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预习方法指导策略初探
2016-05-14王羽深
王羽深
【摘 要】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的习惯。首先要在语文学习中攻克预习关,培养预习兴趣、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自主学习;预习;能读会写
学生获取了知识才能发展自己,内因是关键,小学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授予学习方法,学生才会主动去学。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阅读大量的书籍。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培养读书的兴趣和形成读书的习惯,首先来源于语文教学,学语文离不开预习,重点解决好“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的问题。有了好的预习方法并认真落实,加上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总结反思,巩固提高,语文水平就一定会大有所获。
课程标准一直把预习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就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笔者多年来从事小学语文科教学,对学生预习的内容、方法和步骤颇有心得,以此和业内人士商榷。
(一)浏览单元提要:在开学初期,学生将全书单元提要及课题浏览一遍,课外阅读时,尽量找一些与课文相关联的内容来激发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求知欲望。
(二)默读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前,根据老师的提示,认真默读课文两遍以上,完成以下作业。
1.了解课文的大意,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绘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
2.标出文中生字、词和不理解或不太明白的词语多读几次。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你喜欢的句子或者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和文中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
4.圈出后鼻音和翘舌音,找出多音字,近反义词,多多益善。
5.勾划出文中重点段落,弄清段落大意。
(三)查摆存在问题:默读完毕后,显现出的许多问题,充分利用工具书,学会自己解决较为简单的,有利于增强记忆,别依赖老师讲解。
1.查阅字典、词典,或用询问方式读准生字字音,口头能组词,确保会认,该部分为独立完成内容,老师一般讲解较少。
2.对生字数笔画、说偏旁、看结构,抄写一遍以上,以便会写,该部分为基本独立完成内容,老师一般只对复杂的笔顺或结构讲解。
3.触类旁通,掌握字形。汉字变换无穷,如象形、会意、形声,学生要在懂得规律的基础上才容易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像“尖”、“尘”等字,一旦会意,就一目了然;又如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的汉字类型,可以一字多用。预习时可利用工具书归纳,学习更多的汉字内容,如学习“载”字时,可引出“栽”、“截”、“戴”等字。
4.理解应用词语,利用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知道词语的大概意思,并口头上能表述,选一些词语口头造句。
(四)朗读课文韵味:课程标准指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并列入课后练习的首要部分。通过朗读,感情会更加投入,阅读效果立竿见影。
1.朗读并思考课题:想象课文会写什么?我想知道些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首先,准读和巩固字音,练习普通话的精准度,把课文读通顺。知道课文写了什么,重点解决语文的工具性。其次,了解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懂得文章描写的深层次意味。重点解决语文的人文性。再次,了解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和技巧。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重点解决文中修辞手法,使用时不作无病之呻吟,让文章不空洞而有物。最后,精读不理解的、喜欢的、教育意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典故。
(五)摘抄文章精华:文章的精华部分需要学生记忆并学会应用,但就凭读几遍是记不住的,更不能适地的应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它记下来,长时间的有的放矢的阅读,熟记于心。
1.把不理解的词、句、段抄到专门的本子上,带到学校跟同学交流,或向老师问个明白。
2.摘抄喜欢和觉得写得好的词、句、段,能说出喜欢的理由,跟老师同学交流。
3.对文章的寓意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认真思考,带到学校跟同学交流,或向老师询问。
(六)拓展文章外延:学生收获知识的渠道,更多来源于课外阅读的间接经验和生活中实际运用的直接经验。文章的外延是老师无法再课堂上授予的,须靠自己课外学习。如学到“守株待兔”,就联想到含有动物的成语,“亡羊补牢”、“汗牛充栋”等;知道“悬梁刺股”,就联想到“闻鸡起舞”等励志故事,方能使自己的知识源源不断。在记忆的基础上仿写,不断积累运用,充实语文功底。
语文乃百科之母,内容丰富,重难点错综复杂。要真正学到位并非易事,仅靠老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预习好了,知识就收获了一大半,再通过老师的精讲点拨,学生的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只有我们老师认真总结,科学地引导学生建立“想学”的学习动机,形成“会学”的学习策略,养成“坚持学”的意志习惯,方能使学生收获知识与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呈现语文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参考文献】
[1]石丽彤.《小学语文有效预习探讨》[J].学园(教育科研),2013年11期
[2]宋红枫.《谈小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21期
[3]宋青林.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预习[J].好家长,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