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班”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踏
2016-05-14王瑶
甘肃教育 2016年8期
王瑶
对学生而言,遇见一位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事。然而,当学校依照考试成绩,对后进生进行专门编班,不少学校美其名曰因材施教时,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伤害将会是终身的。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公平这一长盛不衰的话题又一次被民众提及。就近入学、教师轮岗等诸多举措使得教育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但在政策尚未延伸到的地方,教育不公平却依然广泛存在。从小学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贴标签”,根据成绩分出三六九等,这既过早地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同时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学生从小就接受这种有差别的教育,势必会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伤害。长此以往,这类学生的成长道路势必坎坷,其日后成才的几率也将减小。
单听“差生”这两个字,民众多半的反应都会是孩子成绩差。的确,当下的教育环境下,所谓的优生、差生,区分的唯一标准便是分数。在这种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学校教育必然只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除此以外的其他能力,不关注也不会被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上来。从这点来说,“差生班”的存在,源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其存在的最终目的,无疑是以大多数学生的终身发展,来换取学校当前升学率的迅速提升,这无异于竭泽而渔。
“差生班”的存在,本身就是不良教育氛围下的产物。只要教育大环境未变,评价标准未改,这类“差生班”依然会变个名字继续存在下去。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是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在,在此阶段内,以任何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的做法都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踏。学生还未掌握基本的知识、未形成基本的世界观,就要被学校以成绩为由进行划分,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孩子的成长是个过程,考试成绩的高低只能作为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变革教育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才能促使教育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