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解稻盛哲学
2016-05-14葛树荣葛晓畅
葛树荣 葛晓畅
稻盛和夫先生以其秉持中国古圣贤之道创建两个世界五百强、拯救一个破产世界五百强之惊人业绩,广为中国企业界所推崇。当前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商业文明、实现中国梦大势之下,中国企业界越加认识到稻盛哲学的现实价值,并纷纷学习和践行。稻盛哲学背后有着深刻的禅宗文化背景。而“禅”,目前已经超越宗教,成为哲学、艺术、心理学、身心医学等领域的重要范畴,并融入东西方部分人群的生活之中。本文基于作者葛树荣在山东、浙江、沈阳、广东等盛和塾所作“稻盛哲学落地方法”讲座,力求揭示稻盛哲学中隐含的禅学原理,以推动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禅宗及其东渡日本
自当年佛祖释迦摩尼灵山说法拈花示众、迦叶尊者微笑神会,至达摩公元6世纪来到中国,印度的终极哲思与中国的入世精神结合,最终产生了禅宗。所以,日本禅学权威铃木大拙指出:“禅是中国实际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焊接。”随后,“一花五叶”,禅宗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发展。达摩为始祖,称“一花”;“五叶”,即: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五个流派。禅宗,“以心为宗、以无为门”,“不立偶像、直指人心”,不拘形式、生动活泼、行走坐卧、舂米劈柴,点点滴滴,皆为禅机、皆可证悟。禅,千年法脉,而今遍洒中华。作者今年也曾在49度生活禅成都基地,在扫地、做饭、泡茶、走路中,亲历实修“生活禅”。
禅宗不仅在中华大地影响传播广泛,还伴随着文化交流东渡日本。公元7世纪法相宗僧人道昭将禅宗传入日本,12世纪荣西禅师在日本开设临济宗寺庙,正式传授禅法。在日本这个更具现实精神、更追求实用,并注重体验的国度,禅宗经历了近500年时间,最终站稳脚跟、兴盛开来。在室町时代,随着茶道、花道、枯山水、俳句等既充满日本特色,又蕴含禅宗精神的艺道不断涌现,禅宗已经彻底融入了日本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禅与日本职业观
德川时代(也称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承上启下的时代,也被称为“前现代化”时代。日本开始逐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并出现了最早的职业群体——“町人”。“町人”是江户时期最早出现在城市的商人、工匠等工商业人群。铃木正三以禅宗视角,建立了日本最早的职业概念。清教伦理认为职业是上帝的安排,即神召,即马丁路德使用的德语Beruf,英语译为Calling;而铃木正三认为“职业是禅的修行”。
铃木正三(1579-1655年),曾是德川家康的武士,做过官员,42岁出家为僧,致力于参禅并开悟,被称为“证悟的活人”。他致力于以菩萨的“方便权智”教化万民,“随方因便,以利导人”,用世俗化、生活化的禅宗智慧拯救世风,建立美好社会。铃木正三所代表的德川时代日本禅宗,受中国禅宗“百丈清规”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影响,将生产性劳动与修行密切结合。其理论对日本资本主义精神的作用,堪比清教伦理之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
铃木正三的代表作为《四民日用》。他认为“劳动本身就是佛行”“任何职业皆为佛行”“农人、匠人、商人的工作本身皆可为佛行”“佛行之外并无成佛之道”。其“职业即佛行”的职业思想,奠定了江户商人经济行为的精神基础。在此,职业思想,包含职分思想和劳动观。“职分”,汉语古义为“职责本分”,后引入日语。《日本资本主义精神》作者山本七平指出:“所有的日本人都为了能从贪欲、嗔恚、怨怼三毒中解脱出来,为了能成佛而工作着。如果想懂得禅,请研究日本的综合商社。在日本社会中‘赋闲在家是一句用来责难人的话,不工作就等于不事佛行。”稻盛关于“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的思想,其思想源头应是铃木正三。
《四民日用》以问答的形式,具体阐述了“士农工商”四民的修行之法。现摘录其中“农、工、商”部分片段:
农人日用
问:“农民勤于佛行,没有时间,如何是好?”
答:“农业即佛行。”“于严寒酷暑之时,事其艰苦之业,灭其烦恼之心,以其锄镰播种收割,静心勤勉耕作。”……“身得闲暇之时,烦恼徒增;事艰苦之业而劳其身心之时,烦恼皆无。如此,则四时皆为佛行,农人又何必求其佛行哉。”
匠人日用
问:“每日昼夜所为,唯养家糊口而已,劳作之外实无闲暇。如此,何成正果?”
答:“任何职业皆为佛行,人人各守其业即可成佛,而佛行之外并无成佛之道,必言其所事之业皆于世界有所益。……世无铁匠以下之工匠,则无诸品可用;世无武士,则无以治国;世无农人,则无粟谷充饥;世无商人,则无货物流通。此外,尚有诸多职业,亦皆于世界有所益。唯此,乃佛之德用也,人人當如此而求其弥可珍贵之佛。”
商人日用
问:“所事乃卑贱之业,所思乃如何获利,身无闲暇,难成菩提,不胜悔恨之至,乞示成佛之道。”
答:“献身于世界,所思皆为社稷,所念皆为万民。携本邦货物销往他国,将他国之物购来我邦。万里之国不辞其远,穷乡僻壤不辞其苦。奔波于各国而事商,立志满足众人之需要,决心克服万般之困难,越万山而劳其身,渡千河而清其心。
浮船航于茫茫大海之时,忘我念佛,彻悟人之一生不过尘世一场而已。舍一切之迷恋,弃所有之欲望。苟如此事商,则诸佛佑其成功,神明赐其大利,经营日善,德性益美。耻于徒为大富,终成真挚之向佛之心,于行走坐卧之间达乎禅定。”
稻盛哲学与禅
稻盛在上小学之前,就在鹿儿岛老家开始了隐蔽念佛。他用鹿儿岛方言吟诵“南无阿弥陀佛”,读作“南曼、南曼”,并说“谢谢”的习惯延续至今。从小的熏陶,加之日本的文化背景,稻盛后来阅读最多的书籍,就是佛教经典,如他曾经引用的《佛教圣典》《念佛和赞》。创建京瓷时,经出资人西枝一江介绍,他结识并时常拜访禅宗临济宗元福寺住持西片担雪法师,尤其是遇到困惑时,每每得到智慧的开示。65岁时稻盛短期出家,获得禅宗僧人资格并完成了托钵、大接心等修行。不久,西片担雪法师对他说:“你削发出家体验了这种感觉后,还是要回到现实社会的,为社会作出贡献才是你的佛道。”这就是禅宗的实践精神,正如元福寺山门匾额所书“江湖道场”,道场在江湖,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稻盛对禅宗浸染之深之久,自然使禅学成为其哲学的深厚底蕴。稻盛在经营实践中的禅修,客观上已经成立了其独特的法门——“稻盛禅”,有理论、有方法,以下分述。
(一)提高心性、拓展经营
禅为心地法门,旨在修心。而修心,要在事上磨炼,在成果上印证。稻盛哲学的核心命题就是“提高心性、拓展经营”。2010年9月8日18届世界盛和塾大会上,稻盛就如何提高心性作了主旨发言。他讲到:“螃蟹打洞,不过蟹壳大小。经营者的‘器量,即他的人性修养、人生观、哲学、思维方法或者人格决定着所能取得的业绩。”这就是“心性”与“经营”之间的关系。接着,他通过心灵结构图,具体讲述如何提高心性。
稻盛先生的心灵结构图1
引用:稻盛和夫2010.经营之心Ⅲ:如何提高心性.稻盛和夫经营研究.第四辑2011年。
该图最中心的是“良心”“理性”,是高层次的“真我”,充满了真善美、爱与和谐,以“利他”为特点。紧接着是“本能”与“感情”组成的低层次“自我”,以“利己”为特点。往外依次是五感带来的“感性”和智力产生的“知性”。为了简化问题,稻盛又给出了第二个图,简化的心灵结构图。
稻盛先生的心灵结构图2
引用:稻盛和夫2010.经营之心Ⅲ:如何提高心性.稻盛和夫经营研究.第四辑2011年。
在该图中,“真我”和“自我”共处于一个同心圆中,稻盛提出,可以根据“利他利己”比率确定一个人的人格水平。
于是,提高心性的过程,就是减少利己、提高利他比例的过程。具体方法技巧,稻盛有如下传授:
具体要怎么做才能戒除私心作出正确判断呢?我在这里教大家一个技巧。在问题出现的一瞬间,脑子自然会立即思考“怎么办”,在得出结论之前,在心中喝止自己“且慢”!然后试着深呼吸,接着想:对了,稻盛先生说过:“试着在思考时把自己归于无。”于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重新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势必就能够获得最佳答案。
这是一个觉悟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就是“觉”和“致良知”。稻盛先生曾把中国哲学对他的影响归结为“致良知”三个字。
为了理解稻盛先生这番话,作者提出了“致良知”心灵结构图,并与阳明先生的四句教相对应。
“致良知”心灵结构图
该图的总结构是“三心二意”。人有三个心:念心、觉心、真心。人面对外相,起心动念产生的心是“念心”,是第六识——意识,也称为“智识”,通常可分出“善恶”,即“二意”。“觉心”,来自心田,也称为“思识”“慧识”“末那识”。佛家有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可谓,有“觉”才有“悟”,“觉性即是佛性”。这个觉性,就是南怀瑾老师常说的“知性”,是“明知”,明明了了地“觉知”,能够察觉念头的善恶,也就是“良知”。“真我”,如同前面稻盛先生的概念,也就是本体、本性、佛性,是“伟大之物”,是纯善至诚的宇宙意识。
这“三心二意”,对应了阳明先生的四句教。念心,对应“有善有恶意之动”,觉心,对应“知善知恶是良知”和“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个“觉”,是“知行合一”的“觉”,是个完整的“致良知”过程。真心,对应了“无善无恶心之体”。真心,不起用时,作为本体,无善无恶。起用时,即是“良知”。
(二)工作即禅行
稻盛指出:“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洋溢着满腔热情,努力认真地度过当下每一分钟。埋头苦干于眼前的工作,心无杂念地充实地度过每一个瞬间,这样就能通向开辟美好未来的道路。”这段话,体现了禅的“当下”智慧。行益老师(作者的老师,后同)解释道:“禅,就是摆脱妄念的纠缠。”
关于工作与禅行的关系,稻盛有如下明确而精辟的论述:
贯彻完美主义,认真努力,埋头苦干。如果能像这样坚持三五年,甚至十年,就能逐渐探明事物的本质。这与禅宗僧人通过坐禅寻求开悟的方式殊途同归。禅宗僧人不仅坐禅,还自己做饭、打扫、烧洗澡水和干农活,真正做到自给自足。根据禅宗的教义,这一切的劳动与坐禅相同,都是一种修行。
换言之,“认真努力地从事一项工作”是一种修行。比如做饭,如果能排除一切杂念妄念,努力专注于烹饪食物,终会走上“开悟”之路。如果不从事劳动,而只是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像不倒翁那样坐禅,也并不能“开悟”。
在埋头研发精密陶瓷和努力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就有这种感觉,自己似乎抓住了事物的核心。即使看起来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也要把它看作上苍赋予自己的天职,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这样锲而不舍,不懈努力,真理一定会显现。
看了这段话,行益老师分析道:“從科学创造的专注‘心一境性,反闻自性,觉悟了人心的原点。企业只是他的方便法门。”也就是说,稻盛先生经由科学创造的专注,进入了无杂念的禅定状态,回归本心;从而“心纯见真”,发现了精密陶瓷和经营领域,乃至人类社会的真理,进而成为纵论人类问题的哲学家。他对话日本哲学家梅原猛、本山博等,并发表《话说新哲学》《向哲学回归》等著作。
(三)稻盛“工作禅”修习之法
根据稻盛先生对工作与禅行的论述,作者归纳了一个工作禅修习模式。首先,要明理,掌握有关哲学原理。然后,要有具体的方法。再用这个方法在工作中去修,正如49度生活禅胡清老师所说:“事上修行,以事为镜,事上磨炼。”最后,在工作成果中去印证,也就是稻盛先生说的“把哲学变成数字”。该修习次第图中,“法”是关键。
稻盛“工作禅”修习次第
这个“法”,就是稻盛先生屡次提到的——以“有意注意”磨炼判断力。“有意注意”,就是“致良知”心灵结构图中的“觉”,而“判断力”就是“觉知力”。禅修,修的就是这个“觉”。“应无所住生其心”,不住妄念,生出的心,就是“觉”,就是“圆觉”。
“以‘有意注意磨炼判断力”这个命题,来自日本瑜伽第一人,“身心统一道”创始人中村天风(1876—1968年)。对此,稻盛说:
我所敬仰的中村天风先生精通印度瑜伽,被称为日本最了不起的圣人和贤者。他也曾说:“若做不到‘有意注意,人生则无意义。”并教导世人:“不管看似多么微不足道的事,都要认真思考。只有平时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需要判断及定夺时,才能做到‘感觉敏锐如刀‘思维迅疾如电。”
何谓“有意注意”
关于有意注意,稻盛解释如下:
从字面上来解释,“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倾注意识”或“有意识地调动注意力”。其反义词是“无意注意”。比如说,听到某处传来声响,于是条件反射性地扭头去看,这样的行为便是“无意注意”。我們在平时,不应该无意识地对各种现象被动地做出反应,而应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努力集中自己的意识。这便是“有意注意”的意义所在。
所谓“有意注意”,就是提起“觉性”,主动地去觉知、去观照,时刻把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如何训练“判断力”
稻盛曾想过:“只有生来具备敏感直觉和优秀能力的人才能作出又快又准的判断吗?如果真的这样,像我这种天资一般的人,任凭怎么努力,恐怕也无法具备这种能力。”稻盛先生为此烦恼不已。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断思考:“什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后他决定,不管看似多么简单的事情,都要认真思考,努力作出正确判断。从那之后,不管遇到多么微小的事情,稻盛都会有意识地认真思考。直至今日,他仍保持这样的习惯。
稻盛认为:如果平时对于微不足道的事都一一认真思考,那么感觉就会被磨炼得非常敏锐,于是随时迅速作出正确判断。一旦出现问题,在脑中瞬间闪现出解决方案。“哦,只要这么做就行了。”
稻盛指出:“这并不是因为借鉴了丰富的经验,而是头脑高速运转的结果。经过‘有意注意的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了最好的对策。”其背后原理是,在专注思考问题同时,心灵静定,可以进入慧智双运状态。专注思考是用“智”,因专注而产生的“定”则带来“慧”,是心的觉照能力,它超越经验,直达事物本质。
稻盛“工作禅”实践模型
稻盛在《干法》中讲到“抱着产品睡”,“对工作、产品,不注入深沉的关爱之情,事情很难做出色。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抱着产品睡”来自稻盛的真实故事。京瓷创立初期,曾经制作用于冷却广播机器真空管的“水冷复式水管”。为了防止干燥过程中产品变形,稻盛通宵将水管抱在胸前转动、观察,最终生产出合格产品。
同样的原理,稻盛还提出“倾听产品的哭泣声”。他说道:喜欢上你的工作,喜欢上自己制造的产品,当发生问题时,就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带着爱情,用谦虚的目光,对产品仔细审视、观察。如果你真地仔细倾听,就能听到好似神之声音的“产品哭泣声”,问题或故障自觉呈现,产品或机器发出窃窃私语:“这样做,你看怎样?”
基于“抱着产品睡”“倾听产品的哭泣声”工作理念,再结合“以‘有意注意磨炼判断力”,可以提炼出或印证行益老师提出的“身心事合一”日常工作禅修模型。
“身心事合一”日常工作禅修模型
引用:行益老师有关谈话.2014年,西安。
该模型表明,在工作中首先要“有意注意”地“心与事”合一,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并与此同时思考事情原理。做饭则思其料理,研发则思其物理,进而升华为超越一事一物的“道理”。“身与事”合一,按照49度生活禅胡清老师对作者的指导,要“身心配套,身体给力”。此外,还要“身与心”合一,在工作中保持身心和谐。
中华禅传入日本,长期沉淀扎根,又经稻盛先生彻底实践,成为现代版本和企业版本的工作实践,真实不虚、效验确实。客观上,稻盛先生以其切身实践,诠释着禅的精神,有如行益老师所言“稻盛解禅”。而本文则名为“禅解稻盛”,以求梳理出稻盛哲学中的禅机禅理,以利于更多人身体力行。
(作者:葛树荣 青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山东盛和塾顾问,广东盛和塾导师;葛晓畅 澳洲国立大学亚太学院应届毕业生,日本国际教养大学、大阪大学交换生)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