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6-05-14张艳丽袁磊周国华
张艳丽 袁磊 周国华
摘要 通过对地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地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策略,以期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媒介素养的提升,进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 地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8-0030-03
1 前言
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中央直属高校111所,地方高校2027所,约占94.8%。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数据显示,2015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为14 500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5%。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学校296所(包括民办成人高校1所)。
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使命,是推动经济、社会、科技、人才、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既是地方高校需要不断探索的共同课题,也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互联网+”时代下,提升地方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优化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它不仅关系着地方高校教师自身的成长,关系着地方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2 媒介素养概述
阿斯本研究所(Aspen Media Literacy Leadership In-stitute,1993)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以多种形式获取、分析、评价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截至2015年9月,在CNKI中以“媒介素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3044条记录;以“媒介素养”和“大学生”为关键词则有688条记录;以“教师”或“老师”与“媒介素养”同时作为关键词搜索,仅有68条。这68篇论文大部分是从教师的角度谈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对教师本身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研究的不超过20篇;而谈到高校教师的仅有10篇。由此可见,对于地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研究迫在眉睫。
3 地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地方高校教师为对象,共发放问卷201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95.5%;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6.9%。为了深入了解地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现状,本研究主要围绕的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中媒介使用情况”“教学中媒介使用能力”“与学生沟通的媒介”等。
教师的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教师中,男教师105人,女教师81人,参与调查的教师男女比例均衡;理工学教师48人,人文社科教师54人,医学教师36人,艺术学教师48人,涵盖专业广泛,比例适中;年龄在30岁以下有27人,31~39岁有96人,40~49岁有48人,50岁以上有15人,中青年教师的比重较大。
教学中媒介使用情况 参与调查的教师中,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较长,4小时以上的51人;而使用广播的时间相对来说较少,无接触的高达148人。这表明地方高校教师已经逐渐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顺应时代的需求。
教学中媒介使用能力 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博客的使用频率较低,网络公开课的使用频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网络公开课突破了时空限制,集优质资源于一身,其课程的内容、教学设计都值得教师借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率非常高,原因有三:其一,传统的“粉笔+黑板”授课方式不能满足所有科目的教学需求;其二,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工作变得方便、快捷;其三,学校配备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室。
与学生沟通的媒介 师生适当的沟通可以改变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变得多元化。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课后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中多采用手机通信、电子邮件,这表明参与调查的教师能够认识到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沟通方式;但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沟通的比率相对来说较小,主要在于对新兴的信息沟通方式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4 提升地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策略研究
通过调查,发现地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博客、网络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等媒介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完善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对错误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处理,能够意识到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选用多种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博客与网络公开课等媒介的利用率低,多媒体课件还停留在文本与图片简单组合阶段,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多局限于手机,QQ、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用得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提升地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的对策。
运用QQ开展网络教研,创造新的媒介信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悄然到来,网络和手机因其方便、快捷的特性,己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使用最多的传播媒介。地方高校教师作为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除了拥有听、说、读、写等基本的媒介素养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电视、网络、报刊和手机等媒介信息的能力,同时具有使用QQ、微信等新媒介创造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QQ作为新媒介的领航者,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和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地方高校教师与教育专家、同仁和学生交流的主要通信工具之一。图1为教师运用QQ群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本群的成员工作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学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群成员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也有刚登上讲台的青年教师,QQ群使时空分离的教师在一起交流经验和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教师通过QQ群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本图展现的是于老师分享“如何在课堂上驾驭学生是关键,学生的发散状况要通过课堂设计来解决”的经验,得到大家的认可,其他教师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问题在大家的研讨中顺利解决。教师利用QQ创造与传递教育媒介信息,分享教育媒介工具,使教师的媒介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为经验不足的教师快速“充电”。
运用微信与学生交流,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高校教师是学生大学生活接触最多、最频繁的人,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教师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媒介素养的形成。教师不仅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在教学、生活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真正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学生的正确引路人,帮助学生建立对媒介的选择和判断意识。
“90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为手机、电脑、电视,在多媒介的环境中他们容易出现媒介依赖、网络成瘾的现象,网络游戏、韩剧、动漫、社交工具也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交工具,也成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新媒介。
微信朋友圈被称为“谣言怪圈”“谣言集散地”,究其原因,在于对朋友的信任、大众媒介素养的缺失,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不假思索地转发信息。“90后”大学生正是新媒介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信息传播能力强,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度高,思想积极、乐于进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传递正能量,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但自我防范意识不充分,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分辨出网络的虚假信息,所以会出现“微波炉辐射会致癌”“柿子和蟹、虾和水果、豆浆和鸡蛋混在一起吃会相克”“购物小票会致癌”等信息的疯狂转发,也会出现如图2所示的“寻物启事”“抢红包活动”信息的转发。
因此,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运用微信聊天与朋友圈功能指导“90后”大学生正确理解媒介信息,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普及和态度引导,培养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信息时要有选择性、有理性,仔细斟酌后转发,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