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

2016-05-14朱凯迪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沙量入海口向海

朱凯迪

摘要:对于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演变的研究对于黄河口治理具有重大意义,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岸的冲淤地形地貌演变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黄河入海水沙量的多少,它直接决定着入海口附近海岸是侵蚀还是淤积。本文就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进行探讨。

关键词: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演变

一、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概况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被称为“母亲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入海沙量高达10.8亿吨,素以水多沙多而闻名于世。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交汇处,现在的黄河口是由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形成,而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是一块北起徙骇河以东,南至支脉沟口以北约5400平方公里的扇形区域,在以往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二、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现状及形成原因

1.入海泥沙的变化过程

五十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口的泥沙量逐渐减少,甚至在1997年一年之间黄河竟断流长达226天,严重影响了黄河入海口的泥沙输送量,对于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变化影响巨大。根据相关资料掌握的入海流路的几次变化,我们主要将入海沙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1953到1964年神仙沟流路阶段,入海沙量达到11.85亿吨每年;(2)1964到1976年刁口河流路阶段,年均入海沙量为10.98 亿吨;(3)1976到2007年清水沟流路阶段,年均入海沙量为4.58亿吨。其中 1976到1996 年年均入海沙量为6.2亿吨,1996到2007年年均入海沙量为1.62亿吨。进入河口区的泥沙主要淤积在河口河道、潮间带和滨海区,其余部分被海洋动力输向较远的海域,同时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受到来沙量、入海流路地形条件以及入海口外海洋运动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流路时期,淤积在滨海区及以内的泥沙占黄河入海口来沙量比值逐渐增大,而相应的输向较远海域的泥沙占入海口来沙量比值则逐渐减小。

2.入海口岸线变化特征

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淤积延伸和侵蚀后退现象。据相关专家等调查研究,1855年已基本确定了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最初海岸线,其全长约128公里,南起南旺河口北至套儿河口。而在1855到1953年之间,黄河入海流路在三角洲地区自然改道,岸线整体向海淤积,至1953年岸线总长达230 公里。1953到1976 年,黄河分别从几个主要流路入海,在另一部分流路岸段向海淤积,而其余岸段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蚀退,到1976年,岸线总长达280公里。黄河从1976年自清水沟流路入海,1976到1992年,岸线在河口两侧向海淤积,形成突出的巨大沙嘴。在另外一些废弃河口岸段,由于缺少泥沙补充,岸线在海洋运动作用下发生较大程度侵蚀。1992到2000 年,清水沟老河口沙嘴前缘继续向海淤积,而沙嘴南侧受到严重侵蚀,1996到2000年出汊新河口逐渐形成小沙嘴,岸线向海不断增长,至2000年,岸线长度达到300多公里,比最初岸线增长了170多公里。2000到2005 年清水沟老河口沙嘴前缘和南侧继续被不断侵蚀,而新河口岸线向海增长,但增幅不大。

3.入海口地形演变、现状及淤积原因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76年至今,河口河道、潮间带和滨海区承担了主要的黄河入海泥沙量,从而使得入海口三角洲不断淤积延伸,例如由于入海口部分地区泥沙淤积量大于侵蚀量以及人为采取的一些治水措施等,1992年至2005年,在河流入海口外形成两个淤积厚度超过8米、范围仅10平方公里左右,中心厚度不足10米、离岸10 公里、沿岸20公里左右的淤积区。

黄河入海口泥沙淤积的原因主要有在入海口地区河流搬运能力减弱以及河口切变锋原因(由Ingram首次提出,它是指一种与河口地形和水动力条件相关的瞬时动力过程,由流速有较大差异或方向相反的水流而形成的剪切面,同时在其锋面的两侧,水动力差异明显,流速、盐度、含沙量等有较大的变化,且随着入海水沙量、观测点位置和观测时间等因素变化)。

三、结合黄河入海口现状分析黄河入海口的地形地貌变化、及地貌变化预测

现在的黄河入海口由于入海沙量的逐年减少、入海流路地形变化等原因,入海口地区地形地貌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但是总体仍表现为淤积,口门和滨海区是黄河入海泥沙主要的堆积区域,并与口门外海域变化条件密切相关;黄河三角洲行水河口附近岸线向海延伸,由于废弃河口缺少入海泥沙补给,经过前期的剧烈蚀退后,速率减缓,岸线向较为稳定的方向发展;而有防潮大堤保护的岸段,岸线比较稳定,但堤前侵蚀现象严重;在长时间不行河岸段,岸线基本稳定,但是一旦河口来沙小于一定程度,岸线反而将可能会出现蚀退现象,不会增长。有关报告指出,存在于1976到1985年和1985到1996年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快速淤积,顶坡段变缓而前坡段变陡;1996到2005 年,清水沟老河口水下三角洲顶坡段和前坡段发生侵蚀,底坡段呈现淤积;清8出汊新河口的水下三角洲淤积,相对于1976到1985年和1985到1996年的水下三角洲淤积程度和范围都小许多,而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孤东油田近岸的侵蚀程度则逐渐加剧。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入海口地质特征、黄河上游植被保护情况、人类生产生活等因素也将深远的影响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同样不能忽视。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通过运用我们目前所掌握的相关知识,针对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现状、形成原因及地貌变化预测进行讨论研究,科学有效的控制黄河入海口淤积延伸,巧妙利用黄河入海口潮汐、风浪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将黄河入海口的泥沙分布到更广泛的海域,从而逐渐解决难以治理的泥沙淤积问题。

参考文献:

[1]宋佳.黄河入海口文化特征及其开发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

[2]张冉,孙宝盛,王永亮.黄河入海口水质评价与预测 .《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8期.

猜你喜欢

沙量入海口向海
有关入海口(组诗)
鄱阳湖入江水道输沙能力与出湖沙量关系及冲淤调整规律
港口——向海,向未来
1996-2020年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海岸线动态演变及其与水沙量的关系研究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黄河宁夏段主要支流水沙量变化分析
为什么椰子都向海的方向生长?
城市河流入海口周边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向海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