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技工学校中的应用
2016-05-14刘春贤
刘春贤
摘要 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核心职业素养与核心职业技能并重的“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职业化育人环境、推行“校企交替”的工学结合模式、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组织教学等方式,极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现代技术工人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8-0128-02
1 前言
现代化生产技术与现代化先进管理理念的冲击,使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双核”(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技工学校中的应用,实现了由单一职业技能培养向双核型培养的重大转变,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2 实施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企业设备装配不断升级,企业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产业升级,对先进的管理理念、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这种形势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现象给技工学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快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职业技能培养向双核型培养转变,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高职业技能的现代技术工人。
3 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建设职业化育人环境 职业化育人环境为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基本的硬件保障。
1)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以实际的工作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企业文化上墙、先进的企业生产管理理念贯穿到整个工作过程中,先进的企业文化应用到教师授课中、学生学习中。学生工作与学习情况管理采用看板进行时时监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实施PCRS过程控制。
2)建设“企业实境、耦合专业”的实训环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的要求进行实训室建设,营造企业化学习实境,力求创建出与真实工作情境相同的学习场所,同时在硬件设备上达到与真实企业环境的一致,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与工作,获得贴近企业需求的职业技能。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实行企业化学习、组织、管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根据企业用工管理实际情况,采用项目工序、岗位轮流的分组授课方式,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负责人,组成工段,任命工段长,使学生成为企业准工人,实现自我管理。
推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校外开展生产式教学,校内坚持工学结合,“双核培养”,使学生快速成长为合格的企业准工人。
根据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通过企业见习的方式,在特定学期选择实践性强、实训条件要求高的学习模块搬进企业生产车间开展“生产式”一体化教学。学生在指导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边工作边学习,真正实现“学中做”与“做中学”。企业见习期间,学习工作内容及学生的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经过企业学习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认知与职业素养显著提高。学生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体会独特的企业文化,提前进入企业准工人的角色。
根据“双核培养”理念,通过企业调研及专家论证,进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包。推行项目教学法,实训室环境建设融入企业元素,推行先进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学习先进企业人才管理制度。
通过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形式上实现校企互动,在内容上实现校企融合,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有机结合,极大地改善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达成培养企业“准工人”的目标。
建立工学结合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校企合作,建立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以双核培养为目标,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要从专业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工作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
围绕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围绕工作任务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道德与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迅速做出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综合职业能力。
以工学结合为导向,以双核培养为目标,依据企业技术要求,构建与项目化课程体系相配套的专业教学计划。将培养目标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计划中,使课程体系更加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围绕项目教学法科学组织教学 围绕项目教学法,科学组织教学,首先要合理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体现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核心课程教学应以企业岗位要求为主导,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能够胜任就业岗位的需求,并兼顾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应以实践为核心,实践过程中恰当融入必要的理论知识,以配合就业与继续进修的需求,并兼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变化、自我发展能力及创造性。公共课程应着重人格修养的塑造和文化情操的陶冶,并应注意兼顾专业课程的融入,以培养学生基本核心职业能力。各课程课时视学生知识程度、社会需要及各学校设备适当调整。
其次,围绕项目教学法,科学组织教学,要有一支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学团队。要求教师对本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历,理解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具备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能力。熟悉本专业教学基本规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技能要求,结合技工院校教学实际情况,合理整合教学资源,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建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建立有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在评价标准方面,要强化市场标准,进行多元的、动态的评价,评价范围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在考核方面,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将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技能练习等纳入考核的范畴,减少期末考试等结果性考核的比重,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评价机制方面,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将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评价在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时,应考虑学生的资质及原有智能。针对不同学生的资质,可适当开展分层次教学,使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4 结语
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较好地适应当下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们应加快双核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技工学校中推广,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高职业技能的现代技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