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边外》中人物的悲剧成因

2016-05-14杜敏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关键词:露丝安德鲁罗伯特

杜敏

《天边外》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奥尼尔凭借这部作品赢得了1920年的普利策奖,也奠定其在美国文坛杰出剧作家的地位。

《天边外》讲述了由未知错误而引发的悲剧故事。罗伯特外表精致脆弱,书卷气十足,总是幻想着追逐远方美好的生活;他的哥哥安德鲁则与他截然相反。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体格健壮,形容粗犷,一心想接手父亲的农场。然而,兄弟俩的生活由于一次错误的选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罗伯特放弃了远离农场到远方逐梦的打算,选择和露丝结婚;而原本应该娶露丝的安德鲁则愤然出海,远走他乡。故事的悲剧结局早在这个错误选择之时就已注定:随着亲人们的相继离世,罗伯特终究抱憾死去,只留下了衰败的农场和郁郁寡欢的露丝。安德鲁的八年出走也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他尽管野心勃勃,却生意失败;尽管过去深爱露丝,现在却无法接受间接害死罗伯特的她。

细细推敲,这个看上去似乎是命运主导的悲剧故事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天边外》发表于1918年,1920年在百老汇首次公演。那时正值一战后,美国社会人心动荡,年轻人感到迷茫无助。文坛流行的名词“迷失的一代”就出现在那时。“迷失”很好的概括了当时人们无目标无方向的状况。战争的幸存者承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却看不清这个标榜着自由的国家的未来出路。和他们一样,当时的年轻人也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感到困惑和迷茫。在《天边外》中,这种迷茫感直接反映在三个年轻主人公对未来的选择上。

长久以来,罗伯特一直都渴望着外面广袤的世界,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不知道他苦苦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正是因为这份迷惘,他才在临别前被露丝的眼泪拦住了脚步。“也许安迪终究是对的,比他自己知道的还要正确。他说我在农场就能找到想要的一切。我想明白了,“爱”一定就是那秘密,它就是来自远方世界对我的呼唤,它来自天边外。”很显然,罗伯特对未来十分困惑,他不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所以才错将露丝对他爱意的接受看做自己长久以来的追求。一战的恶果波及范围广泛,许多居住在农村的年轻人也受到了影响,就像剧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们只是感觉到战后有些东西改变了,却不知它们到底改变了什么。不仅仅是罗伯特,露丝也头脑混乱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她一直以来追求的就是改变现状,然而她却并不知道如何改变。她没能看清安德鲁才能给她想要的稳定的生活,而她以身相许的罗伯特许诺的未来只是海市蜃楼。

在这部作品中,安德鲁化身为反抗美国传统清教主义价值观的勇士。作为美国人的道德标准,清教主义标榜的是努力工作的态度以及自律苛刻的生活。它反对享受生活放松心智。在战后的日子里,清教主义逐渐被美国人民追求享乐的价值观所取代。人们不再严格地遵守清教主义的教义,他们更愿意过与以往不同的轻松自在的生活。同样的,安德鲁决定离开农场并不完全是一时冲动,他内心深处对农场工作的厌倦才是最大的离家动力。当父亲不同意安德鲁的离家请求,要求他留在农场时,他终于撕破了面具说出了真心话:“我烦透了这该死的农场,我恨它,我恨它的每一寸土地。我已经厌倦了在太阳下在灰尘中像个奴隶似的汗流浃背的耕地,然而这样的劳作连一句谢谢都换不到。”罗伯特和露丝互诉衷肠点燃了他心中对清教主义生活的不满,他的离开是厌倦现实的体现。

如果说困惑和迷惘造成了罗伯特和露丝的悲剧结局,那么安德鲁的悲剧命运则在于他对物质的贪婪追求,以及想要成为成功商人的野心抱负。

安德鲁狂热追求的实际上是“上帝的替代物”。他试图用对生意的崇拜替代美国已经过时的清教主义崇拜。在故事的结尾,他对露丝说:“只要坚持合法贸易,我轻而易举就可以挣钱。但是我并不满足与此,我想让钱来的更容易一些,所以我尝试了投机买卖。”当他受到了来自外部世界的诱惑,他的脸上开始出现商人精明的神态和利益至上的贪婪。安德鲁第一次回家时,他父亲的死、弟弟的病躯以及日渐衰败的农场都没有阻挡他追求财富的野心。他疯狂地想要摆脱清教主义的囚笼,但他找错了情感寄托物,落入了物质主义的陷阱。如果他能够不再固执地追求物质享受,回家帮助罗伯特经营农场,这个故事也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天边外》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情节看上去简单,然而却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反映了当时深刻的社会现象。剧中人物的悲剧并不是看上去的命运悲剧,而是现实影响下的社会悲剧。战后年轻人的迷茫以及对清教主义的厌倦和对物质主义的狂热追求才是悲剧的根源。

猜你喜欢

露丝安德鲁罗伯特
每一天都是初恋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Never Let Go
勇敢与懦弱
亲爱的安德鲁
亲爱的安德鲁
惩罚和保护都是爱
英男子当“裸体木匠” 干活时只穿靴子
守法模范安德鲁
投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