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

2016-05-14王会珍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关键词:院团流派剧目

王会珍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一、国家重视戏曲艺术传承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极其重大的进步,政府作出了令人感动的积极贡献。“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无疑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有关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的一些根本难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传承与发展这两大问题,早就摆上了有关部门、戏曲团体和业界专家的议事日程。有关“传承”和“发展”的各种争论此起彼伏、不绝如缕,文件的出台、研讨会的争鸣,始终无法取得积极有效的进步。主张传承的害怕强调发展后会导致传承的“离经叛道”;主张发展的担心侧重传承后会束缚发展创新的步伐,无法真正做到发展和创新。依晚辈浅见,在现阶段,不妨暂且搁置有关传承与发展关系的争论,因为越争论就越混乱,就无法集中好精力和力量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不如以十年为期,在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下把传承与发展问题分开来解决。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两条腿走路,即从宏观上简化分为“传承派”和“发展派”,相应地在戏曲的从业群体中划分出两批队伍(即传承团队和发展团队),制定和确立它们各自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它们各自的职责职能,然后这两批队伍同时推进“传承”和“发展”工作,保证它们两方并驾齐驱,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成立专门的“戏曲传承组织和团队”,二是成立“戏曲市场开发部门”。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大幅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

政府和社会给予了更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社会大众更多关心戏曲艺术,但更起作用的应该是戏曲人的自我奋斗。

二、戏曲艺术传承,谁来“传”

作为老艺术家,他们对于戏曲传承的最大贡献是在剧目、技艺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上。

戏曲的传承,其关键字之一是“传”,由谁“传”?如果没人来传艺,经典如何继续?所以,有责任心的戏曲艺术家不是把戏曲的传承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他们不是把戏曲传承的责任简单地抛给他人与社会,而是自己主动承担。对于戏曲院 团的演员来说,其表演愿望比较迫切,但传承积极性不高,一些有远见的院团管理者在践行戏曲传承计划的同时,如果能把戏曲传承作为院团责任则值得我们尊敬。

关于老艺术家的称谓,我们不可回避的是艺术家前面的这个“老”字,“老”的内涵是德高望重,技艺精湛,也是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所以,戏曲“传”者的主力应该是中老年的艺术从业者,甚至是中青年从业者,他们不但活跃在舞台上,更奉献于三尺讲台,化作春泥育新苗。若要后继者成为优秀的传艺人,对他们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如 今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各地举办的戏曲流派班,吸纳各院团的青年演员参与学习就很有意 义,但他们学成之后应该有责任“演”和“传”,不仅要在大剧场演出,还要下基层到 乡下去演;不仅在艺术院校传艺,还要到普通的大中小学甚至是社区、街道与农村传艺 。

三、戏曲艺术传承,谁来“承”

戏曲艺术的传承,第二个关键字就是“承”。这个“承”,不是简单被动的承受,而是承前启后,继承发扬。在戏曲演出市场相对萎缩、戏曲院团经济效益一般的情况下,投身戏曲事业的后来者,需要热情、事业心和使命感。为了戏曲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具有优秀艺术素养的人来学习戏曲,在他们投身于戏曲事业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热情的鼓励。

当然,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有专注的从业者,也要有广泛的爱好者;不但要有会戏曲者,也要有懂戏者和看戏者。戏曲艺术的承接者,不仅仅是戏曲院校的学生,还应该是所有对戏曲艺术有兴趣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业身份。他们是戏曲发展的基石,有了基石,才有塔尖。然而,现在戏曲在街道、社区的普及率相对较低,部分中小学的戏曲兴趣课、兴趣班也因缺乏好的师资而难有成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专业戏曲院校、师范类院校和戏曲院团共同努力,培养懂戏曲、会教学的戏曲教师应是戏曲传承的关键。

四、戏曲艺术传承,传承什么

戏曲艺术传承,有人传艺,有人学艺,这是很好的事情,但还不够,我们还要看“传”和“承”的究竟是什么。传承剧目要看剧目的价值,传承技艺要看技艺的内涵。在 戏曲观众日渐小众的当前,我们更需要有精品意识和普及意识。在传艺者日渐高龄、学艺者日渐稀少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传承优秀的剧目,需要艺术家传授拿手的技艺。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剧目不选择,滥竽充数,再加上技艺本就不多,还要留一手,这样戏曲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戏曲传承不应只是单个剧目与技艺的传承,更应是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承和艺术精神 的传承。为此,要学习先辈艺术家的精神,打破剧种的限制。剧种与剧种之间应相互学习,京昆可以互学,京剧与地方戏可以相互借鉴,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各干各的; 还要突破行当的限制,如大学生可以跨行学习,文武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既要学流派,又要突破流派的限制,各具特色,亦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取长补短。

传统的戏曲表演教学,其剧目教学十分重要,像京剧的剧目多有流派特色,故剧目教学其流派特色明显,既传戏又传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与戏曲表演元素训练相 结合,甚至可以分析总结出各流派甚至各剧目的表演元素特色,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剧目教学是戏曲专业院校高年级学生的重要课程,但对于专业院校的初学者或普 通学校的学习者而言,戏曲表演元素学习与训练尤其重要,这样有利于明确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并考核其教学成果。同时,戏曲表演的精华在剧目中有所体现,但其相关表演元素中亦有诸多精华,这些精华散落一地,捡起来亦是熠熠生辉。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一年多来,共促传承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艺术基金等都对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给予大力支持,各地政府也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机制建设逐步完善。戏曲界呈现出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良好态势。戏曲工作者繁荣发展戏曲艺术的信心更加饱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加坚定,回归民间、服务群众,以德培艺、德艺双馨成为自觉。

戏曲界涌现了一批剧目和人才,戏曲演出市场更加活跃,戏曲院团的生存发展环境向好,戏曲传承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专家指出,在探索戏曲传承发展中,既有政策引领、又有资金扶持,既有人才培养、又有流派建设,既有市场培育、又有观众培养,既有非遗保护、又有改革创新,形成了上下联动、共促繁荣的良好态势。

猜你喜欢

院团流派剧目
对文艺院团中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优秀剧目进校园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
豫剧马派唱腔艺术特征与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