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闻写作》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初探

2016-05-14王丹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闻写作改革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批地方普通高校正在向应用型转型。面对改革,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探索出符合应用型定位的的教学模式,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问题。文章以新闻业务实践课程《新闻写作》为例, 对当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型教学改革提出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新闻写作 实践型 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人才培养也以应用型、实践型为主。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面对这一改革趋势,新闻写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要更加注重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但是由于地方高校转型的缓慢、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新闻写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新闻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探讨此门课程的改革方向,以期对实际教学有所借鉴。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新闻写作》课程实践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相对陈旧,实践性较差

目前,大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尚处在转型期,在教学中,仍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为辅。理论讲解主要依赖口头讲授,实践课则是安排少量课内实践课时。在课程考核上,也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以笔者所在的池州学院《新闻写作》课程为例,该课程为2学分32学时,其中理论课22学时,实践课仅有10学时。在考核上,遵循全校的命卷与评分规则,以50%的平时成绩加上50%的期末试卷成绩为综合打分,50%的平时成绩中仅涵盖20%的课内实践,期末试卷也是以理论试题为主,实践部分主要是以写一篇消息或通讯为主,仅占卷面分的20%-30%。教学模式的陈旧导致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实践的有效指导,学生大都疲于应付理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限。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指导少

《新闻写作》是一门重要的新闻业务课程,实践操作性极强。但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教学中,未能突出其实践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目前,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地域与专业本身的限制,师资队伍核心多是自主招聘的青年教师。以笔者所在的池州学院为例,目前具备新闻学专业背景的仅有4位教师,除笔者具有短暂的媒体实践经历外,其余3位都是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既缺乏教学经验,又没有实践经验。这样一来,就导致很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缺少底气,因而大多都是从理论到理论,同时由于自身实践能力的薄弱,对于学生的实践指导也大多流于表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 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实践参与度低

目前,大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生源相对来说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相关传媒类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生源以艺术生为主,其文字功底较差,对于注重文字的《新闻写作》课程缺乏必要的耐心与兴趣。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 “碎片化阅读”、“微阅读”、“浅阅读”等正在悄然替代“潜心阅读”,这种娱乐化、消费化的阅读导致学生对线性文本的关注度进一步降低。这些也必然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新闻写作》课程实践的积极性。

(四)媒介资源相对匮乏,实践平台有限

由于地域位置的限制,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的媒体单位较少,媒体单位每次能接收吸纳实习生的量也不多,再加上学生实习周期短,也影响了媒体单位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地方应用型高校实验室建设、相关硬件设备的投入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学生在校期间的新闻写作实践基本上是校报、广播站、网站少量、分散式实践,实践平台有限,实践覆盖面低,实践锻炼不均衡。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新闻写作》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方向

(一)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意识

要想凸显《新闻写作》教学的实践性,贴合地方高校应用型办学定位,首先就需要学校、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新闻写作》课程的实践性定位,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减少理论知识的硬性灌输。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地更新,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获得较好的实践型教学效果。

(二)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指导力

《新闻写作》课程的实践性,要求配备一支具备强大实战经验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推行实践型教学的保障。为此,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特别是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教师人才;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专职青年教师到媒体挂职、进修,参加媒体实践,实现现有专职教师的“双师型”转变。此外,积极聘请资深记者、编辑为客座教授,把丰富的实践经验带进课堂,带给学生。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推动《新闻写作》课程实践型教学的发展。

(三)完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实践

1. 冲破课时时限,打造延伸课堂

新闻写作能力训练的长期性与新闻写作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一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内实践学时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需要冲破课时时限,不断延伸课堂。改变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不再将其放在学生实践任务的完成上,而是将其转变为学生课外实践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样一来,实践任务就延伸至学生的课外时间上,不仅缓解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新闻写作》总课时不足的现状,而且通过课内实践对学生的课外实践形成一致的约束,确保了学生新闻写作的实践参与度。

2.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改变单向“满堂灌”的现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打造参与式、开放式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笔者开设的“说新闻”环节,每次课前3-4位同学每人复述至少一则关注的新闻,并适时增加自己的观点与评论,同时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教师参与评点。还有开展的 “模拟新闻发布会”、“校园实地写作”等活动都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其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迎合90后大学生的媒介取向,积极引入新媒体手段,如笔者在教学中进行的“我眼中的新闻”微博话题讨论、班级新闻博客创作大赛之校园风云人物专访等,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推崇,实践效果良好。

3.改革考核方案,提升实践积极性

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方案是保障教学改革取得预期效果的必要环节。在《新闻写作》课程考核中增加实践比重,凸显应用性,主要就体现在考试形式的改革上。改变以往闭卷考试方式,实行开卷有益,考试重点从理论知识点的记忆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转移。同时,将课程考试与学生日常实践相关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检验学生自主新闻写作技能的习得情况。例如,在平时成绩评价中,把在校内外发表作品作为一个硬性指标纳入考核,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实践,提升课程的实践性。

(四)整合媒介资源,打造实践平台

地方应用型高校面对的媒体资源有限,因此,除了与周边媒体单位密切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整合校内媒体资源,也是搭建学生媒体实践平台的有效手段。目前大多数地方院校都拥有自办的校内媒体,如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等等,这些校内媒体给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因此,《新闻写作》课程的专业授课教师应该与校内媒体进一步联动,依托校园活动,如大学生运动会、教师节等相关节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开展一些新闻写作竞赛活动,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刊登展示发表,并纳入课程考核,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新闻写作实践,形成良性循环。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打破专业、年级、课程的壁垒,自办媒体,打造自主实践平台。

小结

《新闻写作》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技能,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当以转型为契机,以教师为主导,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营造开放化、互动式、实践型课堂,打造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与时俱进,探索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新闻写作》课程实践型教学的新路径,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蕾.《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新闻窗》,2014(5).

[2] 周丽梅.独立学院新闻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4).

作者简介:

王丹,助教,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新闻写作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简析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新闻写作对古典文学的借鉴
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女性获奖者作品对英语专业新闻写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