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更多元 教育更有效
2016-05-14张海燕
张海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六上第105至10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围绕“节约用水”为主题的调查了解、实验测量、总结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小组分工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受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行为和责任感,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测量、计算等策略,通过“滴水的水龙头”环节,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 激趣引新,确定主题。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视频课件播放公益广告: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水资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教师适时揭题:节约用水。
(2)谈一谈水缺乏与水资源浪费现象。
师:水一直被人们形容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事实是这样吗?
师追问:那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图文资料展示交流,并适时补充。
①引导学生谈谈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地球,这个蔚蓝迷人的地球,它同时有一个别名叫做水球。地球表面70%是水,但其中的97%是海水,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非常贫乏,淡水资源仅占水资源的2?郾5%,而可饮用水仅占淡水资源的0?郾3%……
②引导学生谈谈水资源的缺乏现状: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③引导学生畅谈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图文资料进行展示交流。
(3)适时小结,激发动机。
小结:正是这样的环境破坏、浪费水源,导致了大量的缺水现象。因为缺水,导致大片良田干涸,颗粒无收;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因为缺水,连人们的日常饮用水也受到了严重威胁(课件同步出示画面)。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画面时,大家是否感到心情沉重难过,我们需要发出怎样的呼喊?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课件播放媒体广告,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课堂上通过对水资源缺乏、浪费现状的深入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紧迫感。连续呈现的几幅因缺水造成严重生态失衡的画面,使学生受到了震撼。有了这种情感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积极的探索动机。
2. 明确任务,小组分工。
(1)明确任务,确定研究方法。
师:“节约用水”这节课,我们将从生活中常见的“水龙头漏水事件”入手,一起来研究“水龙头的漏水量”。希望同学们能应用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最后也能用数据说明问题,倡导大家一起来“节约用水”!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准备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总结最可取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用分小组进行研究,场所可以为校内、家庭或公共场所)
(2)成立小组,自主分工。
师:引导学生根据选择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组,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各小组人数。(建议6人一组,分成8小组左右)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进行合理的自主分工,初步选出小组长、操作员、汇报员、记录员等。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分工、自主制订研究计划并实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
3. 合作探究,制订计划。
(1)问题引领,明确思路。
师:(课件出示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请大家以6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确定研究的时间、地点,所需的测量工具等。
②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单位时间的漏水量?测量几次,每次测量结果会一样吗?用什么数据来代表所测量数据的一般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③在得出单位时间漏水量后,将怎样用数据来说明水龙头漏水问题不容忽视?又将用怎样的数学方式来呈现研究结果?
④明确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任务,进行初步分工后的再分工。
⑤在研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特别是在上述问题②中学生可能出现了以下几种看法,教师要引导全班交流。
①用量杯直接盛漏水1分钟,测量1次,简单省事。
②不同意只测量1次,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测量5次1分钟的漏水量,再取平均值,这里用到统计数据求平均数的知识。
③用器皿盛漏水10分钟,再除以10,算出1分钟的漏水量。
④测量10个水龙头1分钟的漏水量,但不同意用平均值来代表测量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因为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用中位数比较合适。
⑤测量漏水10毫升用了多少时间,然后再计算出它每分钟的滴水量。
在问题③中,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再算出一天、一年的漏水量,然后用统计图表来呈现数据,让人一目了然。
(3)小组合作,填写计划。
师: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填写研究计划表。
【设计意图】制订研究计划是学生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更是学生学着“做研究”的关键。考虑到六年级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足、能力也有限,为此,教师在关键处还应适当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交流成果,完善计划。
(1)汇报成果,交流评价。
师:组织各小组汇报员汇报本小组的研究计划,引导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对汇报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和再评价,指明方向、提高实效)
(2)再次合作,完善计划。
师:引导各小组结合大家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小组合作进一步自主完善计划。
【设计意图】有效可行的研究计划也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讨与评价,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欣赏、敢于质疑、乐于献策,再者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借鉴别人好的建议与方法,从而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
5. 总结全课,布置实施。
(1)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各种表现。
(2)布置课后研究,提出相关要求。
课件展示以下课后研究要求。
①服从组长指挥,按照小组制订的计划进行研究。
②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讨论解决,必要时可以请教家长或老师。
③每位同学将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填写在“自我总结评价表”中。
④下节课,各小组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以下成果。
a. 小组进行水龙头漏水实验的研究结果。
b.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主题为“节约用水”的数学手抄报(剪贴报)或征集、编拟一份“节水措施”的倡议书等。
c. 展示个人在此次活动中的感受与收获,可以展示自己的“自我总结评价表”,或写成“数学日记”等形式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把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合作探究、自主应用、拓展延伸。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领悟数学学习的价值,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增添了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海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