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2016-05-14吴群峰
吴群峰
尽管新课改让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开始意识到“生本理念”的重要性,但由于传统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转变过来,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不符合生本理念的现象,如作文教学方法不够人性化、作文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教师控制写作全过程等。这些情况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成效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从作文教学人性化开始,逐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模式。
一、培养写作意识,转变学生观念
写作意识决定着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所以,要想实施人性化教学,教师就要借助一些有效的办法,从写作意识的培养入手,来转变学生对写作的看法。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下述两项工作。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只有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领悟到生活的意义,他们才会感受到人性之美。写作是个创造的过程,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心理及其对世界、事物的看法,在学生为人性之美所吸引的时候,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将其渗透进作文中。也就是说,学生对于 人性的看法,实际上是借助思 维展现在作文中的。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写作意识对写作行为的影响,而这也是作文教学一直强调培养人性化意识的原因。
其次,尊重学生个性,并促进其健康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份是人,人必然会产生各种情绪,拥有各种情感,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情绪情感的差异,才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作文是学生抒发感情的重要渠道,所以,不同学生的作文风格、情感表达、传递出的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正确看待此种情况的必然性,在教学中应持包容态度,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这样做的现实意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写出更加灵动的文章,而从长远来讲,此种做法对于开阔学生思维、提升其创造力也是极为有益的。
二、创新教法,使学生获得写作乐趣
由于当前教师采用的教法普遍较为陈旧,学生经常将写作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在写作时也总是以消极的心态来应付老师。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写出的作文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还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写作思路固定,文章毫无新意。
所以,当前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进而通过教师的转变带动作文教法的转变,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情感抒发带来的心理满足,进而愿意将真实的想法写进作文。这样不仅可以让作文课堂更富生机,也能使学生写出的作文更加生动、更有活力和新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可以参考下述做法。
第一,控制好“教”的时间,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创造,有更大的自由去想象。此种做法不仅突出了学生在作文课堂上的地位,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对于改善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学生写作的时候,教师不要过多干预,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二,在作文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交流。教师可以选择几篇学生写得比较出色的文章进行分析,一方面鼓励写得好的学生继续努力,一方面对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进行指导。
第三,教师在分析或者点评学生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气和措辞,以免伤害到高中生的自尊心。
三、突破课堂局限,打通写作与生活
作文灵感大多源自现实生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使其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和感悟人性。人生百态、世事变迁均可以作为写作素材,若学生能够注意到这些,那么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不知道写什么的尴尬。因而,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不要一味地强调格式或者写法,而是要鼓励学生多联系生活,以生活为基础进行加工和创造,写出既有现实感,又有文学性的文章。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冲破作文课堂的局限,采用恰当的方式拉近写作与生活的距离。
比如,在写到关于感恩的作文时,教师若在课堂上单纯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多么伟大和无私,只会使学生觉得是老生常谈,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借助一些虚构的事件来歌颂父母的爱,尽管看起来作文与题目要求是贴合的,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融入真实感受,字里行间缺乏感情,文章也经不起推敲,显得非常空洞。但是,若教师采用委婉一些的办法,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父母做过的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情,之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当时的感受表达出来,那么,作文就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渠道。
人性化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积极教学法,以教师理解学生为基础,主动关怀学生为特征,引申到作文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尽可能地借助激励措施,来帮助学生重塑写好作文的决心,使他们从写作中获得乐趣。写作教学人性化代表着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基本要求是以学生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和中心,倡导教师多鼓励和关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