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长城降伏黄龙 谱华章泽润胶城
2016-05-14张国庆
张国庆
黄河之水天上来,泄入下游始为患;
东阿河段窄如颈,三年两决解放前。
修堤筑坝七十载,除害兴利惠平原;
综合开发辟财源,生态改善百姓安。
这首七言诗文笔平平,格律亦不考究,但却是一位离休老同志对东阿黄河的真实描述,也是对东阿人民治黄70年的真情赞叹。
全长56.59公里,占聊城河段总长95%的东阿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弯曲性窄河段的上端,右岸(对岸)群山连绵、左岸坝岸林立,有12处险工、12处控导工程,艾山卡口仅宽275米,有黄河下游咽喉之称。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东阿黄河职工与东阿县人民一道,筑水上绿色长城、降伏滔滔“黄龙”,兴水土之利、改生态环境泽润胶城,用如椽巨笔谱写出70年岁岁安澜的辉煌篇章。
投工投劳 修堤筑坝锁“黄龙”
纵观历代治黄史,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仅1884年到1937年,东阿堤段就有13个年份决口39处,洪水所到之处,村聚为墟,灾民啼号,不堪触目。1938年6月抗日战争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在郑州花园口扒口阻止日军进攻,黄河改道南流,水淹豫皖苏三省,东阿河道断流9年,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1946年,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揭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为防止国民党堵复花园口口门,阴谋水淹解放区,冀鲁豫解放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蒋治黄”的斗争。当时的故道堤防历经八年抗日战争破坏以及风雨侵蚀,已是沟壑纵横,残破不堪。东阿县干部群众和老一辈黄河职工冒着对岸国民党枪炮射击修补低矮残破的金堤和民埝(现在的临黄堤),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一手拿枪反蒋,一手拿锹治黄”,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圆满完成了复堤任务。其间,群众义务献砖石6.61万立方米,抢修加高262段坝岸;临黄堤合计加高了1.88米,帮宽13.9米。另外,在金堤、临黄堤上开展了绿化植树和捕捉害堤动物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至1983年,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东阿县人民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复堤,共投入工日1075万个,完成土方1964万立方米,把原来易漫善决的民埝修成了高11米的挡水大堤。同时,黄河专业队伍新建或整修险工、护滩坝岸670余段,用石89万立方米,利用虹吸、简易吸泥船放淤抽沙2850万立方米,还在堤上进行了锥探灌浆,消除了堤防隐患。
近30年来,特别是黄河“96·8”洪水和长江“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对大江大河的投入,黄河治理与开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近十年间,防洪工程建设机械化施工能力大大增强,“人海战术”不复存在;“三制”改革(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制)的实施,使工程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据统计,近十年来,在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以及沿黄乡(镇)、村队的支持下,东阿河段完成了二期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任务,堤防帮宽土方58.55万立方米(包括6处港湾式停车带);根石加固石方1.27万立方米;堤顶道路硬化39.2公里。完成了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建设,机淤固堤26.14公里,完成土方1196万立方米。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发淤背区,共同打造“百里黄河,百里牡丹”示范带,截至目前开发种植核桃、牡丹2868亩,全局淤背区土地开发总面积达到5304.87亩,已将黄河防洪工程建成了抵御洪水的 “绿色长城”。
加强人防 严防死守抗大洪
由于黄河东阿河段弯曲狭窄,所辖堤防是华北平原的门户,一旦失事,将严重危及京津以南广大地区的安全。因此,在加强工程防护的同时,东阿县发挥人防威力,每年汛前都组织5万余人的防洪大军,对其中1.34万名基干民兵进行培训、拉练,并储备了大批抢险物料,“枕戈待战”。在与洪水的斗争中,党政军民齐动员,以“人在堤在、水涨堤高”的决心,先后战胜了1949年、1958年、1976年、1982年、1996年大洪水和1969年的严重凌汛。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黄河调水调沙后,防汛队伍和新修的工程经受住了考验,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了贡献。
近30年黄河虽然没发生大洪水,但1996年8月的那场抗高水位洪水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1996年8月17日,黄河一号、二号洪峰在艾山以上河段汇合形成一次洪峰,虽然流量仅为5060立方米每秒,但水位却比1982年743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水位高0.05米,超出东阿县城地面8.75米。为迎战洪水,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各职能部门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沿黄7乡(镇)的主要负责人和400名干部吃住在堤上,2340名基干班员、192名抢险队员和2960名预备队昼顶烈日、夜受蚊叮,连续奋战六昼夜,县直有关部门也纷纷上堤慰问防汛队伍。这期间,3天抛石10960立方米,抢险208坝次,加固坝岸63段,确保了行洪安全,先后被黄委和山东省政府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
1999年6月,山东省黄河第六专业机动抢险队在东阿黄河河务局成立,这是聊城市有史以来第一个黄河专业抢险队。该队拥有各种大型机械设备11部,具有较强的人机配合抢险能力和机动能力。按照“以战为主、平战结合、自我维持、滚动发展”原则,平时参与工程施工,汛期参加抢险和演习。特别是在2003年10月抗洪期间,该抢险队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历经凄风苦雨考验,转战东明、东平、东阿三地,战胜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抢险任务,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命名为2003年度“黄河抗洪抢险先进集体”。2005年水管体制改革后,专业机动抢险人员实行“一岗双责”,50名队员平均年龄36岁,工程师、工人技师和高级工占总人数的60%,综合素质和战斗力有了大幅度提高。2015年东阿黄河防汛队伍改革试点工作圆满完成,按照新的模式组建了2.72万人的群防队伍,防汛人员增加了1.2万人;完成了专业机动抢险队的整合,整合后的抢险队平均年龄32岁,实现了队伍组成的年轻化、知识化。
除害兴利 强筋壮骨谋发展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它因泥沙淤积而“悬”,因“悬”而险。在日益严重的“悬河”形势面前,东阿黄河人扬长避短,除害兴利,1984年修建了郭口引黄闸,年年引来黄河水,浇灌北部8个乡镇45万亩土地,为东阿县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民治黄以来,“先治坡、后治窝”的思想一直影响着黄河职工的生活,环境艰苦、收入偏低、住宿条件差。尤其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个时期,东阿黄河处在由事业型向事业经营型的艰难转变时期,事业经费投资逐渐减少,直到2005年水管体制改革才真正得到改善。面对贫穷、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黄河人没有无动于衷。为了实现“黄河美起来、大堤绿起来、职工富起来”的目标,东阿黄河人不断探索,几经波折,终于摸索出适合东阿黄河特点的自我发展路子。
实施种养战略,立足土里刨金。为有效发挥5000多亩黄河淤背区土地资源优势,东阿黄河河务局历届班子一直把土地作为一项重要战略资源进行开发,通过多种渠道开发利用淤背区5304.87亩,其中开发经济林518.36亩、生态林1195.7亩、绿化苗木3590.81亩,彻底改变了过去“割了麦子耩豆子,收了豆子种麦子”的传统种植模式。与此同时,各河务管理段对庭院进行了科学规划,建起了职工生活基地38亩,每年为职工提供绿色无公害蔬菜近5万公斤。加之27.5公里防浪林、57.25公里行道林、护堤林,堤防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大桥至鱼山”黄河绿化带已成为东阿县七大景观之一,使整个东阿黄河形成了集“防洪保障、抢险交通、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百里绿色长廊,成为聊城市乃至山东省的典型,先后被山东省政府评为“植树绿化先进单位”“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等。
实施龙头战略,争取外出寻金。从1993年成立工程处以来,对内对外工程施工逐渐成为拉动东阿黄河河务局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工程处先后参与了三峡枢纽导流明渠清淤、黄河大堤加高帮宽、机淤固堤等一系列工程,积累了丰富的投标、施工经验,并逐渐滚动发展成为具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二级资质的法人企业——山东东阿黄河工程局。
发展支柱产业,借助河道生金。自从1997年投资建成黄河上第一家由河务部门控股的联营“东大浮桥”并取得显著效益后,东阿黄河河务局党组又带领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相继控股或参股上马了“鱼龙”“黄金”“燕李”三座浮桥,跨河交通成了县局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强化管理 文明建设谱新篇
在实施各项增收措施的同时,从管理入手,靠廉政扬帆,多管齐下抓节支。为最大限度地压缩事业经费开支,东阿黄河河务局党组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严格车辆管理制度,封车限程;严格吃喝招待制度,管嘴禁酒;严格财务管理,统一管账;严格多项管理措施,理财节支;与河务管理段分灶吃饭,经费分离。同时,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实施集体采购,加强了民主管理和政务公开力度。
综合经营的发展和节支措施的实施,为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创造了有利条件。2001年以来,三栋职工住宅楼(加之原有住宅楼共计6栋)和一栋沿街商业楼拔地而起,使150户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解决;8个河务管理段搬进了办公楼或高标准平房;各单位均接通了通信网络,购置了通勤班车和微机、一体机,所有办公室安装了空调,职工家庭通上了燃气、暖气,基层单位建起了干净卫生的“小伙房”“小浴室”,基层职工的洗澡难、吃饭难问题得到了解决,黄河职工的形象和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改善。
2005年的水管体制改革彻底改变了自明清以来修、防、管、营一体的管理模式,向施工、养护企业顺利分流职工188人,350名职工都有了新的岗位,无一人下岗,无一人上访,职工队伍空前稳定。体制的理顺使工程管理呈现勃勃生机,工程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职工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干事创业、争当一流,使东阿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呈现出新局面:一次被评为聊城市“十佳职业道德先进集体”,两次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并涌现出全国劳模李兆忠、省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张庆信、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伟等先进模范人物。东阿黄河河务局被黄委评为“十五工程管理先进单位”,8处工程先后被黄委、省局评为“示范工程”。
如今,东阿黄河百里堤防绿树成荫,它不仅是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同时成为东阿县独特的绿色长廊和天然氧吧,以堤防为依托建成的东阿黄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吸引着大河南北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一睹母亲河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