱淑真《眼儿媚》)

用“春”隐喻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便有了“春恨”,表达思妇伤春之情,思念远在天涯的爱人;“春思”“春愁”再现了少女期待美丽爱情的惆怅心情;“春梦”指与爱人相会的好梦。这些由“春”组成的词语中,“春”的意义大于它本身的含义,而这些词语的意义象似性也充分体现出来。

二、婉约词中句法层面的象似性

前面的文章提到,句法层面的象似性是较高层面的象似性,经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的总结,本文认为有四点象似性原则较为重要:即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突显象似。

1、婉约词中数量象似性的分析

数量象似性是指,形式上的复杂性与概念上的复杂性相对应。即信息量越大,使用的语码量就越大;信息的重要性越高,使用的编码材料就越多(Givon, 1994)。数量象似性是四个句法象似性原则中最直接的一种对应关系,在汉语中常常可以通过重叠词表现出来。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雨。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霏霏”“点点”“双双”......“依依”形式上都使用了叠词,相对应的,作者的概念上也有相对的复杂性。例如,“双双只只”是指两只鸳鸯,但如果将语言形式换为“一双鸳鸯雨”或者“两只鸳鸯雨”不仅失去了对仗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无法表达作者概念上想要传达的成双成对之意。

“深画眉,浅画眉。...... 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白居易《长相思》)

“深画眉”“浅画眉”,重复用了两次“画眉”,数量上的增加对应作者概念上想要表达的复杂性,女子梳妆时的极其用心可见一斑:为了迎接爱人归来,用心梳妆打扮,生怕有一丝瑕疵影响了自己的美丽。如果用一个“画眉”,则无法表达这样的概念复杂性,也失去了生动的画面效果。

“记得那时相见,胆战,鬓乱四肢柔。泥人无语不抬头。羞么羞?羞么羞?”(顾敻 《荷叶杯》)

这首词描写的是女子回忆见到情人时局促娇羞的状态,整首词最精彩的部分便是最后两句,重复“羞么羞?”。即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对应概念的复杂程度,用一个“羞么羞”都不能表达女子当时羞涩又幸福的心情。

2、婉约词中顺序象似性的分析

顺序象似是指语言表达的次序反映事件发生次序的现象。这一点在汉语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汉语的句法经常用时间顺序来安排时间。在婉约词中也颇有体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按照事发展顺序,早晨日出后,江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火焰一样,红的热烈;春天来了,江水碧绿如蓝花一样。句子按照作者观察的顺序安排,是顺序象似性的完美体现。

“......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昱《清平乐》)

语言平实易于理解的一句:台阶下的白梅像雪一样纷纷落下,落在身上,轻轻拂去,却又落了一身。事件发展的顺序在语言句法中体现出来:落梅,拂,还满。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李珣《南乡子》)

两句词句,六个小短句,却按事件顺序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少女与男子相见的故事。见面的时候是傍晚时分,在刺桐花下越往台前,暗地里悄悄回眸,留给他深情一瞥,装作不小心丢失了一双用翠羽装饰的钗子,然后悠然骑象悠然先行而别。词的安排顺序就是事件的发展顺序,充分体现了句法的顺序象似性。

3、婉约词中距离象似性的分析

距离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之间的距离反应了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距离象似性有两种明显的分类:第一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距离反应概念成分的距离;第二是礼貌反映社会距离,越礼貌,即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远,语言结构就越复杂。

“...... 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到,莫多情!”(张沁《江城子》)

女子和自己的情人关系亲密,情谊浓浓,对话简洁明了,“莫多情!”体现女子的娇羞嗔怪。如换成“莫要与我多情”显然多出了语量,语言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相应的,也增加了社会距离感,是第二点距离象似性的体现。

“...... 柳阴曲,是儿家。门前红杏花。”(张先《更漏子》)

词中出现的“红杏花”虽仅仅三个字,却可以很好地体现距离象似性的第一条原则。“花”这一意象有两个修饰成分:“杏”“红”,“杏”显然在性质上与所修饰的事物“花”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代表花的一个稳定而不可改变的属性;而“红”则是可以改变的,也可以是“黄”。所以这个词的安排体现了概念中的距离,也就是体现了距离象似性的第一点。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手”受“酥”和“红”的修饰。“酥”指细腻柔软,“红”指美人的,显然,“酥”这一性质与手的概念距离更近,及“酥”是更稳定不可改变的属性,而“红”则与“手”的概念距离较远,具有不稳定易改变的性质。所以“红酥手”也充分体现了距离象似性。

4、婉约词中突显象似性的分析

突显象似性是指,概念上突显的事物通常会用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突显象似性和顺序象似性并不冲突。顺序象似性体现了事物发展顺序,是语言中的常态,但突显象似性是想要把概念中重要或想要突出的意向有意突出,这种突显,反映在句法结构的安排顺序上。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颜一堆堆。......”(敦煌曲子词《鱼美人二首》)

“榭”是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这句话是指海棠花开后香气飘满这个榭楼,把“榭”这一意象提前,是为了突显“榭”这一地点,便于为后续的词的展开提供地点。词序的安排,是和作者概念中想要突显的事物的顺序安排是一样的,所以体现了突显象似性。

“......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欧阳炯《南乡子》)

作者把“收红豆”置于句首,目的是借“红豆”这一象征爱情或相思的意象突出少女的对爱情的渴望和美好憧憬。充分体现了句法结构安排的突显理据性。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欧阳炯《南乡子》)

首句“洞口谁家?”应是“谁家洞口?”的顺序,意义是谁家安在美丽的水洞口处呢?但把“洞口”放在句首突出了“洞口”这一意象,为后文奠定了一个时间基础,引出了后面布景。也是句法突显象似性的充分体现。

本文运用理论机制对于婉约词中的象似性进行详细分析:着重从意义层面讨论了“蜡”、“红”、“残”、“春”的意义理据;在句法结构层面从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突显象似四个原则分别研究婉约词语言中的句法理据。事实证明,婉约词是我们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语言中对于象似性的体现十分丰富,是对象似性研究不可多得的语言资料;同时婉约词中象似性的研究,不仅对婉约词以重新的角度进行赏析鉴赏,更重要的,也证明了象似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是了解语言和认知的重要途径,拥有巨大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明仁. 婉约词[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2]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3] 王寅.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b.

[4] 严辰松. 语言理据探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5] 赵亮. 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 外语教学,2006(5).

[6] Du Bois, J. W. (1985). Competing Motivations. In John Haiman (ed.),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7] Givon Talmy. (1994). 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Raffaele Simone (ed.). Iconicity in Language. Amsterdam: Benjamins. 47-76.

作者简介:

李晓佳,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理据认知
从古代汉语看现代汉语非常规复合词的理据
劝学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理据信息
英语词汇理椐与词汇量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