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德人民群众观的理论表述

2016-05-14何建华张晖

党史文苑 2016年8期
关键词:朱德群众发展

何建华 张晖

[摘要]朱德一生始终坚持人民群众路线,其理论表述主要体现在:肯定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唯物史观,固守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立场,坚持发展生产富裕人民的价值取向,弘扬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

[关键词]朱德人民群众观理论表述

朱德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其一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阶段,在人民群众观上造诣极深、论述颇丰,为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增添了浓彩的篇章。

一、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是时代的真正英雄。朱德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肯定。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颂扬: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1]p114。“我们的力量和权力都来自人民”,“我们的一切办法也都是人民创造的。由于依靠人民,我们只有一件秘密武器,就是密切联系群众”[2]p457。所以,我们要“相信群众力量、集体力量才是创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1]p117。平实的语言折射出朱德人民群众观哲学阐释的精准,其理论表述可谓高屋建瓴。

朱德长期从事军事领导工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他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应用到实践中去,把人民创造历史的理论运用于军事理念与军事实践中去。他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一个人离开了群众的拥护,是办不成任何事情的。革命是如此,打仗也是如此。他说:“革命要取得成功,第一要有人民的军队,第二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3]p129。在朱德看来,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唯一依靠,也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唯一源泉。“人民,这是比任何工业作基础,武器占优势的先进东西,是起决定作用的制胜依据。”[4]p530所以,在面对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在抗击日本法西斯,在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历程中,我们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主要一点在于依靠群众,我们都是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1]p131。由此,朱德在1958年指出:“过去我们打仗是依靠群众,今后搞建设同样要依靠群众。”[5]p433这充分体现了朱德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精髓,理论上深刻诠释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历史作用,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他通过自身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丰富的实际内容。

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立场

朱德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首先,他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观点,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其理论表达的基本点。他在《我们有办法坚持到胜利》一文中分别从政治、经济角度强调维护人民利益的极端重要性。在《论解放区战场》报告中更是强调:“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就不可能有人民战争。国民党统治区就证明了这一方面。”[1]p150由此可见朱德对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视程度。其次,他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落实好政策,倾心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强调,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思考和解决问题,认真改进工作方法,坚决维护群众的民主权利,坚决反对违法乱纪的行为,进一步维护党同群众的联系。最后,朱德号召全社会的力量要协调一致,共同维护好、保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1949年朱德在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上强调,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出版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牢记他是对人民负责的,是人民大众中的政治工作者、宣传工作者”[5]p334。在经济工作中,1954年朱德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集中一切力量“来发展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其他公共事业,以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5]p382。

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从政理念,是朱德人民群众观理论表述的鲜明特征,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宗旨追求的价值取向,为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三、发展生产富裕人民的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样把理论与实践基点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谋求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联系在一起。他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5]p464。在1949年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朱德深刻分析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并把它上升到党的性质、执政根基、民心所向的高度,可谓发人深思。

他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思想包含诸多内容。其一,朱德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重视经济规律。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朱德在总结“大跃进”教训时说:“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只要我们全党学会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一定能站稳脚跟,并继续向前发展。”[5]p4861963年朱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前瞻性地提出:“我们要找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5]p506他是最早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其二,主张发展手工业、山区经济和农业多种经营致富。这是朱德人民群众观体现在经济思想中的亮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十分重视城乡手工业的发展,强调它是我国经济建设战线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是对国营经济的有力补充。朱德还主张发展山区经济及多种农业经营,加大农林牧业和土特产等初级原料商品的供应,扩大山区经济、多种经营布局,多出产品,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其三,优化经济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人民富裕。这是朱德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朱德肯定生产目的在于人民富裕。“群众的生活应该是越富越好。”至于走上富裕的途径,朱德特别注重党和政府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要过多地为经济发展、人民致富设定条条框框、上限下限;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最终实现集体富、家家富、人人富。这都体现了朱德人民群众观注重发展社会经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四、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朱德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他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应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群策群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朱德指出,“必须密切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凡事要和群众说清道理,商量着办,要站在群众之中,不要站在群众之上”[1]p282。1949年11月,朱德担任中纪委第一任书记。他对违背党的群众路线而存在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等行为深恶痛绝。他在这年2月中共广东省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干部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依靠群众,大家商量,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切实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依靠党的领导,走群众路线,干部以身作则,是我们胜利完成一切任务的法宝。”[5]p445

朱德坚持群众路线的另一表现,是保持克勤克俭、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在指导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处处以身作则,带头种地、种菜、纺纱。朱德强调:“不要忘了整个人民的利益。只求自给自足,结果就会走到自私自利的道路上去,那是行不通的。”[3]p399在日常生活中,朱德从不铺张浪费,吃的是简单饭菜,养成了俭朴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队伍面临着新的考验。朱德特别强调,继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保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保证党能够担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朱德人民群众观所要求的。○

参考文献:

[1]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年代[M].北京:三联书社,1979.

[3]何静修.回忆朱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刘学民.朱德元帅[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5]朱德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朱德群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