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
2016-05-14吴湾刘海清
吴湾 刘海清
摘 要 选取海南统计年鉴2004~2013年间的16项指标数据,构建一个涉及城乡经济、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出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值,从而评价近十年来海南省城乡统筹水平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发展水平评价 ;熵值法 ;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 S-0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8.020
Abstact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urban-rural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level was established includ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life, soci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choosing 16 indicators data of statistical yearbook in Hainan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3.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urban-rural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level with employ entropy method and evaluates the trend of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level of Hainan province in nearly a decade.
Keywords urban-rural coordinating ; evaluation developmental level ; entropy method ; Hainan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因此,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思想最早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至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之后,全国各省市县开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设过程。海南省开始推进海南城乡统筹规划的进程最早开始于2004年。2008年,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5~10年内海南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目标,为海南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明了方向[1]。
《意见》出台后,各市县加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设进程。2008年海口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9年至2012年间,将海口市每年新增财力的5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着力建设教育、卫生、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社会管理等九大民生工程。2008年澄迈县开始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2”工程,即推进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就业、住房、金融以及惠民增收、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2009年五指山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覆盖到农村、主要面向弱势群体,尽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计划解决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2012年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重点加快海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
2012年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海南省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重点研究解决事关海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同年11月,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上要求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和推动海南交通运输工作,力争在重点公路项目、民生工程、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和物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12月省委副书记李宪生调研文昌小城镇建设中指出,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借鉴海南省白沙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1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的选取
城乡统筹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紧密联系城市和农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涉及城乡经济、城乡生活、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统筹发展。根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简明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选取了对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的16个指标组成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城乡可支配收入比、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基础设施指标包括城乡人均住房面积比、城乡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比、农村自来水覆盖率、城乡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社会发展指标包括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比重、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比重、城乡恩格尔系数比;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城镇人均绿地面积、万元GDP能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保护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比重。各指标选取2005~2014年近10年《海南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1.2 权重的确定
对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熵值法等。通过比较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熵值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在衡量实际水平中更具有客观性,因此,本文运用熵值法来确定城乡统筹指标体系的各指标权重。
由于城乡统筹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计量单位并不统一,因此在计算综合指标前,需要将各项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将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运用熵值法求权重的具体步骤为[2]:
将海南省近十年年鉴中该16项指标的具体数值建立C矩阵,如下所示:
C=C11 ... C1n
Cij
Cm1 ... Cmn(其中0≤i≤m,0≤j≤n)
Cij表示第i年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
利用C=对评价矩阵的每一列进行归一化计算。
再利用Yij=(0≤Yij≤1)得出比重矩阵Y。
根据熵值计算公式ej=-kYijlnyij,其中k为常数,k=1/lnm。
最后通过公式Wij=得出各项指标的比重。
通过上述步骤计算,得出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各项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2 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分析
在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后,计算得出海南省统筹发展水平各二级指标评价得分,见表2。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即公式Qi=WjC,其中Qi表示第i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值,Qi越大表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越高;Wj表示各控制层评价指标的权重;C表示每一年各评价指标具体数值进行归一化计算后的标准化矩阵。通过此公式计算最终得出海南省2004~2013年每一年各一级指标评价得分。对经济发展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社会发展统筹和生态环境统筹4项指标得出的指数加总,即得出每一年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综合得分。根据综合指数可以判断出海南省近十年的城乡统筹度水平,见表3。
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体评价。从表3城乡统筹度计算结果可知,2013年海南省城乡统筹综合指数为0.358 402,与2004年相比提高了62.81%。其中,2006年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提高较明显,与2005年相比综合指数增幅达20.39%。2012年海南省城乡统筹综合指数略有下降,但总体上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这些数值反映了从2004年到2013年海南省城乡统筹取得的改善。
由表3可知,城乡经济发展统筹指数由2004年的0.074 461提高至2013年的0.135 965。其中,2010年经济发展统筹增长较快,比2009年提高了78.11%。主要原因是2010年海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超过第一产业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转型,产业结构由“三一二”模式转变为“三二一”模式[3]。
由表3可知,城乡基础设施统筹指数从2004年的0.039 691到2013年的0.047 369,近十年来提高了19.34%,基础设施统筹增长趋势较为缓慢。2006年《海南城乡总体规划》中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两大中心任务,其中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纳入整体系统进行统筹规划[4]。近十年来,海南省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住房建设方面,全省2008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落实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划;医疗卫生建设方面,医院病床位每年有小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新的加强,2013年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81.45%。对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较为缓慢,仍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由表3可知,城乡社会发展统筹指数从2004年的0.046 924提高至2013年的0.132 325,近十年来提高了182%。其中,2006年社会发展统筹增长快速,比2005年提高了100.27%。2006年海南省继续扩大劳动就业规模,并且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加紧建设医疗设施,当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03%,不断完善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地方财政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优化整合城乡文化、卫生、教育等资源,推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由表3可知,城乡生态环境统筹指数从2004年的0.059 055到2013年的0.042 744,近十年来降低了27.62%,其中,2008年快速回落到0.040 144的较低水平,2009年又提高到了0.062 621的较高值。可见,近十年来其数值波动的不平稳,主要原因是近十年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环境保护所占比重较低,除了2004年至2005年支出比重逐年增加外,至2013年其支出比重比2004年下降了34.2%。2008年地方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支出为近十年最低,环境保护只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9%。
3 海南省城乡统筹发展对策
3.1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实现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差距较为明显。如从供水方面来看,2013年海南省城市用水普及率97.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1.45%。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必须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特别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长远发展规划,增加对农村道路、供水、供气、排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倾斜的力度。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外,还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的支持,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5]。
近年来,海南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还体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2013年保障性住房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为3.59%,同比下降26.88%。为了实现“住有所居”,重点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危房改造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除了继续增加资金投入,还需继续探索改进海南省农村垃圾处理的管理模式,加快建设城乡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完善农村垃圾清扫、收运和处理的收运处理体系,并全面覆盖整个农村[6]。
3.2 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进程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是将经济、社会与生态作为一个整理来考虑,走经济生态化的道路,重视农村环境保护。我国正处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应该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发展生物质能源[7]。
调整环境保护政策,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并重的政策。海南岛为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更加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并重的环境政策。统一规划城镇、乡村环保设施。
加强城乡水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利用有限资源,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城乡河内湖水污染开展专项治理,专项打击和整治污水直排、废水偷排、垃圾倾倒等行为。
加强各个市县与周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达到快速、健康、可持续的目标。海南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要坚持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农业[8]。
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坚持陆地海洋统筹开发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开发利用陆地和海洋资源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统筹,有度有序,不浪费和破坏资源与环境。
3.3 加快推进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
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1]。新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聚,从而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向农村延伸,从而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海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达47.26%。为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在建设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中,需要协调三大产业发展,在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逐步优化二三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低碳、环保、节能的新型现代工业。以发展绿色旅游服务业为目标,结合海南独特的生态优势,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模式。以海口和三亚中心城市为主导,加强五指山、琼海、文昌等中小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发展如观澜湖高尔夫小镇、福山咖啡小镇、光村雪茄风情小镇等特色小镇,因地制宜,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引导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9],推动海南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3.4 努力形成统筹城乡的保障机制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完善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结合当前海南实际情况,“十二五”期末,海南省已建立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实现了社保制度全覆盖,仍需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医疗、基本养老等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将国家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融合起来共同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3.5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城乡一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以居住地为核心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人才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人才开发政策一体化,鼓励城市人才到乡村创业;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中心,财税政策重点向农村倾斜[1]。
3.6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面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变化,不仅要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快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产业是城镇化的“火车头”,促进产业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加快城镇化进程能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城镇的二三产业就业。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10]。
当前海南省将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把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相结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深化改革等措施,各市县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松林,莫正群,练炳维,等. 海南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初探[A]. 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2013:70-75.
[2] 徐 晨,何如海,聂 雷.基于熵值法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实证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29-34.
[3] 张少雷.2010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2-23).http://www.ce.cn/macro/more/
201102/23/t20110223_22239902.shtml.
[4] 中国改革论坛.以城乡统筹规划促进海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海南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实践和发展思路[EB/OL].(2010-05-18).http://www.chinareform.org.cn/books/Explore/4/4/201005/t20100518_
9814.htm.
[5] 崔 霞.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思考-以山西省为例[J].理论探索,2010(6):102-103.
[6] 谢 曦.贯彻落实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 海南推进棚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EB/OL].(2014-07-18).http://www.chinajsb.cn/zk/content/2014-07/18/content_134038.htm.
[7] 王雪飞.关于推进我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进程的几点思考[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21(1):44-45.
[8] 刘珊珊,刘静玉,王发曾.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J].河南科学,2010,28(4):491-495.
[9] 海南日报.统筹城乡发展 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EB/OL].(2012-04-26).http://hnrb.hinews.cn/html/2012-04/26/content_471215.htm.
[10] 张 晴,刘李峰,罗其友.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西部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4 300-4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