匜与古代沃盥之礼
2016-05-14孟莹
孟莹
[摘要]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彝器”,品种繁多,可分为六大类: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商周时期,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或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以表示虔敬。水器是沃盥时用的注水或盛水器,包括盘、匜、鉴。西周中期以后,水器地位逐渐上升,许多酒器也转化为水器,出土器物的组合中常以水器配套。本文通过介绍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匜,探讨青铜匜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沃盥之礼在当时的重要性。
[关键词]天水市博物馆;青铜匜;沃盥之礼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13-02
一、匜功能的演变过程
匜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早期匜的口缘较直,流槽宽短,深腹圜底,上有虎头平盖,下有四条兽蹄足,后部有兽首錾。春秋时期,流槽较长,浅腹,并出现管状流,底部三条兽蹄足,足的排列有的是前一后二,有的是前二后一,还有的是圈足。战国时期的匜腹部鼓胀,平底无足。战国以后,匜逐渐消失。
天水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匜(图1),是1993年12月天水市广播电视局基建施工时,从一座古墓葬中出土。这只匜初看尚觉其貌不扬,但仔细观察则引人入胜,它是仿兽形制作的。宽宽的流,口部微微仰起向前伸出,以便于水的倾流。圆圆鼓鼓的腹部,似可盛装大量的水,四条人腿形扁足,把首呈兽头形状。匜身口沿下与流部饰重环纹,腹饰三道瓦文。长20.5厘米,通高9.6厘米。造型别致,颇像一只活生生昂首站立的小动物,具有典型的西周风格。与之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只青铜盘,盘通高6.7厘米,口径19厘米,造型浑厚,纹饰优美。
根据考古发现,匝在功能上经历了不断的演化,才成为水器。马承源在《中国青铜器》中提出,匜由兽形觥转化而来;朱凤瀚在《古代中国青铜器》中认为,匜来源于半瓢;张懋镕在《夷日匜研究——兼论商周青铜器功能的转化问题》中认为,兽形觥就是匜,只是不同时期功能不同。由于匜最早的形制很接近兽形,因此张懋镕的观点很有说服力。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商代牛觥是商晚期青铜盛酒器,牛觥以头、背为盖,颈为器之流,形制已经和匜十分接近。到了西周中期,水器的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了匜和盘的组合,例如岐山董家村窖藏就曾出土鼎13、簋14、豆2、匜1、盉1、盘1、蓥1。匜也适应沃盥之礼的需要,逐渐由酒器转化成为水器,不过这一时期匜在形制上仍然和觥很像,造型接近动物原型。如1975年岐山董家村出土的朕匜(图2),器形整体像一只羊,盖前端为兽头,且宽流直口,四兽蹄足。
匜发展的高峰期在春秋中晚期,全国多地均有匜出土,不仅数量众多,形制种类也很丰富。例如河南淅川下寺M 7遗址出土鼎2、簠2、簋2、盏1、浴缶2、盘1、匜1;山东滕州薛国故城M 4出土鼎10、簋2、簠6、鬲6、鐎形盉 1、壶 3、鉴 1、盘2、匜 1、鸟形杯 3;陕西宝鸡福临堡M1出土鼎 3、簋 2、方壶 2、甗 1、敦 1、盘 1、匜 1、勺1;山西侯马墓地M 1248出土鼎、盘、匜等。
战国早期后,南北方主要流行敞口平底匜,如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战国早期兽首流匝。到了战国中晚期,无鋬匜出现,用流作柄,倒过来像瓢一样使用,在形制上与瓢接近,例如战国甘游银匝。同时匜不再与盘成套出现,功能上也不再是注水器,而逐渐演变成舀水器。
就功能而言,匝经历了不断的演变,首先作为酒器使用,随后成为注水器,最后成为舀水器。随着功能的不断转化以及礼崩乐坏时期的到来,开始走向没落。战国以后,匜被洗、盆取代,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从匾看沃盥之礼
西周时期,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统治秩序。盥洗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身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匜出土时放置于一青铜盘内,应为盘匜配套使用。
盘匜作为随葬物品出现在墓葬之中,也反映出沃盥之礼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礼记·内则》中多次提到:“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古人很早就已经有晨起盥洗漱口的卫生习惯。《周礼·春官·郁人》:“凡裸事沃盥。”指出凡是宴请宾客、祭祀、婚礼的时候都需要沃盥。《周礼·夏官》载:“小臣受王之命,大祭祀,朝觐,沃王盥。”诸侯在行祭祀仪式或朝觐时,得有专人奉匝洗手。《仪礼·特牲馈食礼》记载:“沃尸盥者一人,奉槃者东面。”说明事尸之礼中也有沃盥礼节。
古人在饮食方面也十分讲究清洁的礼俗。《仪礼·公食大夫礼》:“小臣具榘匜,在东堂下。”一般贵族在宴飨和重大仪式前,都要洗手,仆人把匝里的水倒在主人的手上,便于主人用“流水”搓洗双手,下边用盘承接污水。一般人家接待宾客,则由主人为宾客奉匝盘。《仪礼·乡射礼》:“主人坐取爵,兴,适洗南面。坐奠爵于篚下盥洗。”每逢举行饮酒礼时,主人向宾客敬酒前要先行“沃盥”,即洗手并洗爵,而且这个程序是敬酒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必须当面进行。
在古人婚礼和葬礼中,沃盥礼节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程序。在婚礼时,同牢前夫妻双方要先沃盥,净手洁面。周制的沃盥礼节是匜和洗配套,《仪礼·士昏礼》记载:“夫入于室,即席,妇尊西,南面。媵御沃盥交。”是指一对新人在入席前净手洁面,象征整个仪式的纯洁庄重。媵是指伴郎为新郎浇水盥洗,御则是伴娘为新妇浇水盥洗。在办丧事时,沃盥礼也是必不可少的。《礼记·丧大记》:“商祝铺绞紟衾衣,士盥于盘,上士举迁尸于敛上。”意思是即将举行国君的大敛,由小臣在昨阶上铺好敛席,然后由商祝依次铺上绞、纷、袅、衣,然后丧祝开始在盘子上洗手,才能抬起尸体,挪放到铺好的大敛衣服上。
除了宴请、婚礼、祭祀这些重大时刻,就是在平日,对长者的沃盥礼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礼记·内则》中就提道:“妇事舅姑,如事父母。”“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说明每天早上为父母、舅姑奉上匝盘,伺候他们洗脸和洗手,均为子媳的分内之事。为人弟子的要求就更高,《管子·弟子职》中记载:“弟子之事,夜寐早作。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共盥”就是等到先生起来,奉匜给先生洗脸,“彻盥”指洗完后把盥洗用具收拾好。要求做学生的,要起得很早,趁先生还睡着的时候,就提着衣衫,脚步轻轻地用匝把洗脸水送到房内,洗完后还要将盥洗用具收拾好。
沃盥之礼对古人十分重要,如果在这方面失礼,后果非常严重。《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就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匾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大致意思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娶了秦穆公的女儿为妻,结婚当日,进入洞房后,便开始行沃盥之礼。当时替新娘行礼的是秦穆公的另一个女儿名叫怀赢。古时,奉上匜盘为客人盥洗后,递上毛巾请客人把手擦干,这样才是一套完整的礼仪。然而重耳却没有等怀赢递上手巾,便自行甩掉手上的水,这样的行为是极为失礼的。因此触怒了怀赢,她怒冲冲地朝重耳喊道:“秦、晋两国相亲,你为什么要轻视我?”怀赢是秦穆公之女,轻视她就等于轻视秦穆公,轻视秦国。重耳听了,心中不免害怕,所以他赶忙连声责怪自己无礼。因为当时正是诸侯争霸这一特殊时期,一个小小的误会就有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由此事件可见盥洗之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