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6-05-14李存香

甘肃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语调意境故乡

李存香

【关键词】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100—01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既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又是情感教育的迁移者,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互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笔者在语文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按照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的:

一、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人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比如笔者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地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由情入理,激起学生积极的审美愿望

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的重点应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语调意境故乡
故乡的牵挂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月之故乡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英语的韵律研究和语调标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