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初探
2016-05-14郭红艳孙晓杰李淑艳刘秀财齐晓丹
郭红艳 孙晓杰 李淑艳 刘秀财 齐晓丹
摘要 针对教育部启动的中国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初步分析国内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从课程建设的整体设计思路、授课内容和形式选择等方面,介绍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并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为课程建设的后续完善提供思路。
关键词 生物化学;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视频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8-0068-03
1 前言
教育资源开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蓬勃发展,该运动始于2003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发布的500门开放性课程,这些国外名校的网络视频公开课直到2010年才陆续进入我国。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公开课,视频公开课的公开程度和共享范围近年来不断扩大,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日益深远。作为“十二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我国于2011年启动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并将其定义为“以视频方式记录和传播,以在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截至2014年10月,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发布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农林医药等六大类共629门课程,为解决国内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除了教育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以外,很多省市也积极组织开展“十二五”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评审工作。因此,国家、省/市以及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利于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视频公开课为2014年度黑龙江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也是齐齐哈尔医学院获得的第一个省级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历经几个月的录像、制作以及修改,在视频公开课建设方面有了切身的体会。本文通过对国内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从课程整体设计、授课内容和形式的选择等方面介绍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点滴体会,最后对该视频公开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为该课程建设的后续完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提供借鉴。
2 国内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视频公开课是开放教育运动的新起点,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而且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自2011年5月教育部组织39所“985”高校申报首批视频公开课以来,首批20门课程于2011年11月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站、网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上线发布。截至2014年10月,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课程已达到629门,共计4667集视频。3年时间,视频公开课的数量增加了30倍,由此可见国家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即便如此,依然没有达到“‘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目标。
通过对“爱课程”网上的视频公开课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截至2012年10月上线的视频公开课,主要是由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或者是211和985大学承建;截至2014年10月,可见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如安徽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河北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等承建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也已上线。从学科分布看,在已上线的629门课程中,工程技术类课程为142门(22.5%)1021集(21.9%),所占的比例最大;文学艺术类次之,共计115门(18.3%)903集(19.3%);而农林医药类课程相对较少,只有90门(14.3%)594集(12.7%)。而2012年的统计,各学科之间的差别不大,其中哲学历史类所占的比例最大,为21门(20%)197集(26.2%);农林医药类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为16门(15.2%)108集(14.4%)。这些数据表明,文学艺术类和工程技术类的课程建设在这两年间得到迅速发展,但医学类课程所占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
在“让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视频公开课”调查中发现,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最高,占75.6%;而医药科学类最少,仅占6.5%。推测可能是由于医学类专业性太强而很难被公众普遍接受。对已上线的医学类课程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共有课程66门437集,这些课程绝大多数是临床医学和中医学方面的内容,而基础医学和生物学仅有9门,占全部上线课程的1.4%。且绝大多数课程的内容和主题都弱化了知识的精深度,而是强化科普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以满足其“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宗旨,尤其在人们对健康和医疗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的今天,进行医药科学类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3 课程设计思路与内容的选择
视频公开课一般要求建立在原有成熟课程的基础上,在课程设计方面要重点体现课程的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这是该课程能否从众多的视频公开课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性因素。而授课内容与主题的选取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视频公开课这种形式。以“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医学生物化学以及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即使没有学过这门课程,很多学生也都知道微量元素与健康有关,比如缺铁会导致贫血,但对其中的道理和生活中该如何补充微量元素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因此,在选择授课内容方面,舍弃抽象的专业性很强的如人类基因信息的传递和细胞信号传导与医学等内容,而选择多数人都熟知的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作为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进行系列讲座,目的是真正做到服务于大众、向大众开放。在课程设计思路上,从“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有哪些”这个问题入手,引出微量元素这个名词,然后通过一个小测试让大家了解到微量元素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进而通过“水俣病事件”“孟加拉国砷中毒”以及“痛痛病”等历史上有名的微量元素中毒事件的简单陈述,从而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出主题内容。以“微量元素的功能及健康效应”以及“微量元素的临床检测与补充”作为总论内容的两大核心,继之以4次讲座的形式分别介绍微量元素铁、铜、硒、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从微量元素的来源、生理功能、缺乏病和中毒以及健康指导等方面加以介绍,共完成5讲的录制,后续将进行碘、锌、锰等其他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视频录制的准备工作。
实际上,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成果主要包括内容、形式和教学三方面。
在授课内容上一定要注意不能存在科学性的错误,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理论上的内容一定要科学严谨,需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对于不具有普遍共识的个人观点或内容最好不用。在“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视频公开课建设中,4位主讲教师在授课内容上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确保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严谨性。
在授课形式方面,视频主要采取的是教师讲座式教学,结合临床案例资料,增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充分体现课程的生动性和新颖性,并尽量减少过度口语化的表达,使视频公开课更轻松、开放和人性化(主讲教师教学行为如图1所示)。
在实际教学中,采取TBL和CBL教学法,但在视频课程整体设计和拍摄过程中,因为时间有限而学生又不固定,因此不能实施,期待今后能有机会弥补此遗憾。
总之,主讲教师在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授课水平与风格、知识储备量以及教学技巧是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基础,而后期制作人员对视频的加工修改为呈现最优质完美的视频公开课提供了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4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视频公开课的申报与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因为其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会起到示范作用,而且由于公开课往往是一个学校的名牌课程,其声誉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也会产生吸引力和认同感,同时又会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作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唯一的省级视频公开课项目,学院对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课程的建设高度重视,也为此做了大量的投资。历经几个月的准备和反复几次的视频录制,于2014年6月完成全部课程的录制和后期制作工作。但由于一切工作都是第一次尝试进行,因此虽然力求完美,但在课程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期待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能够完善改进。
首先,课堂互动仍需加强。为了保证在视频录制时能取得最佳音像效果,视频录制并未在多媒体教室随堂进行,而是选择特定的时间在专门的视频录制教室进行,结果听课的学生或者已经修完这门课程,或者是对这门课程尚不熟悉的新生,多数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来配合录像,而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兴趣,由此导致和教师之间缺乏互动,主要表现在教师单方面积极热情,而学生则反应平淡甚至是没反应。因此,在后续的视频公开课录制时,最好能够在演播室随堂录制,这样最真实,授课效果也最好。
其次,视频后期制作效果还有待提高。由于本课程为学院第一个省级视频公开课,学院现代教育中心也是第一次进行这种公开课的录制工作,因此虽然视频的清晰度和音响效果都非常好,但由于录像经验不足,导致前两集画面拍摄教师的时间过长,而视频中PPT课件的画面太少;在后三集录制时由于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得到改善。
5 结语
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齐齐哈尔医学院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实际建设中决不能把公开课的申报和建设仅仅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而要以宁缺毋滥的态度稳步推进视频公开课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也才能够更好地传播知识服务于社会,为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