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地制宜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注差异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2016-05-14刘晨桑春王树春孙亮

吉林农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区域差异美丽乡村

刘晨 桑春 王树春 孙亮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区域因发展阶段不同,其建设重点也应不同。通过对不同区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践对比分析,梳理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美丽乡村的建设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发展阶段;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5.001

我国的农村建设问题由来已久,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所关注。追溯起源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粮为纲的发展阶段,目的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1]。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建设问题发生了重大转变。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具体要求[2]。同年,农业部启动了“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工作,目的是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严重和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体化,提出实现农村“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的目标[3]。2007年的“十七大”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成为战略目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这也成为我国继新农村建设热潮后的升级要求。同年农业部发布的《“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试行)》,提出要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4]。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建设要“强、富、美”。

近年来,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以江浙沪一带的个案研究居多。全国各地也在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并已形成了比较经典的安吉、永嘉、高淳和江宁四种模式,但这些模式均基于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现实基础探索的经验模式,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而言,由于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经营方式的不同以及地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也应不同。因此,针对当前较缺乏基于区域差异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现状,拟通过对西部、东北、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建设现状与规划重点等内容的综合评估,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应因地制宜、因发展阶段而异确定建设重点及对策的思路,以期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1 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现阶段的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是为了给农村一个美丽的外壳,关键还在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5]。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涵义,应在尊重乡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和文化美,即以“四美”特征为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环境美。当前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随意排放的问题严重。应依托乡村的自然条件来改造和美化环境,通过设置垃圾处理点、实行农户垃圾分类收集、专人定时定点清运,保证乡村的环境卫生,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体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在美”特征。

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生活美。首先应以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为先,尤其是改变乡村道路、给水、电力、电信以及公共活动场所等设施的现状。其次是对危房、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的改造,对现有民居进行引导,实现人居生活美的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产业美。乡村景观与生产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通过大力发展产业,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保证农民的富裕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农耕文明、乡土风情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突出乡土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激活乡村活力,展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美”特征。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涉及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核心是以村民为主体,在保证农民富裕的同时,应加强环境的保护、促进产业的发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最终目标是逐渐消除城乡差距,打造“四美”为特征的美丽乡村。

2 美丽乡村建设的区域实践分析

近年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入飞快发展的阶段,不同区域也摸索出了适合区域发展的建设路径。为了解不同区域美丽乡村的建设情况,本文选取项目实践地区:西藏阿里地区、内蒙古林格尔县、吉林省公主岭市和上海崇明县等区域的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庄道路、危房改造、建筑风貌及围墙、安全饮用水工程、污水工程、绿化工程、亮化工程、水系整治工程、环卫设施工程、景观节点工程、文化宣传工程、公共活动设施等12项指标,进行区域间及区域内不同乡村的对比分析,阐述不同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特征及规划重点的差异。

2.1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的差异

西藏阿里地区的乡村,高原缺氧的环境,人口稀少,道路交通设施滞后,道路整修、居民建设、产业提升为近期重点。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乡村,现状农村基础条件较差,村庄道路为土石路,危房较多,自来水未能全覆盖,垃圾收集点、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等问题为近期重点。

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乡村,项目实践区涉及18个乡村,其发展条件略有差异,但总体上以道路整修、绿化、环卫设施建设为近期重点。

上海市崇明县的乡村,村庄道路已全部硬化,给排水工程较完善,产业初步规模,民居建筑质量较好。主要改善道路绿化、水系景观整治、重要景观节点塑造、文化宣传、产业宣传等为近期重点。

由表1可见,区域不同,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亦不同,这种差异化的特征决定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统一用一个模式来实施。

2.2 美丽乡村建设重点的差异(见表2)

由于项目实践区域各乡村建设现状、村民意愿、地方财力等的差异,在具体建设内容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差异。

2.2.1区域间乡村的建设差异 以四个项目实践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规划理念和建设重点等角度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西藏阿里地区的乡村,首先关注道路硬化、公共服务配套、村庄绿化。其次是关注房屋建筑风貌改造、给排水、卫生设施等。重点在于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问题。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乡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具体包括村庄道路硬化、危房及围墙改造、给水工程、村庄绿化、卫生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广场、产业引导等方面。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完善和乡村环境的综合整治。

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乡村,由于项目涉及的乡村比较多,区域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讲,主要以立面粉刷美化、道路硬化及停车配置的梳理、主要道路绿化和亮化、厕所整理、增加公共配套设施为主。同时提出引导沿国道或区域性道路两侧的建筑整治、公共活动空间塑造、乡土风情展示和产业特色提升等方向。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整治相结合。

上海市崇明县的乡村,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主线,以“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的四化改造项目建设为基础,通过提升农村生态品味、乡村文化挖掘、产业发展等措施,逐步实现“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转变。更关注环境品质、产业品牌、生活品质和传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保护。

2.2.2 区域内乡村的建设差异(见表3) 以吉林省公主岭市18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乡村现状发展情况,划分为发展较差、发展一般和发展较好的三类乡村进行对比分析。从规划的重点内容分析发现,发展较差与发展一般的乡村改造内容差异较小,主要集中在道路硬化、绿化及亮化,建筑、围墙、院门风格统一,增加入口标识和活动广场,草垛堆放及垃圾收集点设置等几个方面。发展较好的乡村与前两类乡村相比,差异较大。这类村庄着重强化了村庄入口形象的塑造、乡土风情的挖掘与展示等方面,表明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3 基于发展阶段差异的美丽乡村建设评价

通过对上述区域间与区域内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规划重点的差异分析表明,美丽乡村建设由于受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地方财力等因素影响,同一时间内的规划重点不同。因此,从区域差异特征分析,可以将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初级阶段,重点以道路硬化及绿化、危房及围墙改造、垃圾收集点、公共活动场所等建设为主。以东北部分区域、西藏、内蒙古西部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为主。

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中间过渡阶段,重点以内部道路绿化及亮化、主要道路两侧建筑风貌改造、公共文化活动、整体建筑风貌及风格的统一,重要入口节点形象的塑造以及产业特色的引导。以河南、山东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区域为主。

乡村美学空间塑造阶段。这个阶段的乡村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高级阶段。乡村的“外在美”建设效果已经呈现,更多的需要关注“内在美”的提升空间。重点也将聚焦道路绿化景观、重要景观节点设计、产业品牌宣传、乡土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从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文化美等多个角度的综合提升阶段。以上海、浙江、江苏等经济水平发展较发达的区域为主。

总之,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区域差异性较大,发展阶段也不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全面关注生活、生态环境与生产设施条件,兼顾文化宣传与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应关注广大村民的意愿,兼顾生活习惯和认知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的建设。

3 基于发展阶段差异的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3.1 应以顶层设计促进乡村建设机制的构建

根据国家及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重大政策环境背景下,结合乡村实际,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体系和地方文化以及政策体系等五个方面,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构建美丽乡村的建设机制。利用这几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形成基于区域特征的乡村发展模式,突出个性亮点和区域特色。并建立政策调整机制,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分时序分阶段有序推进乡村的建设。

3.2应以发展阶段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重点

由于区域的差异,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照搬照抄别的区域模式。应以村民为核心,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条件、民风民俗等不同特点,以现实需求和资金支持为导向,因地制宜,因发展阶段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实施重点和对策。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处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高级阶段,更注重环境品味、产业品牌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塑造;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处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初级阶段,则更关注基础设施、乡村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也是其重要事务,但由于财力有限,阶段不同,整治的重点内容也应有所不同。

3.3 应以近远期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面子工程,更不是短期内改造完成就结束的工程,而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美丽乡村的建设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要考虑近期建设目标,更要为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改造的条件。制定近远期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近期重点完善基础服务、中期重视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远期关注品质生活的提升与改善,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美丽乡村提出的过程、意义及内涵[ON].毕节日报,2014-09-25,http://j.news.163.com/docs/10/2014092510/A6VS4

B8Q90014B8R.html.

[2] 吕忠梅.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环境法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02):1-8.

[3]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02):106-115.

[4] 农业部.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试行)[EB/OL].(2013-05-15)[2013-10-07].http://www.chinanyjs.com/

news/ 20815803.html.

[5] 张宇翔.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48):51.

作者简介:刘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桑春,硕士,同砚设计新型城镇化创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与城乡规划研究;王树春,硕士,同砚设计新型城镇化创新研究中心,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经济地理研究;孙亮,硕士,同砚设计新型城镇化创新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与城乡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区域差异美丽乡村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