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探究活动”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2016-05-14王智君
王智君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活动;合作学习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个学生同其他伙伴配合,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又要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协同完成任务。这样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理解,面对同一个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达到共同提高。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把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模式。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的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甚至是学习者。在群体讨论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时而迸发出的独到见解,对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财富?
基础教育改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随之改变,达到教学相长,相互和谐,师生共谋发展。
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一般包括合作实施前的准备、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以及实施后的评价和补救等。基于合作学习的理念,我以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内容为例对基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策略:
一、合作式学习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在合作学习实施前,教师必须先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分组、提供支持性的服务保障、知识准备、指导方法等。
1.确定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目标
通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本次合作学习后,学生在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掌握知识,培养探究、合作、言语表达、发散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如在“模型制作”这一块,比如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细胞是生物学内容中最基础也是最重点的内容,但如果只单纯的按照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讲解,学生会感觉很抽象。但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模型制作重在过程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选材,设计,制作,相互交流,一方面对细胞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2.设计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样,主要有讨论、相互训练、角色扮演、个案研究、互助学习、模拟游戏等。需要根据确定的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目标,选择最合适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设计具体实施策略。根据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探究”、“思考与讨论”等活动宜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而“调查”、“资料搜集与分析”、等则可以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来学习。
3.给学生分组
在合作前要确定分组,常用的一种分组方式是“异质分组,异组同质”,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几个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的,甚至是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基本上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重要基础。异质合作小组的规模是不确定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同,小组规模也不尽相同,如讨论型的合作学习人数可以稍多,相互训练型的合作学习人数不宜过多,模拟游戏型的则应视实际要求确定小组人数,但一般以2~8人为宜,多于6人的小组就需要有一位有才能的领导者,否则,学生们很难在没有经验和不经训练的条件下相互帮助。
4.提供支持性的服务保障
支持性的服务保障可以为合作学习提供必需的资源、素材或物资保障,使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在“实验”活动中,我在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在“资料搜集与分析”这一块我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站,有时我自己下载一些资料和书籍供学生查阅。
5.提供知识准备和合作方法指导
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前期知识准备,设计时要考虑这些知识准备是在课下学生自己预习,还是在合作实施前由教师统一讲解,另外实施前还需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
二、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模式
合作学习主要还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操作模式为:情境诱导──小组活动──交流反馈──归纳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在各个实施步骤中合理分配时间,不断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对设计内容进行动态修改。
1.情境诱导
通过适当的讲述,或运用一定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小组活动之中。
2.小组自主活动
在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学习目的后,指导学习小组根据本组成员的特点,自行进行学习分工,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调研等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发现、探讨并逐步解决学习问题。在此环节,教师应根据问题设计需要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对学习过程进行适度调控,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以防学生的自主活动南辕北辙、过度偏离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
3.交流反馈
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合作学习中的交流有组内成员间的交流,也有各小组间的交流汇报。特别是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资料搜集与分析”这些活动,单凭小组成员很难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因为不同小组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资料的来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在课堂上小组间的交流,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达到了资源补充和共享。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小组成员相互了解各自的学习情况,总结得失,相互补充,并将各自负责的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整合,成为本组共同的学习成果,为本组成员共享。小组间的交流反馈可以学习者全面了解各组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对本组存在的疑难杂症提出集体研究,并针对各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辩论,审视修正,自觉弥补各自的不足和欠缺。
4.归纳评价
在合作实施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对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概括、归纳、补充,帮助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的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个人差异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三、合作学习实施后的补救措施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学习上的困难,或者学习结果与课程目标出现偏差。因此,在学生的合作学习实施后,教师须通过各组代表的发言,或针对测验和评价结果,对各学习小组普遍存在的问题或生物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实施一定的补救,补救的措施可以采用教师精讲、经验交流或巩固性练习等方式。
参考文献:
[1]生物1分子与细胞.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