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还学生质疑的时间
2016-05-14陈摇兰
陈摇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要达到这一点要求,就必须把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纳入到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成为学生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但在目前的大部分课堂中,教师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到自己的“问”,忽略了学生的“问”。教师过多的“问”与分析讲解挤占了学生质疑的时间,难以有效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怎样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架起学生质疑的“桥”,将课堂质疑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紧扣课题,结合初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时不管是一篇文章的开始还是一节课的开端,课题无疑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是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因此,在出示课题后可以引导、启发学生紧扣课题大胆质疑,从“课题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针对课题能提出什么问题?”等方面展开思考与讨论。这样,既初步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而且让学生的课堂阅读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在《桥》这节课堂教学的一开端,教师就很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将借助《桥》这篇课文来学会提问。教师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提出问题。经过几个班级的试教,笔者发现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都比较单一和较为相似,大多都只是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质疑。于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最后教师针对这课的课题提问归纳出三个方面,即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内容、写作用意和写作方法进行质疑。这就给学生的质疑指明了方向,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梳理,归纳为三大问题:“《桥》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写《桥》?”“作者怎样写《桥》的?”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也饶有兴趣。
学自问始,疑为学先。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之前,都能安排学生针对课题发问的时间,并让学生养成“不提问不读书”“读书必发问”的习惯,就会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进而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问。而此时,教师应不急着做出解答,而是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让学生对自己接下来的阅读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然后给学生更多的自读自悟时间,尝试着从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真正落实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抓住矛盾,在对话中质疑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起伏有序、动静相间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适时质疑相结合,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而急于解疑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桥》这篇文章看似矛盾的地方有很多,笔者紧紧抓住关键的三处矛盾点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质疑,即老汉的“清瘦”的样子和老汉像“一座山”,人们“乱哄哄”与老汉“不说话”,老汉对儿子的一“揪”与一“推”。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语段发现这些矛盾点,明确矛盾之所在;其次,指导学生围绕这些矛盾展开质疑。如,“为什么如此清瘦的老人此刻却像一座山?”“为什么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人们乱哄哄,而老汉却不说话?”“老汉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老汉揪出了儿子后来又为什么把儿子推上了木桥?”最后,组织讨论,解开疑惑。在这样一个个问题的碰撞中,学生不但更好地走进老汉的内心,感悟老汉的形象,深刻理解了课文的内涵,而且有效地培养了质疑解疑、品味感悟的能力。
当然,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往往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产生感情的共鸣。长此以往,带着疑问阅读必然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读书习惯,进而也能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围绕写法,在反思与深化中质疑
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由此可见,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应是高年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一节课学完后,学生在整合已学的内容,对全文进行梳理时,又可能产生新的疑问。这也就是人们所说,课虽结,疑犹存。解决学生此时的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与深化。教学《桥》时,在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理解感悟到作品的内涵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去感受作者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安排的匠心独运,尤其是对文本设置悬念的故事情节,展开了品析,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安排,可以让人感到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正是作者采取了这些表达方法,使得老支书的形象更加丰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末,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刻画会起到怎样的作用”进行质疑。经历了整节课对质疑的引导与实践,学生显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如“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对洪水进行描写?”“洪水如此可怕,为什么却说它在跳舞?”“洪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个‘舔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笔者让学生互相解疑,在关键处予以点拨,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一些遗漏问题得以解决,对课文内涵与写法的感悟也更加深刻。当然,有些问题可以留待课后由学生自行解决,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号和省略号下课,继续学习探究未知之路。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在文章的课题处、矛盾点、写法上进行质疑发问,在“三问”“三品”“三悟”中,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感悟了文章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质疑释疑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架起质疑的这座“桥”,还学生课堂质疑的时间,才能逐渐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