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影响研究述评

2016-05-14曾宁

党史文苑 2016年8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虚无主义思潮

曾宁

[摘要]系统总结国内学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阵地,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思想研究述评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不仅彻底歪曲了具体历史事实发生的原因,而且也歪曲了历史过程的本质”[1],容易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建设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在广泛收集、系统整理资料基础上,对国内有关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一、党中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坚决态度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危害党的建设,更影响国家发展。党中央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并对这一有害思潮进行回击。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思潮对党和国家建设的影响。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性,邓小平曾多次坚决反对并加以抵制,全力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江泽民强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党的思想建设影响较大,曾高度警示“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等错误思想言论,指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把党内一些人的思想搞得相当混乱”[2]P94。如果任其泛滥,我们就会犯历史性错误。2010年6月,中共中央进一步指出,要“坚决制止歪曲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有力驳斥敌对势力对党的历史的污蔑和攻击”[3]P791。2010年7月,习近平强调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歪曲、丑化党史和党的领袖人物的错误思潮”[5]。这些表明,党中央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抵制的坚定态度,也进一步显示党中央对思想建设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回击,不仅在于其自身危害性,更关乎国家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首要的是要搞好大学生思想建设。尤其是“现在,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因此在‘中国梦的正确引导下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务之急”[6]。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

从目前大学生思想建设状况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值得学术界、理论界加以研究、关注和积极引导。

(一)对大学生建设国家自信心的影响。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的自信心至关重要。大学生信心十足,朝气蓬勃,国家建设会长足发展。但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投身国家建设的自信心。

从历史虚无主义本身来讲,“这种错误思潮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曾在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泛滥过,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搞垮共产党的策略和武器”[5]。其危害性严重,影响深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来看,有的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目的性强,能够“极大地扰乱大学生的思想”,“将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基、强国之梦”[7]。有的学者从国家建设层面上升到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层面,强调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影响大学生建设国家的自信心,还会进一步左右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对党的认同,甚至使部分学生质疑党的执政合法性”,“使大学生质疑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甚至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8]。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又以新的传播方式影响大学生思想,动摇大学生建设国家的自信心,给国家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也使“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时代下影响大学生对党的认同”[9]。

(二)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给大学生思想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较大。大多数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造成一定影响。有的学者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入手,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会冲击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模糊大学生的政治信仰”[6]。有的学者直接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的主要原因,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10]。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影响的现实情况来看,有的学者在肯定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不良影响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会冲击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模糊大学生的政治信仰”[6]。可见,大多数学者对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高度重视,也吐露出学者对当前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关注与忧虑。

(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的学者针对现如今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的个别现象,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10],突出历史虚无主义是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的主要原因。有的学者从大学生“三观”入手,强调历史虚无主义“妨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1],必须使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角度看,“历史虚无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教育效果,造成了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由于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所以从学术角度来讲,它是毫无学术价值可言的”[12]。

三、历史虚无主义不良影响的成因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不良影响的成因是多种因素左右的综合结果。综观国内研究资料,大多数学者从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两部分进行探索。外在原因大多指社会层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本身、传播媒介等,内在原因大多指大学生本身。

(一)社会环境带来大学生思想变化。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活动比较活跃,容易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者,也容易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者。针对社会转型期特点,有的学者强调:“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意识的复杂化是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宏观背景”。“家庭周边部分人对主流价值观的信仰淡化,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随着我国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新理论和新思潮不断传入到国内,大学生所处的大环境发生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分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13]社会因素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建设不容忽视的外部环境。

(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特点影响大学生思想建设。从历史虚无主义本身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隐蔽性和渗透性较强,很难把握其特点,更不容易摆脱其对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往往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就需要较强的辨别和判断能力。有的学者结合历史虚无主义特点,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学术活动、网络和文学影视作品传播,有很强的迷惑性”;“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在客观上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力”[14]。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和隐蔽性的双重特点促进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10]。

(三)信息泛滥导致大学生思想困惑。现代传媒特别是互联网迅猛发展,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有的学者认为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在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加速了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广泛传播,给大学生思想建设带来新挑战。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及其思想通过语言系统、思想体系等方面占据网络信息的主导地位,很容易左右大学生思想建设。对于此,有的学者指出,“现代传媒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是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辅助因素”[13],“网络媒体发展导致信息泛滥,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5]。信息泛滥给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带来可乘之机,也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对传播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造成大学生思想困惑。

(四)大学生自身成为影响思想建设内在因素。大学生思想特点、接受知识水平和领悟能力,是他们深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主观原因。有的学者已经明确指出,青年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特点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影响的主观因素[13]。有的学者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在原因,指出,当前在校大学生主要以‘80后和‘90后为主,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些特点在帮助他们吸收新知识、不断成长的同时,也容易让他们对很多事情产生质疑,再加上他们身上还有很强的反传统意识和批判社会现实意识,使历史虚无主义更容易对他们进行渗透和影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历史问题缺乏全面、整体的了解,导致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孤立等特征,容易片面理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由于他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有限,加之很多大学生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理解或评价,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而是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来判断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这种认识历史的方法,往往使大学生更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所宣传的内容所误导”[15]。

四、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策略

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深远,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发挥教育主体、大学生、新媒体等多种因素合力,进一步巩固思想建设阵地。

(一)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信心。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影响潜移默化,其危害性不可小觑。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要不断增强教育主体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与自信心。“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关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更关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6]大多数学者从大学生投身国家建设,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程度,对国家建设支持力度等方面,探索大学生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策略。

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层面,强调大学生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的学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体作用。防范、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教育引导是基础,自觉抵制是关键。一方面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养成读史知史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自觉增强‘三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而将其转化为影响自身的精神力量,从而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侵袭时做到明辨是非,保持一份政治清醒”[17]。

从认同中国共产党角度,强调大学生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应加强自身对红色资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自我教育,增强自身对党的认同感,强化自身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6]。

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环节,强调大学生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的学者认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握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使他们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从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传播者、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11]。

(二)引导大学生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青年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正处于形成期,还不够完善和成熟,需要对大学生思想进行科学引领、正确指导。为此,有的学者指出,“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正确历史观教育,提高大学生严谨求实的历史素养,增强当代大学生正确辨析和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8],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有的学者强调,“增强党史观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需要“强化对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宣传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言语和实践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提高党史观教育的艺术性,强调以情感人”,“加大研究支持力度,鼓励深化党史研究”[18]。

(三)规范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途径,离不开网络传播。因此,有的学者从网络治理角度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抵制,指出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首先,建立舆情监测系统。设置搜索历史虚无主义相关的关键词,请专家进行甄别,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了解不同网站的相关动态,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可以针对不同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网上解答。其次,主动出击,建立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网站。”[8]有的学者针对新媒体传播特点,强调要“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15],“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教育,尤其是网络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提高自身甄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6]。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和阐释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引起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高度重视。但从目前掌握的前期研究资料看,研究成果还是不够系统、全面,尚且存在着不足之处,仍需深化研究。

一是,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某一方面的内容梳理和阐释,比如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成因、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等,没有形成理论内容的内在契合性,比较零散,不系统。

二是,从社会思潮的维度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开展研究,为增强大学生思想建设效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探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成因,往往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实质和危害性等方面研究较多,缺乏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自身因素的深入分析。

三是,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研究,从应对策略来看,大致结合社会、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等方面进行探讨,探讨内容大多局限于静态研究,缺乏动态性跟踪分析和有效的应对机制,影响策略实施效果,研究力度不够。

四是,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者以历史虚无主义为核心展开研究,体现研究的针对性,但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普遍性来看,缺乏全局性指导,影响研究深度,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许恒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危害及其批判[J].思想理论研究,2013(1).

[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10-07-22.

[5]李方祥.“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特定的政治概念——基于党的文献的历史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6]高军龙,寇荷超.“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路径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2).

[7]贺衡艳.大学生中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评析[J].前沿,2015(8).

[8]葛玉良,张晓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其应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

[9]周红禄.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3).

[10]赵建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10).

[11]陈连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12]周艳红.微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

[13]江先锋.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原因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14]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15]潘春玲.当代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路径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16]吴照玉.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批判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J].社会思潮研究,2015(5).

[17]秦程节,黎海燕.历史虚无主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长江论坛,2015(6).

[18]侯西安.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05.

责任编辑/冷 波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虚无主义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