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书

2016-05-14王跃春

中华儿女 2016年8期
关键词:竹简周易图书

王跃春

书的话题实在纷繁,不知从哪儿起头儿。

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出版史。古印度人把文字书写在植物贝叶上;古埃及人用莎草纸书画;欧洲人将文字写在羊皮上;而中国则把文字写在岩石上、牛骨、龟甲上、青铜器上,后来又写在竹简上、绢帛上,东汉以降,则大量书写在蔡侯纸上。

中国的图书出版一般认为始自2600年前的竹简时期,直至今日,编、册、卷等仍为图书量词。到了宋代,图书形貌才开始与现在的相仿佛。

始皇帝嬴政登基早期发奋勤政,每天要求自己批奏折必达600斤以上,后來累得不得不吊着胳膊肘“作业”,当时的文件形式即是竹简。有一次东方朔给武帝的奏章竟重达170斤。

1911年,中国封建社会终结。此前几千年积累的图书约20万种,统称为"古籍"。民国时期共出版图书12.6万种。而今,每年中国大陆的图书出版总量已逼近50万种,也就是说,当下一年的出版量即已达到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总量的2.5倍。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

图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展现。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楼宇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多出自于根源性典籍“三玄”、“四书”、“五经”中。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说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春秋》。这其中,《周易》重复出现在“三玄”和“五经”中,而《大学》、《中庸》均出自“五经”中的《三礼》。如此梳理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基本源自以上9本书里。这些书的规模并不大。《周易》24107字;《老子》5056字;《庄子》80400字;《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诗经》39234字;《尚书》25700字;《礼记》99010字;《春秋》16000字。当然,中国古代典籍远不止这9本书。

古语云:书为至宝一生用,心是良田百世耕。中国人发明创造了科举,把读书改变命运的意义推到极致。连宋真宗都曾御笔亲撰《劝学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没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多年前去皖南,当地民谣说得直白:“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平民如此,皇家若何?照样!道光帝不就曾因长子奕纬不好好读书,怒气横生,竟一脚将儿子踢死了吗!

出版物卷帙浩繁,于是品读精典被无数人反复提起。出生在哈瓦那、后随父母移民意大利的大作家伊塔诺·卡尔维诺在其名篇《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精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作者一口气为“经典”下了十四条定义。

曹雪芹在黄叶山村批阅了十载、删改了五次的《红楼梦》真可谓字字珠玑,位列世界文学经典殿堂当之无愧。大画家刘海粟曾为《红楼梦》研究题写联语云:“博不离经,深不穿凿;微言妙味,举世同索。”

拿破仑在告别人世时说:我的光荣不在于打胜了四十几个战役,滑铁卢会将如此多的胜利摧毁。但不会被任何东西摧毁的、会永远存在的,是我的《民法典》。的确,《民法典》尽管不是文学的经典,也非大众读物,但其历史地位和意义,绝不在经典之下。

治心养性重在读书。

奔忙终日,难得有闲,应付生活已然无措,阅读早成了奢望。常有朋友这么说。

黄宾虹居室有一联:“何物媚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真的耐人寻味。

大学者胡适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他也不肯读书。他还说,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30年就可读一万页书。

傅斯年刚进大学不久,便为老师《文心雕龙》的讲义挑出几十处硬伤,此事当时都惊动了校长。他们哪里知道,傅斯年的私塾岁月几乎把时间都用在了诵读典籍上。

互联网正在改变阅读方式,但移动终端的普及似乎反倒促使人们形成随时随刻阅读的习惯。那些已多年不摸书籍的人而今也习惯在手机屏幕上滑来搜去。权威统计显示,2014年,网民平均上网3小时,每人每天读书18分钟,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各占一半。读书绝不可能过时。读书赋予人的自尊、充实和自信永远不会改变!

想起有一年在苏州观前街观赏评弹,唱的什么早已淡忘,但舞台廊柱上的那副对联印象深刻:“茶可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那一定是一位读书人的宝贵心得。

手头有一对镇尺,上书“忠厚培元气,读书发异香。”世界读书日,此话值得分享。

猜你喜欢

竹简周易图书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韦编三绝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