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及其走向

2016-05-14张萍曹辉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开放教育教育资源互联网+

张萍 曹辉

摘 要 随着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正给教育研究与实践带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冲击,迫使教育在理念、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深刻变革。从国际视野看,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呈现以开放、共享为主题的多种教育模式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应积极参与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在应用教育资源的同时,主动创建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慕课、K12、O2O等教育生态圈构建,由此保证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开放教育 教育资源 资源运动

“互联网+”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改变和影响了越来越多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教育领域也经历了一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学习的变革浪潮。互联网带给教育领域的变革是空前绝后的,它不仅赋予教育新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学习习惯。毋庸置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正进入到一场深刻的学习革命之中。

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教育迎来了又一轮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改变了旧有的存在形式,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与共享,从小课堂走向随时随地的生活场所,展现出显著的新时代特征。

1.教育理念发生转变

(1)共享的理念为人们所认同

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开放、互动、共享。与传统教育的相对封闭性不同,互联网突破了国家、地区及学校之间的局限性,实现了教育资源在网络空间上的共享。在“互联网+”环境下,处在不同时空的学习者只要拥有网络支持便可以查阅、下载所需的优秀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在网络中是开放的,便于所有学习者共享,起到了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在共享理念之下,学习者也在相互间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为网络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奠定了基础。

(2)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成为趋势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最新知识成果急剧膨胀,且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必须持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1]。当前,人们在接受面授教育的同时,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脑、笔记本、智能手机等途径,获取学习资源。而随着各类网上学习平台的建设完善,它们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类学习资源、学习交流机会和学习服务。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仅提供了多元方式的教育资源呈现,而且更有利于知识的更新。由于内容丰富的最新教育资源是人们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因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3)师生的角色内涵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教育过程特别注重知识传授,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只能留待学习者课后自主完成。在此,教师占绝对主导,讲课过程占去课堂时间的绝大部分,学生则往往扮演聆听者的角色,相对被动。而“互联网+”则重新定义了师生的角色关系,更加强调教学双方的自主、互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讲授淡化为教学链中极为普通的一环,师生间的相互沟通、讨论和互动成为重点,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原先的被动接受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他们的主动性正得到进一步强化。

2.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开放

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学双方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在特定的教学场合所进行的知识传授过程。由于教学工作是特定思想、知识的传授,需要从“教”的一方传递至“学”的一方,因而双方被要求同处于某个特定的时空之中,完成即时性交流,从而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逐渐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教育方式更加灵活、随意,学习门槛也较过去有了明显降低。由于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彻底突破了时空限制,不论拥有何种学历、资质,学习者都可以依靠网络和智能设备自由学习任何课程的任何章节[2]。移动学习以其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方式成为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的一种教育模式。学习者除了可以在校内完成学习,还可以对碎片化的时间加以利用。不仅如此,学习者对学习资源也具有了更大的操控性,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循环播放或多次重复学习,在消化、巩固的同时,提高学习质量。

3.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

与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同,“互联网+”带来了实践体验上的多样性。当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传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授教育模式正逐渐被改变,线上教育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各类在线教育机构数量猛增,他们在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革新方面不断探索,力求满足更多群体的个性需求。当前,互联网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体验。学习者可以在线下与线上教育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不仅满足了各时段、各领域人们的不同需求,而且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各自优势,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线上教育拥有质量高、学习方式更加灵活、随意的特点,而线下教育则在育人、互动、答疑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目前,教育领域正致力于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支持,定制个性化、智能化学习服务平台,通过混合学习方式,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从而营造良性发展的K12、O2O等教育生态系统。

4.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

“互联网+”时代,课堂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中,课堂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新的学习模式的引入,使得课堂的内涵更加丰富。“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可以是随时随地的,线上学习平台已将课堂从传统的校内延伸至生活中的各种场所,只要有互联网支持就有课堂的存在。这一新的学习模式不但摆脱了时空限制,而且为个体学习提供了便利,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与传统教育相比,当下的教育领域更加强调自由和主动接受。线上、线下课堂成为知识内化的场所,而师生互动则更有利于不同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对知识加以应用和拓展,由此也更加凸显了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得益于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且不断更新。这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各取所需,从而更加突出了学习的兴趣度,也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便利。

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内涵与价值

1.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背景及内涵

本世纪初以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启动开放式课程项目,它将自己的课程放在互联网上,免费供全球使用,由此开启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序幕。此后,美国乃至全世界多所高校相继加入这一运动,将部分课程放到互联网上与全世界共享。基于运动的影响力,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了“开放式课程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认为开放教育资源(OER)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非营利机构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资源[3]。随着大众互联网思维的逐步确立,开放、共享的理念逐渐被认同,全球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得到逐步推进并不断发展。从最初的课件、讲义等内容性资源的开放,到技术性资源的逐步共享,开放的理念在全球蔚然成风。这一运动也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推进模式,“营造了关于学习、创造、分享合作的一种参与式文化,进一步促进了合作、灵活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开放分享”[4]。

2.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价值

(1)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体现教育公平

开放教育资源预示着一个新的教育时代的到来,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全世界的教育者、学习者可以获得用以支持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庞大资源,促进了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共享,不仅极大地节约了教育成本,而且更加体现了教育公平。学习者不论身处何地,具有怎样的学习基础,都能平等地获取各个国家的课件项目、学习资料、教学技术等教育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的受众群体,体现了教育的进步。正如2007年签署的《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所述:“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获取人类所有知识,每个人都能对人类知识的汇集做出贡献。”同时,对于某一所学校而言,开放自身教育资源,是对自我实力的展示,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知名度;而就不同的参与个体而言,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利用过程,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

(2)减少教育成本,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如今,整个社会面临着教育投资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实问题,而通过利用共享的教育资源,将其整合成可为自身所用的有效课程,可以达到减少教育成本的目的。同时,开放教育资源还有利于提升教育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一方面,资源提供者和学习者之间可以展开对话,在有效利用对方优质资源的基础上,降低自身教育成本,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在教学、教材成本费用降低的同时,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提高教学科研、改进实验设备等方面,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此外,教师在课程制作中节省下的时间和精力,还可用于更好地开拓教学思路、革新课堂研讨模式,重点打造本校特色课程等方面,从而促进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

(3)适应了终身学习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和知识呈现几何级增长速度,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开放教育资源则为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从学习理念上看,对开放式教育资源的接受利用需要树立自主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理念,而这也正是终身学习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自主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与终身学习紧密相关,只有将它们的意识、能力和实践运用到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地为兴趣而学习,也才能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从学习内容上看,开放教育资源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知识和信息,其中包括知识点介绍和实践技能训练,这也正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资源,人们可以达到知识获取和技能提升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正适应了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

三、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国际发展与中国应对

1.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国际发展走向

自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OCW)以来,新的教育和实践模式正不断发展和演化,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一步步走向深入。如今,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已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国,对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和推进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这也成为了提高各国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世界各国正在努力创建合理、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力求实现最大化地开放教育资源,并将资源有效加以利用。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呈现。开放课件、开放式课程等形式日渐受到民众欢迎,其中,视频公开课是指通过录制教师真实的授课及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利用互联网记录并加以共享,如哈佛大学的“幸福”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我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等,都属于这一行列。随着高清视频处理技术的发展,视频公开课以其内容丰富、讲解精要而受到自主学习者的欢迎。而“慕课”的出现,则标志着以网络学习为主的系统教学过程正式形成,它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实质上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从单纯的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同时也昭示了在线教育的重要突破[5]。与以往的开放课程不同的是,慕课有系统的教学过程,除了视频外,还有作业、考试、论坛甚至证书等等,它不仅拥有在线教育的特质,而且还为学习者设计了每个阶段的互动讨论和学习评价,因而具备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各自优点,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慕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课程学习系统,为全世界学习者开放,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态系统。以慕课为基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正朝着更有利于用户体验、更系统地促进自主学习的方向演变和推进。

2.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应对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革命。面对教育资源带来的机遇,我国教育界需要及时把握,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积极参与并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此,首先应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教育资源思维,达成教育向互联网的转型与变革,着力构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生态系统。

(1)增强开放教育资源意识

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指留学海外或引进外教,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和视野。在教育资源层面,则表现为具有互联网思维,具备参与和运用世界先进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学生等人群须掌握较为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将其与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度融合,在了解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能将其与专业科研相结合,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为适应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趋势,教学双方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为之提高网络应用、英语、自主学习等能力,最终为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起到示范作用。

(2)加快发展线上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线上教育是开放教育资源的最主要呈现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线上教育顺应了信息大、节奏快的生活现实,深度改变了传统教育较为固定、封闭的形态,成为教育领域的一股改革浪潮。由于学习者对自主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大,线上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线上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线下课堂照搬到网络上,而是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因而在大力发展线上教育数量的同时,必须更加照顾学习者的使用体验。为了推动在线教育发展,我国曾推出精品课程建设,而毫无疑问的是,慕课展示了更大规模、更具体系化的教学过程。因此,我国还须顺应时代发展,在慕课建设和使用中更进一步。由于慕课是一种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在线教育的系统教学过程,更真实地激发了用户的课堂体验,因而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较大影响,也引领了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把握机遇,使用好这一巨大的资源平台,使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接触世界顶级的课程学习,令广大学习者受益。而与此同时,为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避开线上教育在互动交流、发展育人等方面的劣势,我国还应综合运用基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和基于面授教育的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探索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新模式。

(3)构建国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为了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提升国内整体教育水平,我国应致力于构建中文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构筑资源共享机制。政府应加大重视力度,保证资金投入,支持并着力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如加大对各国开放资源的中文翻译及后期制作,引进并宣传大众普适性公共知识讲座,以适应中国民众需求等。同时,要重视各级学校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各级学校要把握机会,学习、消化世界先进的教育资源并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加大自身教育资源开放力度,提高中文资源的优质性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跨国界校际交流与合作。国内教育领域要积极创设开放资源联盟、搭建共享平台、畅通获取机制,保障各级学校获取本领域内先进的教学资源用于课程教学和学科研讨,从而在防止教育投入的重复浪费同时,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提升线上教育质量。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慕课这一新的教学形式,综合运用自主学习、非正式学习、翻转课堂等理念,革新传统教育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建成学习型社会提供前提基础和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 余燕芳.终身学习平台构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9).

[2] 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6).

[3] NESCO,Forum on the impact of Open CourseWar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Finalreport,Paris,July 2002.

[4] 龚志武.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综述及其可持续发展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5] 焦建利,王萍.慕课——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9).

[作者:张萍(1979-),女,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曹辉(1971-),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开放教育教育资源互联网+
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