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
2016-05-14范莉莉江玉国
范莉莉 江玉国
摘要:通过对钢铁企业现状的描述和经典文献的研究,构建了钢铁企业的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熵值法的评价模型,在搜集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该模型计算了各指标的信息熵、效用值、权重;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样本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水平。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竞争力;熵值法;指标体系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8.10
中图分类号:F1245;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8-0042-05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代,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人类为不科学的发展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能源与资源危机、生态与环境危机、气候变化危机等多重挑战。早在1896年,瑞典物理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rrhenius、Svante August就曾提出未来人类可能会面临温室效应问题,并提出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可能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超标,最终将导致全球变暖,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障碍。20世纪50年代后期,学界开始研究气温变暖和工业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到20世纪末工业碳排放成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2013年度全球碳排放量数据,其中中国的CO2排放总量超越欧美的总和,中国总排放量占全球的29%,美国为15%,欧盟为10%,中国人均为72吨,其数值也超出了欧洲的平均水平。面对西方对中国的限排压力,中国政府作出了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温室气体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方案》针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做了重要部署,推行用能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的交易制度,以及加大低碳项目的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低碳发展的环境。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将发展低碳经济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低碳”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钢产量超过8亿吨,占据世界一半左右,是不折不扣的“钢铁大国”。由于中国长时间采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钢铁行业设备更新缓慢、技术升级滞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低碳化发展。面对全球的低碳大环境,中国钢铁企业的减排压力日益增大。西方国家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碳排放一直“虎视眈眈”,经常拿“碳排放”说事,欧美等国增加了大量的碳贸易壁垒,美国早在2009年就颁布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加重了对进口产品的碳税征收,未来钢铁企业的竞争充满了变数。当前,中国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出现了“碳”的因素,“碳”正改变着企业原有的利益格局[1]。在企业传统竞争力演化的过程中,“高碳型”模式导致企业面对众多压力,致使企业难以可持续,而低碳之路便成为企业的唯一出路[2]。基于此,科学合理地评价钢铁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国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状况
低碳竞争力是企业在未来低碳经济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或者说是借助低碳经济帮助企业生存与发展得更好的能力,低碳竞争力可以被定义为传统竞争力的延长或附加因素[2],即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碳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竞争力的“增量”[1]。企业低碳竞争力有别于传统竞争力,低碳背景下钢铁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之路,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是重要的路径。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是一个包含了企业规模及资源状况、运营、能耗等的系统[3],主要由技术、组织建设、管理、文化等要素构成[4]。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Kyoto Protocol第一期承诺期没有承担强制减排的义务,但随着国际利益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向中国施压,中国将逐渐承担起强制减排的责任,企业的减排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能耗还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导致碳排放量巨大,加之长期粗放式生产,碳减排力度亟待增强。世界钢铁巨头浦项钢铁、纽柯、新日铁、米塔尔等在低碳领域已经早有建树,而中国的钢铁企业面对政府的限排和社会对限排的强烈反映,加之产品价格下跌、产能过剩等问题,已经举步维艰。相比之下,中国的吨钢碳排放量远远超出美日韩。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8227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95%,其碳排放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根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钢铁企业的碳排放量占世界钢铁碳排放量的50%,国际能源署呼吁中国钢铁企业尽快采取减排措施。
中国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低的原因有很多,员工低碳意识淡薄、人才稀缺、技术匮乏、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管理不到位等都是企业存在的问题。近几年,钢铁产能将步入全国性的过剩时代,行业微利将成为常态,需求量将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原有的钢铁工业竞争力主要指数波动较大。欧美等国的碳税政策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出口打击很大,成本的增高致使企业利润微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低碳竞争力低下将制约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中国钢铁企业应当了解自身的低碳状况,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各种碳壁垒的压力,学界对中国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研究却较少,因而也就难以对中国钢铁企业进行整体把握。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析中国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状况。
2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靠性,为了准确、客观地评价样本企业的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指标过少不能保证足够的信息量,评价结果难以客观;指标过多,则会出现严重的共线问题,不仅会增大运算量,同样也难以得到准确的评价结果。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寻找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第一步。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探寻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CNKI数据库中以“低碳竞争力”和“影响因素”为主题词进行搜索,选取检索区间为2008~2014年,其中被CSSCI收录文献390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检索到556篇文献[5]。通过筛选整理,针对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文献192篇,其中涉及加工制造业企业的79篇。通过对这79篇文献的研究和归纳,发现学界普遍认为技术水平、市场因素、能源结构、人力资本、管理水平、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关系因素为企业碳减排影响因素[1,5]。项目组成员在重庆、成都、绵阳、德阳等地的120多家工业企业以及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通过数量分析对之前搜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最终确定工业企业低碳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管理水平、人力资本、文化建设、技术水平、市场因素五个方面[1,2,5]。
在选取评价维度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文献研究法等对钢铁企业指标进行海选。之后采用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相关系数法、条件广义方差极小法等对其进行选择,在保证钢铁企业低碳信息的前体下,按照指标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在同一维度的指标选取过程中,指标不宜太多,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此外指标还要与钢铁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保证相关数据的收集具有可操作性[2]。同时,尽可能用客观的定量指标,所选指标要易于观察和测量,对于某些难以度量的因素可以采用定性的方法,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采用顺序指标将其进行量化。
22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说明
通过以上方法,本文构建了含有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3个的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量表的制作过程中,参考了有关无形资产类别及钢铁低碳竞争力指标的相关经典文献,以及世界钢动态公司(WSD)评价指标体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测评指标等(见表1)。
412样本数据来源
企业竞争力测评作为一种量化研究,其结果的质量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于数据的真实性,而数据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数据的取得方式。在数据搜集上项目组做了大量工作,力争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人力资源、治理结构、财务类数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年报和相关企业的官网;部分数据来源于企业的统计年鉴及相关书籍,如《中国钢铁行业研究报告》(2012~2014)、《中国钢铁统计》(2012~2014)、各企业统计年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南》等;部分数据来源于实地收集、网络调查。项目团队通过企业咨询和网络咨询两种途径,进行了大量调查,咨询了相关专家,搜集了相关数据;部分数据需要进行计算才能获取,如低碳技术研发人员的比例等占比指标的数据,因为中国企业低碳发展起步较晚,与企业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量相关的数据还比较匮乏,这就需要根据企业能源的消耗程度和能源的因子系数进行计算。一些定性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专家的打分。通过以上途径,最终获取了所需的评价数据(见表2)。
42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
在评价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由于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计算,故不存在量纲的影响,所以原始数据不需要标准化处理;数据中不存在负数,因此也没有必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非负化处理。本文直接通过运行软件matlab2012b,可以得到第j项指标下第i个体的值在此指标中所占的比重Pij,进而可以得到j项指标下的熵值ej以及效用值dj和权重wj,具体数值见表3。
根据评价对象综合评价得分公式Gi=∑mi=1wiyij,可以得到八家钢铁企业的低碳竞争力评价得分(见表4)。Gi取值为[0,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所评价企业低碳竞争力越强。
43结果分析
通过表4可以发现,八家钢铁公司的排名依次为:沙钢股份、首钢股份、宝钢股份、武钢股份、鞍钢股份、河北钢铁、山东钢铁、太钢不锈。其中,鞍钢股份、沙钢股份、武钢股份、首钢股份、宝钢股份的综合评价值超过了01。总体来看,中国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还比较弱,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尽管粗钢产量规模庞大,但是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人力资源低碳化程度低等长期阻碍中国钢铁企业低碳发展。部分中西部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较差,亟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低碳背景下,中国一些自主研发能力强的企业敢于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道路。沙钢在低碳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如5800立方米耐高炉应用技术,包括具有新型环保渣处理技术、余热回收技术、高炉综合长寿技术、高风温配置技术、集制粉尾气自循环、高富氧喷煤技术等,以求实现低碳目标;在管理上,对每个月进行能耗分析,针对各部门的工序能耗指标进行系统分析,指出节能重点,定期召开减排例会和减排专项检查,将相关情况进行通报,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方面,沙钢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向员工灌输建设低碳生产理念,加大对员工减排方面的培训力度。此外,宝钢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头羊,在低碳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实质性的行动,如在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引进、人才引进、低碳文化的宣传等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努力。加大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力度和低碳技术投入力度,不断创新低碳环保技术,打造低碳技术链、资源利用链等低碳产业链,实施低碳经济转型,寻求原有高排放的解决方案,提高低碳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首钢通过强化节能管理,加强余热余能回收等,在降低炼铁系统能源消耗等方面效果显著。鞍钢在管理制度变更、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通过优化废钢利用、更好地利用副产品以及提高钢铁性能等,碳排放量大大降低。
当前,中国钢铁企业的低碳竞争力仍低于欧美日韩,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远远高出西方发达国家。原因很多,但对企业来讲,主要是低碳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摒弃这一观念,采取实质性行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不能仅靠政府的碳配额或者CCERs、CERs,而应该从自身做起,在企业内部减排,提升企业自身的低碳竞争力。
5总结
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20%左右,是碳排放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认清钢铁企业的碳排放状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从某种程度讲,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决定着国家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而钢铁企业的低碳状况对国家的低碳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低碳竞争力更主要的是靠自身的低碳化水平来体现,即企业自身的减排能力,企业低碳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是增加碳资产的积累量。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构建了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八家上市钢铁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熵值法对样本企业进行评价研究,得出了企业的低碳竞争力状况,并分析了其原因。
本文尚存在以下不足:①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碳会计制度,相关信息非常少,所以指标的构建还需考虑数据能否收集,这就影响了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②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Kyoto Protocol第一期承诺并没有将中国列为强制减排的国家行列,造成了我国企业低碳意识淡薄,企业碳排放相关数据没有公开,增大了信息收集的难度。同一指标的数据,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的数值有所差异,最终选取了统计年鉴的数据,个别原始数据难免存在瑕疵,但不影响对企业的总体评价。由于中国碳会计制度的缺失,对企业碳排放数据披露信息还远远不够,一些关键性的评价指标最终由于数据的缺失而放弃,因此本实证研究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但本研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江玉国,范莉莉.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碳无形资产视角的实证研究 [J].技术经济,2015(5):35-39.
[2]江玉国,范莉莉.碳无形资产视角下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9):42-51.
[3]Yuguo Jiang, Lili Fan, Yanxin Yu, et al.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bon-intangible Assets in Business Based on Internal Value Network [J].Low Carbon Economy,2014,5(4):172-179.
[4]袁小量.制造企业低碳竞争力演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5]江玉国,范莉莉. 基于减排碳无形资产的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48-54.
[6]Jabbour Charbel, José Chiappetta, Neto Angelo Saturnino, et al. Eco-innovations in more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for a Low-carbon Economy: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Human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Brazilian Leading Compan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5,164(7):245-257.
[7]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0(9):63-66.
[8]Yu Bing, Li Xiao, Qiao Yuanbo, et al. Low-carbon Transition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China: Carbon Intensity,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cy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15,28(2): 137-147.
[9]潘文砚,王宗军.基于协调度模型的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10):76-82.
[10]赖小东,施骞.低碳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回顾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9):145-151.
[11]庞晶,李文东.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产品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76-80.
[12]Matthew Kennedy, Van-Nguyen Dinh, Biswajit Basu. Analysis of Consumer Choice for Low-carbon Technologies by Using Neural Network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1):3402–3412.
[13]朱利明.大型发电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与培育路径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14]岳立,高新才,张钦智.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甘肃省为例 [J].软科学,2011,25(10):74-77.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