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对城镇化的贡献研究

2016-05-14王妍徐勤贤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综合评价城镇化信息化

王妍 徐勤贤

摘要:在我国,信息化发展相对迅速,而城镇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本文探讨了信息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2010—2014年数据进行了回归和相关性分析,讨论信息化对城镇化的贡献,构建信息化对城镇化贡献的综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 城镇化 综合评价

一、引言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问题,比如部分城市治理水平相对滞后、城乡矛盾突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统筹城市资源和人的城镇化两方面。研究发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信息化对城镇化的贡献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已有研究更关注定性关系,缺乏有数据支持的定量研究和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评估体系建设。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分析信息化对城镇化的贡献,通过定量分析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总结出我国信息化对城镇化的贡献程度,对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信息化對城镇化贡献的定性分析

信息化对城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使得城市管理模式和城镇组织方式更加适应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求(陈来,2004);并且信息技术的进步会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变化(郭少华,2014),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会引导城市转型和升级(姜爱林,2005;Castells M .,1998),最终推动城镇化进程(刘逸群、张春玲,2015)。本文研究可以细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农村信息化为健康城镇化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和财物保障。二是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三是信息化借助于基础设施配套、技术创新、改善资源环境、改变消费方式等要素会对城镇化产生积极的贡献(见图1)。

(一)农村信息化

一是信息化可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如农村居民通过互联网或者电视就可以获得城镇就业信息。二是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外出务工农民和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效果,增强其幸福感,缓解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城镇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劳动力支持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配套,可提高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释放农村劳动力。此外,信息化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改变,进而改变他们的市场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郭少华,2014),给城镇化提高较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持。

(三)三次产业结构

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使得城镇产业基础更加雄厚,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另一方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更趋专业化,促进城市间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更加明确,进而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技术创新

信息化推动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持续进步。在目前大数据、云计算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被广泛使用,也推动了三产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在促进整个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同时,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宋艳萍,2014)。

(五)节能降耗

信息化有助于企业运用节能技术和先进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减少资源和环境的、损耗,进而推动传统工业经济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变,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换取城镇化速度和数量的传统模式。

(六)资本流动指数

信息化手段在创新城镇金融机制、增加电子商务服务模式的同时,还通过加快资本流动方式的转变,提升城镇发展动力,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三、信息化对城镇化贡献的定量分析

(一)数据选择

判断信息化与城镇化是否相关是研究信息化对城镇化贡献的基础。由于受到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共设计了6个信息化一级指数,以及14个指标。具体指标及数据说明参见表1。

(二)分析结果

通过两两比较相关性,我们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1、信息化和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是信息化对城镇化的贡献研究的基础

经过验证,信息化和城镇化二者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为r=0.765(见表2)。说明信息化与城镇化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可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是本文后面定量分析的基础。

2、农村基础信息设施对城镇化有显著影响

农村计算机拥有量对于城镇化的贡献(拉动作用为0.758%,见表3),电话拥有量(r=0.438)和电视拥有量(r=0.717)更为显著,结果表明,农村计算机拥有量每增加1台,使得城镇化率增加0.758%,这与现实情况是相一致的。

3、劳动力对城镇化有显著贡献

通过对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拉动作用为6.445%,见表3)、农村人均用电量(r=0.523)与城镇化的分析,通过农村信息化提高第一产业生产率,能够很好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释放农村富余劳动力。

4、信息化对非农就业有显著贡献

信息化对三次产业结构,特别是与第一产业就业率(拉动作用-1.279%,见表3)具有紧密的关系,与第三产业就业率增长(拉动作用0.715%,见表3)也具有紧密的关系,信息化对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较为显著(r=0.699,见表2)。

5、信息技术创新对城镇化的相关性并不十分强(r=0.597,见表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和城镇化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7(见表2)、0.405(见表2)和0.402(见表2);说明R&D人员全时当量与城镇化的关系并不显著,而经费和项目数与城镇化的相关性一般。

6、信息化的节能降耗与城镇化有相关性,但并不十分显著

信息化节能降耗与城镇化的相关系数r=0.641(见表2),这说明通过信息手段的节能降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镇化水平,并且分析结果同时指出二者间的相关性中等。

7、信息化的资本流动指数与城镇化高度相关

由于信息化的资本流动指数与城镇化的相关系数r=0.900(见表2),说明创新城镇金融方式和电子商务模式有着良好的基础。不过由于数据的限制,只做了2012年一年的数据,对于相关性有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信息化对城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农村信息化对城镇化的贡献上,比如,提高农村基础信息设施的配套,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节能降耗、促进资本流动等,进而对城镇化产生积极的贡献。

一要加强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信息设施配套,特别是计算机的配套和使用对于城镇化有着积极的贡献。

二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农业经营者和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从事二产和三产的信息知识、专业知识;通过信息手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三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制定统一的信息产业规划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放宽信息产业的审批条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企业向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加快信息方面人才的培养。

四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发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城市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增强我国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要通过信息技术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及消耗,采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降低源头污染;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引导公民绿色意识的形成,改变其消费观念;选择更为优化的循环路径,加大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六要加强信息技术在资本要素流动领域的应用,提高资本流动效率,创新金融方式、金融机制,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提高城镇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Castells M.,Hall P.,Technopoles of the World:The Makings of Twenty-First-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J].Rout ledge,1994

[2]Castells M.,The Informational City[J]. Blachwell Press, 1998

[3]陈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4(11):52

[4]郭少华.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民现代化实现路径探析[J].中州学刊,2014(4):78—81

[5]葛伟民. 再, 城市信息化[J].网络与信息,2005(1):26—27

[6]姜爱林.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J].经济师, 2005(7):6—7

[7]刘逸群,张春玲. 信息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6)

[8]马克·尤里·波拉特. 信息经济[M].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4—6

[9]宋艳萍.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4(6)

[10]洪黎明.钟义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呼唤智能化[DB/OL].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http://www.cnii.com.cn/informatization/2014-05/12/content_1359671.htm

(王妍,1987年生,國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徐勤贤,1976年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城镇管理与区域规划)

猜你喜欢

综合评价城镇化信息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郑州市各县(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