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改革,评价应陪着前进
2016-05-14田爱霞
田爱霞
摘要:教师实施激励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护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评价也应该相应改革。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评价效应和评价效果,才能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学生才能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包容性评价;针对性;批评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句名言这样说: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你就能看到孩子眼中多彩的世界。因此我们的评价不在是上纲上线的枯燥文字和条条框框。用发展的眼光评学生,全面全方位的评价。
一、改变评价旧观念
当前对小学生评价内容仍然以成绩为主。评价的目标比较强调考察学生的掌握知识技能,并以此作为考查学生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在考试方面。学生只要记忆加苦练,再加细心,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就是好学生。大大遏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这种评价反映出一种支离破碎的观点,评价面只向事实性的知识和程序的技能,而不是高层次的技能。
二、改变课堂的习惯评价
《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正面加以指导。
在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护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评价也应该相应改革。当学生发言正确时,应使用“即时评价”肯定他的成绩。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应妥善运用“包容性评价”,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保持探索的兴趣。由单纯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用激励的方式开发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实验证明,表扬和批评都能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表扬和批评运用的次数对学生动机的激发效果而言,表扬则应适当地多用。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对表扬的反应更积极,因为他们要想得到表扬太难。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更应对那些好动的孩子寄予希望,指导他们的行为。因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不仅可由内驱力来激起,更可由外在刺激引起。老师的鼓励和引导是趋使学生接近学习目标的动机,能让学生努力克服行为障碍,把老师的希望转变为自身的愿望,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加强自己的学习动机,最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提高学习的内驱力,改变学习的不良行为。
三、评价要有针对性
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评价应该适当、中肯、具有针对性,不可泛泛而论、过于笼统,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针对小学生尤其如此。只说一句“你真棒”、“太好了,你真了不起”等类似的激励,其效果就不如具体评价的效果好。比如在在小学体育课上,学生作对了应有的动作,教师兴奋地举起右手,打个“V”的手势,不仅给做对了动作的学生以鼓励,还可以鼓舞其他正在努力的学生。老师在作业辅导时,发现学生有了一种解题的新思路,微笑着对学生点点头,目光中饱含着赞赏与鼓励——这些都是教师有意识的利用非语言因素的感染力量来增强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四、评价的多样化
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程度、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有些学生会因公开的赞赏而兴高采烈,有些学生则喜欢个别的反馈和互动。有些学生看重物质奖励。有些学生对教师的口头赞扬不大看重,而对教师的评语评价很重视,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策略,给予多样化的赞赏。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施,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找到前进的动力,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完善人格获得发展。
1、适当使用评语评价。评语评价是教师给学生的“礼物”,不宜过于沉重、呆板,应用贴切恰当的形容与学生微微而谈,寓教于生动风趣的文字,让学生在愉悦中正视现实,改正错误,轻装前进。
2、要善用批评。批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总会遇到某些无所适从的困难,总会面临他人的批评。一味肯定的激励性评价,只会让学生盲目乐观,看不清白身的不足,这样的评价不仅不利于他们反思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缺少批评,学生有了过错,教师就应该给予适当的批评,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认清事实,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3、不轻易否定学生。归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因此,当发生好事时,他们很可能把它们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当发生坏事时,则认为这是由于一些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就算成绩一贯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也不要给予否定,可以通过他其他优秀的方面进行激励,树立其自信心。激励要以成功为导向。
五、评价已成功为导向
教师的期望有可能导致学习上的不同,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学得越多。比如小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感觉很敏感,如果教师对某一学生抱有较低的期望。不仅这位学生。其他学生也能感觉到这一点。从而相应地调整他们的想法和期望。简单说来,学生时时都在注视着教师的行为,可以感受到这些行为之下的态度和期望。结果,学生很可能将教师对他的低期望内在化,降低他的自我期望值,这自然就大大削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最初期望的精确与否。影响到教师最初对待学生的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然而,期望应该可以持续地被修改.以更精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根据库伯和汤姆的“持续期望”理论,教师应该尽量向学生表现出期望学生成功,并且会帮助他们成功的意愿。教师应该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简而言之,必须保证每个学生大部分时候都是成功的,对于那些不爱学习或者对学习的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尤为如此。对于认为学习困难。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布置任务和活动时,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激励他们去尝试更难的学习任务。从而,评价在不断的改变中趋向更多学生的成功。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评价也要相应陪着改变。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评价效应和评价效果,才能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学生才能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效的评价,教师的观念需要改变,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评价机制需要彻底的改善,老师所选用的评价标准只有为学生所认同,评价才有意义。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完善人格获得发展。真正实现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教学才富有成效,评价才不会是一纸空谈。
参考文献
[1] “教育评价学”.
[2] 论激励性评价的策略.当代教育科学.
[3] 关于“学生评价”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