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2016-05-14苏驾云
苏驾云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下,信息技术不断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本文中,笔者就指出现在中小学信息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98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技术道德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 独立学习能力:具备使用技术的强烈兴趣,并能够运用技术理解和表达他人的作品以及对信息进行独立探究和创新。另外,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以及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效率的建议。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
1. 教师家庭计算机普及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利用率和上网率都不高。根据调查,电脑在教师家庭里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其中中学教师家庭电脑的普及率略高于小学教师。但是,从电脑的软件设施来看,电脑的利用率并不高,只有不到1/3的电脑配有充分的软件工具,如绘图、flash、网页设计等;从上网条件来看,大部分用调制解调器上网,而且有一部分人不能上网,即使能上网的使用率也很低。
2. 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水平差距比较大。通过调查,有近七成的教师还处于电脑的启蒙阶段,计算机资格考试通过率很低。熟悉硬件市场信息,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维护的教师只占不到1%。对于计算机硬件或软件出现一些小问题,只够自行解决的只占不到一成。大部分教师对硬件基本上是不了解的,对于Word、PPT这类作为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最基本的沟通点工具,教师们的掌握水平仍是令人担忧的。
3. 多数教师不能经常上网,没有自己的个人网页。从上网时间来看,年龄差距明显存在,能做到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只有两成,几乎不上网的占近三成。且有许多教师上网只是聊天或娱乐,没有运用在搜寻信息上,教师的个人主页拥有率只有不到1%,和学生交流方式大多限于课堂。
4. 信息技术教师改行的居多,师范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力度不够。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计算机专业的比例几乎为零,中学的情况要好些,但也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都是自学成才,在大学中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很少,且有许多教师都是在工作中,依靠学校和教委的培训。
5. 信息技术能力不足,课程整合程度低。教师在使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时最大的障碍是在技术方面,大多数教师表示,尽管没有进行过网络教学,但并不是认为其不必要,而是技术上做不到。技术能力好的教师对专业课程不熟悉,专业代课教师技术能力不够,有很多适合信息化教学的课却没有能力运用。这种情况在老教师身上尤其突出。课程的整合程度很低,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很好地对一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整合,能够完美地运用技术等方面因素。
二、对中小学教师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较低的现状,笔者认为这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及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课堂容量大,一味地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无法更方便、快捷地引用新兴的教学媒介进行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思维都会和信息技术素养较高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有差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好的影响,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鉴于种种影响,笔者认为,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刻不容缓。在此,仅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要谈几点看法。
1.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务实型师资培训。教研部门应以网络为平台,充实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成功范例,如整合教学课例、归纳明晰不同环境条件适用教案等,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务实型培训,建立校本教学中坚队伍,以骨干带一般、以示范推普及,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意识和技能。
在培训中,因人施培、因地施培,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教育、师资基础实力和意识水平,实行级次差别培训。如在经济发展快、教育硬件投入量大、配套设施完备、接受现代信息意识强的地域,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条件简陋、信息技术教学配套设施差的地域,就不可能使用同一层次培训内容;同一学校内不同水平的教师之间,也应当实施不同级次的培训内容;重视经济型适应性强的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
2. 建立区域、校园信息技术网络化交流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要重视建设县级网络、校园网络,丰富网络教学研讨和论坛活动内容,要加大县级、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建设的力度,制定激励措施,让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特点,有更多的时间,更自由地阅览思考,阐述个人观点,让教师在同一区域、同一学科、同一学校的教学学术得到更广泛和深度的交流,接触更多更近似自身实际环境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法,更好地充实完善自己的教案,提高工作效率。
3. 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模式上要和中小学互动。有一些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只是注重理论方面的知识,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把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当成一门公共课来开设,并没有认真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连Flash、网页设计等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都没有掌握,流于形式。
4. 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上的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上的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关系到教师怎样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信息技术运用不好,必然影响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一线教师中有很多人都不了解一些运用很好的、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例如“探究——发现”“协作学习”“WebQuest网络探究”“自主学习”等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适应自身课程的教学设计比人能够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高。
5. 完善考核评价管理机制。项目评价直接反映部门管理意向和定位。在普及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教学评价指标既要反映要求、进度和时期目标,合理地评价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能力在教学实施中的效果和作用,也要激发教师的内在需要和索求欲望,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树立积极探索和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意识和理念。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整体不高。这直接影响到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也成为影响信息化课堂有效性的最大阻力。因此,学校在进行硬件和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注意加强教师的培训,并且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将培训做到实处,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最终真正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让信息化课堂切实有效,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最优化。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电化教育站 5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