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6-05-14马少芳

甘肃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实践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马少芳

【关键词】 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材;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47—01

良好的心理健康是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这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方位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不仅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意志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能力、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挖掘语文教材,寻找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铭记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能够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如,笔者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句,告诫学生应该珍惜有限的时间,更鼓励他们要跟时间进行赛跑。在教学亚米契斯的《争吵》时,紧紧抓住父亲说的话,并对其思想内涵进行深刻提炼,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真诚,如果犯错误了一定要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这样才是一个高尚的人。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载体,利用语文教材在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及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尽量贴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让学生接受的表达方式,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另外,在进行合作式学习时,要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课内经常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学,在自学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三、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教师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教育的实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过程视为育人过程,全方位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实践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