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双修”与国际化精品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05-14詹小光
詹小光
把“国际化精品城市”作为三亚发展、建设、治理的目标,既是对“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目标的继承和升级,又较好地反映和概括了三亚在海南和国家的全局中的新功能、新定位及新的发展方向。三亚经历快速发展的30年,特别近十年的迅猛壮大,为三亚累积了实力和奠定了国际化精品城市的基础条件,又给三亚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埋下了许多的隐患。因此,结合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建设(简称“双城”)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简称“双修”),既是三亚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向国际化精品城市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和起步工程,又将贯穿到国际化精品城市的主要过程之中。
本文以研究论纲的形式,试图为建设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提出一个宏观的全图景式的课题研究描述,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研究样本,也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路径提出些借鉴性的设想。
一、三亚发展的历程
三亚是古崖州、崖县的历史延续。有着“八朝州郡”之谓的崖城具有2 000多年的建置史。古代历史上的三亚,至少有三件事情有国际性:一是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飘落三亚宁远河口附近,从这里出发至日本获得了成功,尚有晒经坡和大云寺遗迹(现创意产业园内);二是始自于宋的古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旦港(宁远河口),是泉州、广州等至东南亚的重要中转港,据传说当时颇繁荣,并形成海盗集聚地;三是“自崖州来”的黄道婆,在崖州30年间为纺织技术做出巨大贡献并传播至上海(古“松之乌泾”),当时崖州的纺织工具、纺织技艺应居世界领先,由此传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日本侵占崖县,美蒋武装特务潜入崖县,西沙之战及南沙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县址从今属乐东的温仁村迁址崖城,而榆亚特区从今海棠湾的仲田岭迁三亚,统称崖县。1954年10月崖县党政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榆亚地区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始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1958年12月曾由崖县、保亭、陵水三县合并为榆林县(所以,历史上就形成过“大三亚”圈),之后,几经调整建制和县域边界,至1984年5月,崖县撤销,三亚建市,基本定型现三亚市辖制和边界。这期间较著名的事件有:1970年11月,湖南省农科院袁隆平到崖县研究杂交水稻,开启了南繁育种,并取得辉煌成就,为三亚赢得了国际声誉;1955年开始兴建的鹿回头招待所(1958年建成),接待了大量的中外嘉宾和领导同志;1982年开发鹿回头岭,由海南籍雕塑家林毓豪,制作了大型《鹿回头》雕塑,形成了鹿城标识;1983年接待了23个国家8 000多名客人。
1984年三亚设市,为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拉开了序幕。三亚以灿烂的阳光、碧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绿色的植被、清新的空气等五大旅游资源要素著称于世,总结出有十大景观资源:1)热带气候景观;2)滨海沙滩景观;3)近海岛屿景观;4)海底世界景观;5)热带雨林景观;6)珊瑚礁与红树林景观;7)温泉山湖景观;8)历史文化景观;9)民族风情景观;10)热带田园景观;
县级市三亚于1986年4月举办了全国青少年哈雷彗星观测活动,于1987年1月举办了首届全国铁人三项活动。国家领导人于1986年春节视察牙龙湾时感叹“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并指出三亚要东抓牙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西抓凤凰国际机场建设,北建落笔洞万亩热带植物园,事实上为三亚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点了题。
1987年9月海南建省筹备组成立,筹备组于10月1日在鹿回头招待所召开会议,明确了三亚升格地级市后的城市建设定位: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1987年11月20日国函〔1987〕181号文明确,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市下暂不设区)。自此,三亚进入建设和推进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新时代。
在近30年的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建设过程中,第一个标识性时间节点是1996年1月1日的首届中国旅游度假年开幕式在亚龙湾成功举行,三亚初步具备了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机场、高速公路、市政设施等基本具备;第二个标识性时间节点是2003年年底的世界小姐总决赛在三亚的成功举办,三亚具备了必要的旅游设施接待能力,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国际化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升;第三个标识性时间节点是200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三亚亚龙湾举办的“最美国事活动”,为4国元首举行隆重欢迎仪式,举办了9场元首、首脑会谈,之后, 2011年4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三亚亚龙湾举行,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三亚亚龙湾为6位国家总统举行了欢迎仪式,成就了“首脑外交和休闲外交基地”的美誉,三亚已经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热带、滨海,是三亚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特征,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5万平方公里湿热带地区,而海南岛占了3万多平方公里,最具有显著热带滨海特征的就是以三亚为中心的海南岛南部地带。旅游,是三亚近30年打造出的产业名片、城市名片,是城市发展目标性质。所以,建设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就是对热带、滨海、旅游这三个三亚已具备的资源禀性进行国际化改造和精品打造。因此,系统地总结和回顾三亚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历程,汲取教训,提炼经验,是做好下一步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治理的重要基础。
建设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就是建设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热带、滨海是三亚的天然特征,国际、精品是旅游的必然体现,“化”是一种历史的进程,意味着我们从面向国际的发展热带滨海旅游产业转变到朝着成为国际城市的目标不断前行。
做好今后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课题研究,首先要对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历程进行很好的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课题,也可以分出许多小课题。既要说透取得的成功经验,又要找准失误教训,为国际化精品城市建设定好历史的方位,为修补城市、修复生态提供依据和正确的途径。
二、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治理的标准
研究建设国际化精品城市,首先要研究国际化城市的标准是什么,精品城市的标准是什么。查阅三亚的历史资料,很少有专门对标准进行阐释的文献,有一个《三亚旅游国际化启动方案》,提出三亚要用国际性的眼光和水准来规划、建设、管理、营销,要用国际标准为中外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三亚国际化进程,建设成为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为此,为把三亚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提出了七个“一流”:一流的资源环境;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旅游设施;一流的可参与活动;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旅游效益;一流的旅游度假品牌。
那么,国际上对国际城市的标准是如何定义的呢?下面以摘要和论纲的形式对国际城市、国际化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义、标准的研究予以说明和阐释。
1915年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一个城市如果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跨国交流比较频繁,其辐射力和吸引力对全球和区域产生重大影响,这类城市可称为世界城市或国际性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亚市具备国际性城市的条件。
国际化城市特征:1)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特殊并有重要影响;2)政治经济文化某一方面具有十分鲜明特征,能够在区域或国际上发挥作用;3)具备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公用事业、生态环境等;4)有较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大企业集团、国际中介组织等;5)国际性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的集散地,国际性新思想、新技术、新体制的创新基地;6)经济开放度高,通信、信息、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达;7)国际组织较多;8)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国际化城市标准。“一种条件”或“一种结果”发展到具备了这样“一种条件”或“一种结果”,才能称其为具备了国际城市的“标准”。据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公布的国际化城市标准体系:一是城市指标体系:1)背景数据;2)社会经济发展;3)基础设施;4)城市交通;5)环境管理;6)地方政府;7)居住情况。二是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有8大类200多个子指标。1)国内经济;2)国际化;3)政府作用;4)金融状况;5)设施条件;6)管理绩效;7)科学技术;8)人口素质。三是国际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有9大类4个层次122项统计指标:1)总体经济实力;2)国际化程度要素;3)基础设施要素;4)集散能力要素; 5)政府作用要素;6)管理绩效要素;7)科技开发要素;8)人力资本要素;9)生活质量要素。
国际旅游城市标准。尚无世所公认的固定量化标准,但旅游作为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功能,有如下一些方面标准要求:城市经济水平,人均GDP,反映经济结构、现代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城市生态环境,绿地,环境资源,大气质量,反映城市生命力是否强劲,反映可持续进步的能力是否强劲;城市交通状况,进出方便程度,寻抵目的地方便程度,市民生活方便程度;城市社会环境,政治稳定环境(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进步,有安全感,放心度),国际语言环境(国际语言普及率,城区50%,全人口25%,国际标准化的标识),国际交流规模,国际人口流动指标(入境规模达本地人口的一定比例,比如50%)。
国际化旅游城的八大标准:1)国际级旅游资源品质;2)50%以上的旅游外汇收入;3)国际机场及国外主要客源地;4)国际范围的目的地推介活动;5)60%以上的境外旅游接待人数;6)旅游服务设施达到国际标准;7)有先进的旅游理念;8)地域文化传统的保护及传承。
从推动国际化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来看,有这几方面因素:1)经济全球化;2)国际贸易;3)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加深;4)外国直接投资和委托加工贸易;5)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趋势;6)信息技术等新技术革命;7)金融业务的扩大等。
近些年来,研究国际化城市的国内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大都市。研究国际旅游城市、精品城市建设的有:承德,三亚,巢湖,济南等。大多是感性和形象化的表达,更多的是领导讲话、政治性语言描述,但也有的城市正在建立指标体系,进入量化研究和对比阶段。如北京确定了10项目标:1)进得来,出得去;2)口岸设施现代化,出入境手续方便;3)会议设备完善,适合举办国际会议(这是旅游是否发达成熟的表现);4)国际交流中心;5)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世界或国家级的文、娱、体设施,大型人造景观,城市标志性建筑;6)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问询咨询中心,网络服务,国际通行文字、图形、标识,方便进入国家公共信息系统;7)固定的节庆活动、动感城市;8)完善的商业服务设施;9)良好的城市形象;10)不断提高的国民素质。又如成都宣布有多项指标达到了国际化城市标准:1)人均地区总产值超1万美元;2)外贸依存度为34.4%(国际化城市30%);3)落户成都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数超250个;4)成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中心城区)超30平方米/人;5)年举办国际会议超100次。
三亚要以旅游国际化带动城市国际化。城市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人、财、物、信息及整体文化等方面进行跨国界的相互往来与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城市辐射力、吸引力影响到国外的过程,也就是国际性城市形成的过程。主要国际化因素有:金融,贸易,生产,信息,科技,产业,开放等;主要特征有:全局联结性,国际指向性,实施策略性等。
精品城市的标准研究很少,可能与对“精品”概念认识的多元化及过于主观化有关。三亚是讲精品城市比较多的城市,但也对精品城市的标准、定义、内涵、外延等缺乏深度的理性表述。
因此,在探索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过程中,有必要形成一套标准化体系以规范、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对“标准”课题的研究,要弄清楚国际上的标准共识,也要了解国内城市对国际城市化标准理解,还要结合三亚国际化过程的实际情况,力求形成自己的“标准”话语权体系,为国内其他城市转型发展和国际化过程提供指引、遵循或借鉴。
“标准”课题研究可以分若干个课题组,三亚的发改、财政、旅游、外事、统计等相关职能部门可全程参与,研究、对比、条理、咨询、论证等反复之后,拟定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标准体系,用以定性、定量指导工作,对照检查,查遗补漏,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三、建设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新理念
建设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目标和举措,既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又必须在实际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实践“五大发展理念”。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及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建设,即“双修”、“双城”,是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思想和抓好的重要工作。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各项具体工作,在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过程中,把三亚“双修”、“双城”的具体任务落到实处。“双修”、“双城”是三亚城市发展的新战略、新思想,是助推国际化精品城市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对“双修”、“双城”的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要做为国际化精品城市总课题的重要子课题,用“双修”、“双城”的实际成果,再塑三亚国际化城市新形象,再塑三亚精品城市新标识。
用创新理念指导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三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的创新。创新是引领三亚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升经营管理城市的第一能力,是建设国际精品城市的第一理念。
用协调理念指导三亚“多规合一”、产业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三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把建设国际化精品城市与全面建成小康、精准扶贫统筹与协调、平衡、可持续结合起来。要在事关长远发展的问题上,考虑细致,积极谋划,梳理出能够支撑三亚长远发展的重要产业、项目,明确主导产业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市场与法治等各种积极性,凝聚社会共识,取得发展与管理的全面、平衡进步。加紧研究和实施“一产增效调优,二产集中做强,三产转型跨越”的思路,继续把旅游业做为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和中轴产业,创新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研究好“旅游+”这篇大文章。
用绿色理念指导生态修复和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亚核心的竞争力。绿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游客与市民共享美丽三亚的绝对优势资源。三亚发展一定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要从规划、体制、机制上把握好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等绿色发展的基本要素,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个绿色的国际化精品城市。
用开放理念指导推进三亚国际化的进程。开放是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必由之路。三亚要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主动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衔接,主动承担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重任,主动服务于国家南海开发、维权,以更加积极的举措推进国际空港建设。加快三亚国家首脑外交基地建设,发挥好民间外交基地、休闲外交基地的作用,办好各类能够争取到的国际赛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三亚,让三亚更好地走向世界。
用共享的理念处理好市民与游客的关系、各族群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三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改造好棚户区,发展好美丽乡村。共享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共享发展能够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共享发展能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建设,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共赢。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是本地居民、外来移民、国内外游客的共同家园,要依靠大家共同呵护。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建设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必须遵循的重要发展理念,是做好三亚双修、双城工作的重要理念,是破解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城市管理难题的重要理念,是增强三亚发展新动力的重要理念,是厚植三亚发展优势、塑造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内在统一的,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深刻领会、灵活运用,切实用于指导我们建设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全过程。
四、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治理的样本
研究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建设,我们需要找出一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国际化精品城市作为样本,从中明确自己发展的样板。观察和调查一部分国际化精品城市的个体,是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课题研究的重要过程。
从国内城市来看,我们可以研究学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国际化经验和城市治理经验,也可以选择学习杭州、苏州、南宁、承德、桂林等旅游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发展经验。
从国际城市来看,我们可以参考“全球目的地城市索引”2015年度旅游调查结果(主要以国际过夜游客数、跨境消费数额两项指标为参照),把全球十大最受欢迎城市作为观察研究样本:
1.英国伦敦,以悠久历史文化闻名,过夜国际游客1 882万人次,跨境消费202.3亿美元。
2.泰国曼谷,2013年曾是世界第一,过夜游客1 824万人次,跨境消费数额不详。
3.法国巴黎,世界浪漫之都,过夜国际游客1 606万人次,跨境消费166亿美元。
4.阿酋联·迪拜,石油土豪城市,过境国际游客1 446万人次,跨境消费117亿美元。
5.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汇点,过境国际游客1 256万人次(最具多元性,来自33个国家),跨境消费数额不详。
6.美国·纽约,过境国际游客1 227万人次,跨境消费174亿美元。
7.新加坡,东亚第二受欢迎旅游城市,过夜国际游客1 188万人次,跨境消费不详。
8.马来西亚·吉隆坡,世界最高双子塔的故乡,过夜国际游客1 113万人次,跨境消费不详。
9.韩国·首尔,过夜国际游客1 035万人次,跨境消费152.4亿美元(亚洲第一)
10.中国·香港,融合文化(摩天大楼与古色古香中国寺庙交映),过夜国际游客866万人次,跨境消费不详。
我们还可以从与三亚建立友好往来关系的国际城市作样本研究。比如12个友好城市:1)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阿尔汉布拉市;2)法国阿尔卑斯省的戛纳市;3)韩国济州岛的西归浦市;4)乌克兰的雅尔塔市;5)芬兰的库萨莫市;6)美国夏威夷州的毛伊县;7)佛得角的萨尔市;8)墨西哥的坎昆市;9)俄罗斯的巴哈罗夫斯城市;10)克罗地亚的杜希罗夫尼克市;11)意大利的维亚雷焦市;12)菲律宾的拉普拉普市。又比如三亚的7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1)加拿大加迪诺市;2)日本的鸭州市;3)韩国的马山市;4)德国的巴德基辛根市;5)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好莱坞市;6)西班牙的卡萨雷斯市;7)美国的迈阿密市。一方面研究对方城市的国际化属性,另一方面研究相互交往正常化、持续化的路径,还可以做对比互补性研究。
无论研究国内城市的国际化过程,还是研究国外城市的国际化元素,都要紧密联系三亚的发展实际,对照三亚的资源禀赋、现实条件、制度机制和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来对照学习、理解、消化和积极借鉴。
要特别或重点地关注研究新加坡经验。三亚有学习新加坡生态保护、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等方面经验的积极性,也自觉地把新加坡作为看板;新加坡也在不断地寻求与中国合作共建园区、城市,希望能找准中国需求,发挥示范效应,展现国际化理念,推出东南亚文化与政治的公共产品。新加坡在苏州工业园、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发展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重庆智慧城市运营示范项目之后,最有可能在环南中国海找一个“东南亚文化与政治公共产品”的示范项目,展示新加坡的先进社会治理理念和轻巧精准发展文化旅游业、现代化服务产业的成功经验。三亚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做好战略支点,与南海周边地区搞好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与新加坡合作在三亚搞一个合作示范项目,应该更有助于三亚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
五、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的专家认为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年—1978年,强调缩小城乡差别,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1978年—1984年,农村改革推动城市化发展;1984年—1991年,乡镇企业崛起推动城市化发展;1992年—至今,遍地开发区、经济产业园区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这只是个大致粗略的分法,但近些年快速城市化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确实存在土地、能源、水等利用率低等问题,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雾霾),城市基础设施薄弱(拥堵、水淹等),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均等化程度低。
三亚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全国有大致相似之处,城市处于转型升级阶段,面临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结合三亚的实际情况,三亚选择了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建设作为未来发展路径的突破口,作为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和建设国际化精品城市的重要抓手和战略举措,是三亚城市发展的新战略、新思想。这里面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和实践探索。
“乡城美丽一体化”是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重要方向。“校园里的稻田,稻田里的校园”的大脚革命规划理念,值得三亚乡城美丽一体化借鉴,也是解决城市“新二元结构”的重要方法。解决好土地、户籍问题,为未来城市发展扫清路径障碍。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国家规定的10万亩南繁育种基地,通过旅游化、城市化、科技工业化创造新就业岗位,相对集群村庄,把过去的宅基地腾出来做生态修复、复耕和绿色化经营。通过要素市场的培育,加强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再配置,形成乡、城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优化城乡结构。通过多规合一的改革,创新发展现有的规划思想、规划法规政策,连片成带规划乡镇,把农村宅基地所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转换成为入市交易的资产,增加乡村农民的收入。
“旅游+”战略与“互联网+”战略对接,形成三亚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新路径。把握好新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的机遇,迎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以智慧、绿色、安全、环保、共赢来打造三亚的智慧城市。学习乌镇兴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创意产业园、省动漫基地等园区入驻企业作用,特别是中兴通讯三亚研究所的领头作用,把“互联网+”贯彻到双修、双城的全过程,贯彻到乡城一体的全过程,贯彻到国际化精品城市全过程,形成三亚“互联网+”发展的话语体系。
探索形成有三亚特色的品牌化、精品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看板。通过城市修补和海绵城市建设来定位三亚城市特色。参考展览名城之汉诺威、港口城市之鹿特丹、服装名城之米兰、钟表城市之都之瑞士洛桑、陶瓷之城之景德镇等品牌城市的塑造经验,要形成三亚的品牌口碑。
从三亚生态修复过程中探索三亚低碳城市发展路径。培育拥有低碳意识的城乡居民,影响游客的低碳式旅游生活,打造景观设计精品,充当低碳理念推广的催化剂。把三亚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成为具有固碳、释氧、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绿色空间,同时降低景观绿地自身的碳排放。减少建筑能耗,引导绿色交通,建设城市农业基地,设立碳排宣传和教育基地。
形成三亚包容性发展的城市运营机制,促进市民与游客、各民族间、各阶层人士间的和谐相处。引入城市运营者,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为协作各方,共同推进城市资源要素和既有各种运营条件的整合,推动三亚包容性的增长和经营管理。
通过双修、双城解决三亚的城市病,为中国的城市转型升级探索路径。资源紧缺,供给不足,交通拥堵,造成了产城分离、贫困人群边缘化、职位失衡、社会空间分异、社会群族分裂、阶层分离等城市失衡状况,要通过城市有形的和无形的修补工程,来改变这些失衡状态,恢复到一个平衡、协调、可持续的状态。要加强城市规划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和监督体系,杜绝“建了拆,拆了建,换了领导就修编”的做法,改变发展方式粗放、管理相对滞后及重地上、轻地下,着力解决软硬环境上的问题。培育城市丰富的细胞工程,使城市有涵养、有内涵、精细、精品。
六、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方法
三亚要以旅游国际化带动城市国际化、精品化。首先要进一步城市化,不仅是把人口搬到城市里去,更重要的是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变成城市一部分,并且以此带动乡村共同发展,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第二,要走质量创新之路,吸引国内外人群集聚,增加各类人群(本地与外地、境内外)在人、财、物、信息、文化等方面跨界融合。第三,要持续保持绿色发展之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乡城一体化,给每个人提供均等机会,培育“绿色、高效、生态、节约”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双修、双城建设,三亚要在内涵文化、城区主体、发展路径上迈出创新步伐。按质量型城市发展方法,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三赢,处理好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等关系,培育“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核心动力和竞争优势。质量型城市发展,要占领城市发展的制高点,按国际惯例兴建和引进五星级酒店、酒吧、别墅、高尔夫球场、交通设施、西餐、巨型旅游建筑综合体、跨国公司、国际航班等等,发展好“旅游+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创意产业”等混合型经济产业业态。加强重点领域质量建设,确保环境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加强全民质量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以质量兴精品品牌项目、产品、服务、业态,质量决定命运,品牌决定价值。
城市修补要以文化为导向走城市更新之路。对一些老城区、古村庄及大拆大建矛盾多、成本大、困难多的城区,学习国际上的一些成功做法,不做“手术刀式”的大范围推到重来,不做纯真的物质情况修复,不做以新换旧式的老城区革新运动,可做微创式改造,做减法或修复,腾出道路空间、绿化空间、街景空间,在整洁、卫生、文明上下工夫。比如,在老城区小街道做些租户共享空间,小规模的画展、书展、珍藏展、拍照展,小型化的音乐沙龙、钢琴演奏、咖啡吧、时装发布会、中外歌舞演出、新潮私家演唱会等,把国际游客导入社区。用动漫的手法卡通式改造街立面、街景和生活环境,小型贸易街,树荫漫步道,街道庭园和绿化、公园、广场奇妙地和谐在一起。发育一批汗青文化街区、小景区、居住小区等,通过汗青社区的建立实现租户、居民、城市财产的可连续生长,让文化、创意、科技、教育、关系、老字号逐渐在三亚养成为名贵的资本和财产。适当发展些楼宇经济,让知识、信息、资产进行功效性重组和凝聚。
从方法论上探讨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治理、建设、经营、发展,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用双修、双城的城市发展新战略、新思维来思考和研究,可以具体到实际工作的许多方面。十多年前笔者写过一篇“论经营三亚”有九大类30条方法,对今日三亚发展和双修、双修仍有许多可以参考的地方,将30个观点摘录于下,供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标准
1.南海开发中心;2.旅游度假天堂;3.生态环境典范;4.如诗如画三亚。
●经济
5.形成三亚的牢固经济发展基础;6.营造强劲的经营发展势头和充满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7.完善形成三亚产业发展的群体。
●社会
8.社区治理人性化;9.街容治理规范化;10.环境治理法制化。
●生态
11.热带农业要高效化;12.珍贵林木要成片化;13.花卉基地要产业化;14.山河海天生态建设要立体化。
●文化
15.文化发展形式多样化;16.文化发展氛围要宽松化;17.文化发展运作要产业化。
●政治
18.政治理念现代化;19.政治风格民主化;20.政治运行法制化。
●城市
21.规划出诗情画意;22.建设出品牌精品;23. 管理出和谐美丽。
●经营
24.公共关系法;25.政策设计法;26.规划统筹法。
●组织
27.体制合理;28.组织有力;29.人才优先;30. 党建创新。
七、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治理的项目
项目是推动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建设国际化精品城市,必须有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项目作支撑。有必要从总体上拉出一个项目清单进行整体研究,从中发现国际化精品城市的项目生长路径和成长规律,指导项目科学有效地推进。
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基础社会环境的项目建设研究,完善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改善发展环境,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比如三亚国际门户机场建设项目,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等项目,与周边县市的互联网互通项目,生态环保一体化项目等。
“大三亚”一体化旅游经济圈项目研究。如何消除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综合效应。如何立足长远、谋篇布局、综合施策,把中国的热带海湾,建设成为开放度高、人居环境好的旅游经济带,打造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目的地、人才聚集地、创业最佳地。
对“千亿产业园,大数据一体化”的策划研究。以三亚国际门户机场建设为依托,以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服务为重要方向,以为航空运输提供办公、商务、生产、物流、加工、生活配套为重要内容,策划空港金融商务、国际旅游商贸、国际总部及科技创新、海上丝路文化交流合作、综合保税、航空物流、航空公司基地、交通枢纽、公共服务等项目载体。既要立足于高起点,又要避免假大空,结合三亚发展现实,首先发挥三亚现有项目体的作用,不重复,不浪费,不低效。
双修、双城项目的深化研究。作为国家试点,国家住建部派驻“国家队”进驻三亚指导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建设,已经组织了六大战役、八大项目、多规合一、城市治理、旅游市场整治等众多项目载体,但应站在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战略、新思想这个高度,来重新认识和审视双修、双城的重大意义,由此提升双修、双城项目载体质量和重量,扩大双修、双城项目的广泛性和丰富性。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了新时期,从过去几十年过度重视建设速度和物质的城镇化,转变到采用更多的举措来推进“人的城镇化”和注重城市文化的积淀。一方面让新市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务,融入城市安家;另一方面更好融合周边农村,走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因此,对传统城市发展方式、理念、规划格局和城市形态的调整式的修补,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和有违自然规律的城乡建设项目进行纠正式的修复,是新时期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思想和战略举措。天津危险品仓库爆炸,深圳山体滑坡(本质上是临时余泥渣土收纳场泥浆漫溢),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水漫金山和旱涝两极化以及雾霾、踩踏等都是城市发展病的体现。大踩踏、大爆炸、大雾霾、大滑坡,一再提醒我们对传统城市发展观的反思,进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作为一项必须长期抓紧抓好的战略任务已经势在必行。我们要用双修、双城的城市发展新战略、新思想来系统组织双修、双城项目内容,不仅局限于基础设施和已显形破坏的环境,而应深入到度假区、住宅区、乡村、景区、校园、产业园区、社区等城乡方方面面。
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产业支撑项目,是事关全局,根本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项目群体,要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再造重组,拾遗补漏。把做产业做实,经济做强,才能支撑国际化精品城市的方方面面。如何打好“一张王牌”抓好“一个龙头”?要有好的项目组合来说话,如国际化品牌酒店项目、旅游景区、邮轮产业项目,又如农旅结合、农旅融合(如国家水稻公园、稻田酒店、农耕博物馆;莲花公园;玫瑰谷、兰花博览会等),南繁育种基地,“旅游+民宿”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等。如何做到“一产增优,二产做强,三产增效”?也必须用系列的项目组合来说话,一产是基础,三产是饭碗,比较难的是二产项目,障碍主要是观念认识;而实际上二产(工业化、制造业)才是一产、三产的支撑条件,工业本质上是绿色的,可以使得环境与人类更友好、更亲近,认为“不搞工业,生活就会更美好”是完全错误的;当人类摆脱原始状态后,人必然从“自然环境”到“人化环境”中,完全的自然环境不仅难以成为居住地和生产地,而且也难以成为大规模旅游目的地,而我们的国际化精品城市恰恰是要成为大规模的旅游目的地,不可能只提供给少许人士探险、找野趣、回归自然之地(当然可以有一些这种地方);所以,不是要不要二产的问题,而是如何以三产为龙头把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起来的问题,“旅游+”与“互联网+”相结合把三亚“二产做强”,可能是重要的项目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产业项目建设账本。这项研究任务艰巨。
要更加重视“软环境”建设项目的研究,如品牌塑造,地域文化传统保护、传承,先进的旅游服务理念的培育,会展活动,品牌赛事,国际化推广活动等等。
不仅要重视各类项目载体自身的研究、组合研究,还要梳理项目群体互相依存、互相竟发的关系,研究它们的投入产出关系,哪些项目是只投入没有财税产出的(甚至后续还要保持投入维护),哪些项目是投入产出平衡的,哪些项目是有财税盈余为国际化精品城市提供可持续财政保障的。这些研究与观察不仅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这样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项目选择要更加关注旅游地生命周期。三亚是打造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来推动国际化精品城市建设的,而旅游目的地是有生命周期的,我们在选择项目时,要有创新意识,更多地选择有利于参与、发展、巩固型的项目,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巴特勒生命周期模型理论描绘了旅游地发展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探索阶段,零散的游客;参与阶段,旅游者人数增多;发展阶段,广告加大,投资骤增;巩固阶段,增长率不降;停滞阶段,不再时兴,旅游环境容易超载;衰落或复苏阶段,房地产转卖率很高,“旅游贫民窟”,需要增加人造景观,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增加吸引力。对照三亚的情况,大致尚处于发展和巩固阶段,要注意关注停滞和衰落迹象,注重旅游创新项目的选择,注重对传统项目的修补改造升级和修复培养新的生机(这也是“双修”战略新思维在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运用),力求保持旅游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
项目选择要更加重视形成新的供给。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是经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对重要的平衡关系,当某一阶段平衡处于相对静稳状态时,社会发展就会处于停滞,要么创造新的需求来指引新的供给形成,要么提供新的供给引导市场需求,这就是结构调整的要义。三亚的发展同样需要关注研究结构的调整,按照中央关于更加重视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在项目发展选择上,要多重视创造新供给引导新需求,不能再简单地“市场上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而要更多地创造产品、新业态引导市场新的需求生长点。尤其是要在“互联网+”、“旅游+”新业态思维指引下,三亚要在创新新需求、形成新供给上多找好项目,消化过剩,形成新的生长点。比如对新的旅游产品的生产,旅农融合,旅商融合,旅工融合等;比如三亚中兴通讯研究所、百泰鳖合钙、益科博光热、大型3D打印机这些世界级领先科技创新项目,要与旅游城市结合,尽快形成新供给生产体系为社会引导新消费生长点。
八、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保障
国际化精品城市没有标准定义,也没有公认一致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现在的三亚就认定为国际化精品城市,也不应成为大的问题。“化”是一种进程,现在是初级的国际化精品城市,我们将走向更高级阶段的国际化精品城市,也应该能为大家所接受。所以,研究国际化精品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如上提出了历程、标准、理念、样本、方法、途径、项目等研究的方向和思想,也只是个参考体系。无论怎样来研究国际化精品城市,目的都是希望有助于推动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建设。如何保障这一目的实现呢?
首先,我归纳一下本论纲的基本思路,即三亚建设国际化精品城市,要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城市建设为新战略指导思想;以学习新加坡发展经验为主要样本;以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和国家南海开发、维权为支点和新的出发点;以争取做“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示范城”为主要途径;以研究、探索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为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为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的发展治理、产业可持续、文明创建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其次,实现这一研究思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和先进理念的指引,有正确的比较评价标准体系和研究精神,又要紧密结合三亚的实践特征,实现理论与实际的互动,及时反馈、及时校正。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实践是持续的,尽量避免断崖式、颠覆式的实践进程,纠正过去换领导就换规划、换思路的折腾做法,按照修补、修复的思想进行可持续的更新,按照海绵、综合的思想进行可持续的建设,这既是研究过程的保障,也是建设国际化精品城市的保障。
处理好突出重点与搞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关系。既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也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这是研究和推动国际化精品城市建设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保障。修补、修复就是对历史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既有针对性,又有全面性,把过去没做好和搞错的校正过来;海绵就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综合管廊就是一种协调共享;因此,双修、双城本身就包容了做好城市发展的新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不仅是孤零的几件突击性工作。研究国际化精品城市也好,建设国际化精品城市也好,既要有牛鼻子牵引,而又要有系统地全面客观地认识“大象”。所以,做好课题本身的总体策划,尽量配齐各方面的专家团队,是正确研究的开始。落实到操作环节也应如此,最大限度地发挥方方面面参与建设国际精品城市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几个部门之间的任务和事情。
引导全民关注、参与到国际化精品城市的建设,培育市民国际化视野和精品意识,树立开放、协调、包容的城市形象。这既是研究课题的重要方面,又是国际化精品城市落地的重要基础。三亚应鼓励和组织全体市民参与到国际友好城市的交往当中,在国际交往中学习、了解国际化,培养国际意识,增强开放观念。三亚已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与12个国外城市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7个国际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交流关系城市,这是三亚推进国际化精品城市的重要资源优势。三亚可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方方面面工作者、劳动模范、市民各界代表,政府机构人员等)以各种不同名义到访与三亚建立友好关系的城市,加强互动交流,民间自费,政府提供协助和方便;政府举办各类与外国友好城市交际活动,民办官助,形式多样化、丰富化;政府组团出访友城,允许家属组团陪访(自费),增强与友城交往的人性化,与国际接轨;每年从大型活动经费中安排1千万元资助此类友城交流活动,办出活动品牌,三亚力争每年有1万市民做为城市友好使者走出去,带回百万友好城市游客走进来,由此让市民国际化和增大三亚国际游客比重,让三亚在国际城市中声名远扬,民心相交相通,走进国际城市市民家中。
提升政府的国际化精品城市管理绩效水平,是建设国际化精品城市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研究国际化精品城市的过程要最广泛地吸纳政府(含党政、人大、政协、司法、人民团队等方方面面的机关)各相关部门加入进来,主动地认识、了解国际化精品城市,研究过程中凝聚建设的共识,提高管理绩效水平。
较充裕和有弹性的研究经费保障,是组织高水平研究团队的重要保障。每年要有数百万元的专项经费保障,把咨询、策划、研究、规划与实际操作、招商、推介相结合。研究团队本身要国际化,要视野宽阔,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建立合适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持续跟踪机制。
本文只是一份论纲,试图为研究国际化精品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一些方向、思路和思想,不一定全面和完善,但力求起到一个纲领性框架的作用。
(作者系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