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无涯“乐”作舟
2016-05-14傅单艳
傅单艳
【摘 要】小学,是孩子刚迈入作文门槛的阶段,是孩子们的一块老大难!如何变写作为乐事,让小学生也想写、会写、甚至爱写呢?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产物。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并从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找“下锅之米”。
【关键词】生活;写作 兴趣
作文,是教师最难教的,是学生最难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孩子去亲身实践,亲身参与各种活动,从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那么如何变写作为乐事,让小学生也想写、会写、甚至爱写呢?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通过尝试,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创设情境,引导写作
1.感受实践
生活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独特的感受,作文也一样,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往往会显得千篇一律、单调乏味。比如,在课堂中我给出了《美丽的蝴蝶》的作文题目,学生写来写去,没有深度,枯燥乏味,脱离生活。因此我带着孩子们去观察蝴蝶的变,通过实践和观察,我让孩子们领会美丽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几经磨难历练而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孩子学会“吃苦”。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一些孩子在作文中提到,要帮忙爸爸妈妈做事情,将来成为“美丽的蝴蝶”。
2.设计情景
在班里可以举办“听我读最精彩的日记”活动,以及“佳作朗诵会”活动。一次,我拿出一本适合小学学生读的日记,学生们听得很入神,那一双双闪耀着光芒的小眼睛里,有的是他们对小作者的羡慕。于是,我顺势引导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你们可以比小作者写得更好,诀窍就是:如何你们能坚持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或者喜欢的事写下来。你们有信心吗?”此时从学生们那闪耀着光芒的小眼睛中,有一种自信跃动其间,我抓住这一瞬的豪情万丈,再接再厉:“到那时,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你的作品,并将它们悬于展示墙上,让全班同学都来拜读你的大作。”这番话激起了学生的愿望,他们一个个都是胸有成竹的模样,有一种幸福也涌动于教师心间!
二、大量阅读,注意积累
教学经验却时刻提醒着我们,光有方法是不行的,很多时候学生词汇贫乏,下笔无词,不知怎样才能写具体。面对这一普遍现象,笔者觉得只有做到“大量阅读,注意积累”这一途径。因此,我从各个方面来指导学生阅读。
1.童话入手,激起阅读兴趣
童话,吸引着每一个小孩子,每个小孩都喜欢看。在看书时,看各类作文书,学生兴趣缺缺,往往出现“水过鸭背”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倦感,但是,换成学生喜欢看的童话书,他们是百看不厌的,这就是兴趣使然了。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不但爱看,甚至看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描写手法,学生会于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
2.词句记录,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提倡大量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期许着学生的词汇能丰富点,写出的文章能具体点,生动点。因此,我们在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更需要学生将看到的好词好句能深刻地进行识记,而不是过目即忘!所以,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课外积累本”,将看到的好词好句收集到一个本子上,常常拿出来读读、记记、巩固巩固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
三、多种鼓励,体验成功
过去我们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享受成功。新课标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成功的时刻。因此,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只是一句话用得精妙,一个词用得妙,我们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1.利用评语进行鼓励
教师在习作批改中,对学生作文的评语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沟通学生的桥梁。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坚持鼓励,以情诱情,以情激情。以达到鼓励学生作文的目的,使学生读后,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信任以及期望。让学生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激发他们极大的写文兴趣,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多多地关注,多多地肯定,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原来作文并不是那么难,进而对作文产生莫大的兴趣!
2.范读作文进行鼓励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习作时,要站低位置,用欣赏的眼光,努力寻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可以选择符号进行记录,如:波浪线划出优美的词语,精彩的语句旁打上五角星,并附上批语。然后把学生的大作范读给学生听,哪怕细小到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精彩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我们应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寻得闪光点,给予大力的肯定。其实当我们在范读学生的习作时,被读到的学生心里总会升腾一股自豪感,一份成就感,也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文兴趣,成为其源源不断,不会枯竭的动力!
四、积累素材,下锅有米
书到用时方恨少!“无米下锅”是学生写作文时最最苦恼的一件事!那么,何处寻找“下锅之米”呢?学生积累材料,主要有以下途径:
1.课外阅读中寻“下锅之米”
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有血有肉,不能光有枝干。因此,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厚积才能薄发!怎样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呢?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同时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最终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同时,在平时教学生活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朗读、背诵一些好的、优美的文章,这样,学生的语言材料才能得到极大的丰富,这也是学生作文前不断蓄势、囤聚的过程,当学生作文时,就能做到遣词造句犹如泉涌,再不会有下笔无词的拮据之感!
2.日常生活中找“炊事之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天都有许多鲜活的新鲜事在我们身边发生,生活从来不缺乏素材,但有些学生对于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材料可写的最直接原因是孩子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学生观察生活的引路人,鼓励孩子们多多地参与生活以及各种有益的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面,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中获取写作的素材。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或看,或听,或想,或问,捕捉到各种写作素材,有惊,有喜,有趣,这样,学生有内容可写,行文才能无拘无束,文章就会多姿多彩。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融入生活,才能活跃孩子们的思想,呈现百花齐放共争春的景象!
语文教学,作文能力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标准,不管是应试教育的昨天,还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把语文学好,教师就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想学生作文能行云流水,唯有从生活这一“活水”中不断地提供给孩子灵感、素材,以“练”为主,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料:《“课改”之中的小学作文教学探索》;《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2]董耀会.《当代教育教学文论》.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